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5 出版社:地震 作者:本书编写组 页数:8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造成惨重灾情,举世震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党政军民迅速应对,华夏子孙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抗震救灾的伟大斗争在中华大地上悲壮地展开。 要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必须不断强化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地震虽然可怕,但人在震灾面前并非无能为力。像汶川这样的毁灭性地震毕竟不多见,当破坏性地震来临时,如果人们掌握了一定的防震减灾知识,大多是有能力保护自己的。 《地震来了怎么办》是在地震出版社所著的《防震减灾常识》读本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衷心希望它能帮助广大读者认识地震发生的成因,了解一些实用的防震减灾常识,掌握简单易行的震时应急避险和震后自救互救方法,增强对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书籍目录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2.应该知道的地震的常识3.震级和烈度4.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5.地震能预报吗6.怎样做好防震准备7.怎样识别地震宏观前兆8.地震来了莫慌乱9.应急避震要注意什么10.在家里怎样紧急避震11.在学校怎样紧急避震12.在公共场所怎样紧急避震13.在户外怎样紧急避震14.在野外怎样紧急避震15.遇到次生灾害怎么办16.自行脱险后应怎样做17.如果被埋压怎么办18.灾后生活注意什么
章节摘录
1.地震是怎样发生的(1)沧海桑田的变迁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山山水水都镌刻着大地沧海桑田变迁的足迹。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古往今来,人们无不赞美它的雄浑伟岸,“稳如泰山”更为许多人所称道。其实,泰山并不稳定,100万年以来,它已升高了500多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地下深处由植物生成的煤海,盘山公路边陡峻山崖上显示的地层弯曲与变形……无不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这一切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无时无刻不在运动,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升高,只是由于地壳的运动大多十分缓慢,因此人们并不觉察。(2)地震的发生然而,地壳的运动与变化并非都是缓慢的,有时也会出现突然的、快速的运动;这种运动引起地球表层的振动,就是地震。人为的原因也能引起地表振动,如开山放炮、地下核爆破等。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容易造成灾害的、由自然界的原因引起的地震,即天然地震。天然地震主要有三种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层错动、破裂所造成的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约占全球地震数的90%以上,破坏力也最大。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火山地震一般影响范围较小,发生得也较少,约占全球地震数的7%。陷落地震 由于地层陷落引起的地震。例如,当地下溶洞或矿山采空区支撑不住项部的压力时,就会塌陷引起振动。这类地震更少,大约不到全球地震数的3%,引起的破坏也较小。构造地震对人类的威胁最大,下面介绍的都是与构造地震有关的问题。构造地震是怎样发生的呢?地下的岩层受力时会发生变形。开始,这个变形很缓慢;但当受到的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的、快速的破裂;岩层破裂所产生的振动传到地表,引起地表的振动,这就是地震。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也就是说,每天要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太小或离我们太远,我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有一二十次;能造成唐山、汶川等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每年大约一两次。由此可见,地震和风、雨、雷、电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3)板块构造与地震在地球的最外层,由地壳和地幔最上面的部分构成了厚约100多千米的岩石圈,它像一个裂了缝的鸡蛋壳,包括好多块,这就是岩石圈板块。地球上最大的板块有六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板块,如菲律宾板块等。把世界地震分布与全球板块分布相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两者非常吻合:绝大多数地震都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据统计,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仅有15%的地震与板块边界的关系不那么明显。这就说明,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发生在板块边界上的地震叫板缘地震,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绝大多数地震均属此类;而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叫板内地震,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地震多属此类。板内地震发生的原因更复杂些,既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有关,也与局部的地质条件有关。2.应该知道的地震常识(1)有关构造地震的几个概念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称震源区。它是一个区域,但研究地震时,常把它看成一个点。震源深度如果把震源看成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就称为震源深度。震中 地面上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实际上也是一个区域,称为震中区。震中距在地面上,从震中到任一点的距离叫做震中距。(2)地震的深浅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划分为如下几类: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也称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数地震都是浅源地震,我国绝大多数地震也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千米的地震。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约为700多千米。有时也将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统称为深震。同样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浅,所造成的影响或破坏越重。(3)地震的远近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观察,震中距是不一样的。地震可按震中距不同分为三类: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近震震中距为100~1000千米的地震。远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显然,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4)地震序列一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后,在震源区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继发生;这些成因上有联系的地震就构成了一个地震序列。根据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的震级差等,可将地震序列划分为三种类型:主震-余震型地震主震非常突出,余震十分丰富;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2.4级。震群型地震有两个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余震十分丰富;主要能量通过多次震级相近的地震释放,最大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0.7级以下。孤立型地震有突出的主震,余震次数少、强度低;主震所释放的能量占全序列的99.9%以上;主震震级和最大余震相差2.4级以上。根据有无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为以下三类:主震-余震型地震没有前震活动,主震和最大余震震级差大致在1级以上。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有前震活动,其他特点与主震一余震型相同。震群型地震序列中没有震级突出大的单个地震。3.震级和烈度(1)地震震级地震有强有弱,科学家用什么“尺子”来衡量地震的大小呢?用来衡量地震大小的“尺子”叫做震级。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它与震源释放出的弹性波能量有关。地震越强,震级越大。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震级每相差一级,能量约相差30多倍。震级越大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少;震级越小的地震,发生的次数越多。地球上的有感地震,仅占地震总数的1%;中强震、强震就更少了。
编辑推荐
《地震来了怎么办》图文并茂,用简捷、通俗、准确的语言从“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开始讲起,详细地介绍了地震常识,特别强调了“地震来了莫慌乱”,“应急避震要注意什么”,“如果被埋压怎么办”,“灾后生活注意什么”等方面的知识,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实用的防震减灾常识,掌握简单易行的震时应急避险措施及震后自救互救的方法,提高人们面临地震灾害的应对能力,有助增强心理承受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