中国21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

出版时间:2003-12-01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作者:高庆华  页数:195  

内容概要

  在总结21世纪前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向的基础上,依据致灾自然因子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和人类活动及社会因素的致灾作用,预测了21世纪初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变发展趋势和区域分布;然后通过对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对社会减灾能力和自然灾害损失程度进行了区域评估,指出了21世纪初期中国自然灾害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巨灾高风险区,提出了以综合减灾和减灾系统工程为核心和重大减灾策略。《中国21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可供灾害科学研究、教学和灾害管理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一、21世纪前中国重大自然灾害基本态势和发展趋向(一)中国重大自然灾害的基本特点1.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2.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强度大、影响面广3.自然灾害直接损失严重且在持续增长4.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是我国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地区5.自然灾害是造成贫困的基本原因之(二)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区分布1.死亡人口的地区分布2.受灾人口的地区分布3.倒塌房屋的地区分布4.受灾农作物的地区分布5.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地区分布(三)21世纪前自然灾害发展的主要趋向1.自然灾害在波动中增长2.干旱是自然灾害发展的重大趋向3.洪涝灾害的影响范围有减小的趋势4.地震的严重威胁依然存在5.经济损失不断增加,死亡人口呈减少趋势二、21世纪初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变发展趋势初步分析(一)21世纪初期致灾自然因子的变化规律与发展趋势1.气候变化与气象灾变2.海平面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3.现今地壳运动与地震活动(二)人类活动和社会因素的致灾作用1.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的致灾作用2.全球变暖的致灾作用3.21世纪初社会发展对自然灾害的综合影响(三)21世纪初期中国主要自然灾变发展态势预测1.气象灾变发展态势2.地震灾变发展态势3.台风与风暴潮发展态势4.雪灾、霜冻、寒潮、低温冷害发展态势5.雹灾发展态势6.风灾、沙尘暴发展态势7.地质灾变(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发展态势8.其它自然灾变发展态势(四)21世纪初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变区域分布预测1.地震灾变区域分布预测2.突发性气象灾变分布预测3.干旱区域分布预测4.洪涝灾变区域分布预测5.地质灾变分布预测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自然灾害区域分布差异性分析(一)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性1.环境的区域差异性2.资源分布的区域差异性3.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性4.经济增长速率的地区差异性……四、中国21世纪初社会减灾能力现状五、21世纪初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态势和重大减灾策略六、结束语

章节摘录

  1.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环境的致灾作用  环境与灾害的形成与地球的运动和变化有关。地球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是在“渐变”与“突变”交替过程中发展演化。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进程中,曾出现多次比现代自然灾害规模与程度大得多的火山爆发、岩浆活动、海侵与海退、气候剧变、生物灭绝等事件,不过当时没有人类,尚不能称为灾害,只能称为“灾变”。而在灾变事件之间地球及其各个圈层的缓慢的渐变现象,则常视为地球环境的变化。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如气候逐渐的变化常作为气候环境问题,而气候突变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则视为气象灾害问题,实际上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都与气圈的自然变异相关。这是环境与灾害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环境与灾害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而许多环境与灾害问题则是由人类社会活动诱发或加重的,说明环境与灾害都具有社会属性。  在许多论著中我们已经谈到,有联系的自然灾害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为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的联系性受控于地球各圈层运动的相关性,如果认识到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与地震灾害、生物灾害分别是由地球的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运动和变异及彼此相互作用引起的话,则不难理解自然灾害系统的产生乃是地球整体运动的反映。同样,地球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也受控于地球各圈层的运动,那么环境与灾害就寓于同一个有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它们的产生必然与地球的整体运动、全球变化乃至天体的运动和变化相关,属于地球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的子系统(图2-14)。  中国地域广大,环境复杂多变,一方面有丰富的物产,秀美的河山,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和发展,但另一方面由于自然变异和人类社会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人口剧增,过度利用资源,破坏环境,以及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盲目发展。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21世纪初期自然灾害态势分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