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李乃胜 页数:275
前言
800多年前,名列“全真七子”之冠的邱长春老先生,以其鹤发童颜的道骨仙风,游历海岱名山,纵览鳌崂群峰,以元朝国师之尊发出由衷的感叹:“鳌山北枕东洋海,秀出山东人不知”!而今放眼整个山东半岛,不恰恰宛如一个高昂的龙头!以中流砥柱之势,雄镇泰岱之东;以披风踏浪之姿,笑傲东洋怒涛。其自然地理之玄妙,可谓:守京津门户,扼渤海咽喉;其水陆交通之要塞,堪称:纵连东北三省,横亘朝日三国;其经济区位之显赫,当是:北依京津冀,南接长三角;其未来发展之气势,应为:坐拥环渤海,面向东北亚。山东半岛水连渤黄二海,地接齐鲁群山,3000余千米的海岸线串起了七大城市组团,拥有“一洲、二带、三湾、四港、五岛群”的自然地理特色。茫茫莱州湾畔的地下卤水资源在国内独领风骚,“两碱一盐一溴”稳居全国海盐产业的半壁江山;黄海之滨的岸线资源在全国屈指可数,以花岗岩基为主体,以碧海、青山、阳光、沙滩为特色,蕴含的海水养殖资源、海洋港航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在全国18000余千米的海岸线上堪称得天独厚。此外,海洋生物资源、滩海油气资源、海底煤炭资源、滨海金矿资源、浅海砂矿资源以及海上风能资源、海洋水能资源,可谓丰富齐全,自成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积淀,以半岛七大城市为核心,组成了一个“一体两翼”、蓬勃发展的海洋产业体系。其中以青岛为技术龙头,以莱州湾畔的滨州、东营、潍坊为西北翼,突出卤水化工和滩海油气产业特色;以黄海沿岸的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翼,以港航产业和生物技术为特色。其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海洋产业的总产值约占全国的1/6。在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产业领域,山东半岛的海水养殖为全国第一,其中养殖产量占了全国的1/3;沿海卤水化工为全国第一,总产值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海藻化工产业全国第一,占了全国接近4/5的市场份额;海洋生物医药全国第一,约占全国总量的2/5;海洋工程技术产业全国第一,销售收入接近全国的2/5。这若干个“产业第一”衬托出山东半岛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深邃的技术储备。
内容概要
进入21世纪,全人类跨入了一个“海洋世纪”的新纪元,迎来了一个探索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的新时代。全世界向海洋进军的步伐明显加快,以国际公共海底战略性资源为焦点的国际海洋竞争进入了新的“白热化”阶段。以“通商运输”为主体的蓝色商业文明迅速转向“海洋工业文明”,国际海洋竞争表现出史无前例的新一轮“蓝色圈地”、新一轮“海洋探索”、新一轮“资源开发”。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深海油气资源、大洋多金属矿产、海底可燃冰、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深海生物基因资源。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匮乏的濒海大国,在海洋世纪这个国际大格局下,在海洋工业文明的起跑线上,理应把握世界发展潮流,立足国际海洋科技前沿,突出中国海洋资源特色,建设一个雄居太平洋西岸的“海洋强国”。使中华民族在未来国际公共海底的使用、开发、管理、竞争中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新的“蓝色经济”的号角又在这方土地吹响,2009年4月,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宏伟构想,堪称是:海洋世纪的新举措、沿海经济的新坐标、海洋开发的新亮点。这标志着山东半岛这块三面环海的“海洋热土”又进入了一个“蓝色经济”的新时代,建设一个“海洋科技先进、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环境良好、海陆统筹强劲”的半岛蓝色经济区又赋予了山东海洋科技工作新的使命。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引领支撑是齐鲁大地海洋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心声,这恰恰也是本书编写的目的所在。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山东海洋环境与资源特色 第一章 海洋生态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特征 第二节 物理海洋与海洋化学 第三节 海洋灾害 第二章 海洋资源 第一节 海洋国土资源 第二节 海洋生物资源 第三节 海底油气与海洋矿产资源 第四节 港航资源 第五节 海水化学资源 第六节 海洋可再生能源 第七节 滨海旅游资源 第三章 重点区域资源特色 第一节 黄河三角洲 第二节 重点港湾 第三节 庙岛群岛第二篇 山东海洋科技 第四章 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第一节 几大学科主要进展 第二节 几大技术领域主要进展 第三节 国际主要海洋观测计划 第四节 国际海洋科技发展趋势 第五章 国内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第一节 国内海洋科技发展现状及趋势 第二节 国内主要海洋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山东海洋科技发展现状 第一节 海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分析 第二节 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主要进展 第三节 海洋科技平台与基地建设 第四节 主要海洋领域科研项目及重要获奖情况第三篇 海洋新兴产业篇 第七章 山东海洋产业现状 第一节 山东区位经济优势 第二节 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分析 第三节 山东海洋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第八章 现代海洋渔业 第一节 山东海洋渔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山东海洋渔业资源与环境现状 第三节 山东海水养殖及精深加工业现状 第四节 山东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 第五节 现代海洋渔业的科技重点 第九章 现代造船 第一节 山东船舶产业宏观发展现状 第二节 山东船舶产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价 第十章 海洋生物医药业 第一节 发展现状 第二节 发展基础 第三节 山东海洋药物产业发展重点 第十一章 海洋监测仪器产业 第一节 国内外海洋仪器仪表业的发展状况 第二节 山东海洋仪器仪表装备产业发展情况 第三节 产业发展需求及发展策略 第十二章 海水综合利用业 第一节 山东海水利用产业发展现状 第二节 山东海水利用业的结构分析 第三节 山东海水利用业在全国的地位 第四节 山东海水利用业发展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第十三章 新能源产业 第一节 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 ……第四篇 发展战略篇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生境丧失和破碎是生物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生境丧失可导致生态系统严重退化,在热带地区,65%的自然生境已消失;在温带地区,原始的自然生境已不存在。大面积的水域已被分割。生境丧失是许多物种濒危和绝灭的重要原因。据估计,在现已确定绝灭原因的64种哺乳动物和53种鸟中,由于生境丧失和破碎引起19种和20种绝灭,分别占30%和38%。因生境丧失和破碎化而受到绝灭威胁的物种比例则更高,在哺乳动物和鸟中约占48%和49%,在两栖动物中则高达64%。近年来,山东沿岸部分河流人海河口污染严重,产卵场和育幼场退化严重,生态功能萎缩。黄河人海淡水量逐年减少,河口海域盐度明显升高,导致河口生境改变。2003年8月份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盐度变化范围为29.073~33.852,平均值为31.399,适于中国对虾幼体孵化、仔虾蜕皮生长的最适盐度(19.8)区域在黄河口附近已消失。尽管山东海洋灾害大致可分为以上三种类型,但它们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具有复杂的相关性。通常一种海洋灾害的发生会诱发其他海洋灾害的同时发生,危害性难以估计。如莱州湾沿岸历次风暴潮都会导致砂质的风暴潮淤积,加剧海水内侵和海岸侵蚀等灾害。从灾害的成因上看,有的海洋灾害是自然原因引起的,有的则主要是人为原因所致,尤其是海洋生态灾害,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海洋灾害的空间分布上看,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沿海地区主要以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入侵为主;山东半岛东北部的龙口到成山头沿海地区主要以海水人侵、海岸侵蚀和海雾为主;山东半岛南部青岛、日照沿海主要以台风、大浪、海岸侵蚀为主。
后记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将极大促进我省海洋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强大的海洋经济优势,推动由海洋经济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跨越。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以全省资源要素为依托,以科技研发为先导。本着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服务的精神,我们完成了《山东半岛海洋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一书的编写工作。本书全面介绍了山东省海洋的区位、生态与环境以及海洋资源等优势条件和发展潜力;分析了山东省海洋科技发展现状以及研究进展;描述了山东省海洋产业现状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了当今国内外海洋战略以及如何立足山东实际,科学确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地位。本书对于科学开发和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全面掌握海洋科技发展趋向、加快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从而推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有着重要意义。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很多关心和支持,有关部门和单位为本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许多海洋经济专家为本书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有益的指教。编写过程中,借鉴了许多国内外材料,也引用了大量的网上资料,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参用的文献及出处一一列出,再次向材料的编写者以及成果的研究者表示诚挚的感谢。本书由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乃胜担任主编,王继业、孙吉亭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有(按姓氏笔画为序):于洪军、王继业、王健、刘世禄、刘洪滨、刘康、刘珊珊、刘慧、孙吉亭、孙莅元、庄志猛、李乃胜、何新颖、杨瑾、孟庆武、赵中华、赵玉杰、赵喜喜、姜勇、高焱、徐科凤、谭晓岚。限于作者的水平和研究领域,本书难免有缺点和错误,还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山东半岛海洋自然环境与科学技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