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林立强 海洋出版社 (2010-04出版) 作者:林立强 页数:26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晚清闽都文化之西传:以传教士汉学家卢公明为个案》从文化学的视野,以闽都文化的西传为背景进行研究,其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极多,而这正是我以前所没有发现或没有兴趣了解的内容,因为我感觉研究民俗之类应该是年长者的专利。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情形:此次采用的大量资料都是我在当年视而不见的卢公明对众多闽都文化民俗现象的记载。
作者简介
林立强:1965年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济史(企业史)、中外关系史的教学研究工作,目前从事历史学、宗教学和管理学的交叉课题―― “华人基督徒企业家” 、“基督教商业伦理”方面的研究。此外,由于具备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和多年企业管理经验,能将丰富的实战经验与教学科研相结合,是目前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界和房地产界知名的企业培训师和咨询顾问师,著有国内第一部从纯实战角度论述房地产内部管理的专著《房地产经理人七大管理误区》(北京大学社);《房地产经营管理的七大管理误区》(光盘,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等。
书籍目录
绪论第一章 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世“东学西渐”第一节 18世纪以后的“东学西渐”第二节 美国早期传教士汉学家群体与汉学研究第三节 晚清西方传教士对福州地区的记载第二章 卢公明与晚清闽都文化之渊源第一节 卢公明西传晚清闽都文化的个人条件第二节 卢公明对晚清闽都文化的体察与描述第三章 晚清闽都政治文化之考察第一节 政治制度第二节 官方仪式第三节 官场腐败第四章 晚清闽都商业文化之考察第一节 茶叶贸易第二节 城市商业第三节 传统产业第五章 晚清闽都信仰文化之考察第一节 三教信徒第二节 民间信仰第三节 祖先崇拜第四节 迷信活动第六章 晚清闽都民俗文化之考察第一节 岁时节日第二节 婚嫁丧葬第三节 表演艺术第四节 口碑文化第五节 积德行善第六节 陋习恶俗第七章 晚清闽都文化与早期犹太文化之比较第一节 民俗文化之比较第二节 信仰文化之比较第三节 商业文化之比较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但这种弊端重重的政治结构几无变化。这是因为清承明制并强调遵循“祖宗之法”,因此晚清福州政治如同其时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呈现出保守态势。这种保守的政治态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专制统治的没落。清代福州教育发达,有鳌峰、凤池、正谊、致用四大书院,福建全省进士人数为1 401名,而福州府考中进士为730名④,占全省进士总数的52%强。但时至晚清,福州教育一落千丈,四大书院辉煌不再,这是因为福州教育的发展和福州文化中心地位的确立,是在科举制度这一教育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科举考试成为学子努力学习和奋斗的目标和动力,而书院则成为科举的附庸。例如,四大书院之一的正谊书院只有举人才能进入;鳌峰书院起初以讲学为主,后罢讲学,改为考课②,考课内容、方式直接与科举考试接轨。除了书院之外,尚有一些规模较小的私塾、书堂,但其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发挥作用。学生不学数学、地理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只学习孔孟经书。因此,晚清时期,福州传统教育随着科举制度和封建制度的没落而走向衰败③。晚清福州的传统宗教也难挽颓势。以道教为例,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本土宗教的代表。素有“东南山国”之称的福州,其高山深壑、幽谷川流、林木葱茏,是方士和道士垂爱之地,吸引着他们来此修炼。福州道教经过隋唐五代和宋元的发展,在南宋达到鼎盛。但是到了明清时期,福州道教逐渐开始衰微,特别是有清以来实行尊喇嘛黄教为国教,限制道教的政策,使得正统道教更是一蹶不振,代之而起的是世俗道教。时至晚清,世俗道教已经逐渐渗透到民间宗教中,成为民间宗教重要的组成部分。与之相对应的是道士阶层的演变,住宫道士日益减少,道士大多走向社会,以操办法事为职业,即“道士衍为一种宗教职业者,做功德道场成为养家糊口的手段”④。因此。晚清时期福州的道士阶层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正规的道士,福州方言称为“to-ing”;另一类道士福州方言为“duo-nai”,即世俗道人、职业道士。再比如,晚清福州传统方言、戏曲、工艺等有了新的发展。福州方言,即福州话,如前所述其基础是闽越古语,历史上自西晋以来中原汉人多次南迁,带来了包括古汉语在内的中原文化,经数百年的融合演变,在唐末形成。但晚清以降福州方言又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有了新的发展,比如出现了“做都统”一词,意为白吃白喝。这是因为清代在重要省份建置驻防八旗,设将军或都统为长官,二者并不并设,凡设将军处,其下只置副都统,但都以“都统”称呼。通商以后,将军兼理海关,有额外收入,副都统除额定薪俸外,毫无所得。
后记
吾少时总是徘徊于教师生涯与职场生涯的矛盾交织中,面对着的常常是与象牙塔迥然不同的景象,上半生晃若白驹之过隙。曾记得一日茶叙间,当一位朋友侃侃而谈,说如果一个人开始有了感叹落叶,留恋家乡,顺应民俗的感觉就是将老的标志时,我以鼻嗤之。可当我2010年春节浸淫在闽都和熙之春风,徜徉于三坊七巷之古韵,回味鱼丸锅边之余香时,一种强烈的归根之情油然而生,我心里忍不住一颤:莫非,吾将老矣?此景不禁使我回忆起我少时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形。卢公明是我当时研究的一位美国传教士,当时论文的选题完全与本书大相径庭,主要研究的是其传教活动与晚清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主要从宗教学、社会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本书却是从文化学的视野,以闽都文化的西传为背景进行研究,其中涉及民俗文化的内容极多,而这正是我以前所没有发现或没有兴趣了解的内容,因为我感觉研究民俗之类应该是年长者的专利。故在写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很有意思的情形:此次采用的大量资料都是我在当年视而不见的卢公明对众多闽都文化民俗现象的记载。也许,这也是少时与老时体现在论文选题与写作中的差别吧,我想。于是,撰写此书就有了一种重拾记忆之感,感觉自己犹如不断穿梭于少时与老时的时空隧道之中。这样,在酝酿和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常常可以享受到一种超然、安宁和祥和之感觉,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可以衡量的感觉。我常常想,这种感觉的得来肯定与我那在异国他乡读高中的儿子有很大的关系,他那渐渐长大的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才使我有了“老”的感觉。但愿我的“老”去,才有他的“少”来,自古英雄必出少年;但愿我只是对于纷扰职场精英而言的“老”去,而对于平静教师生涯的“少”来。于是,我顿悟,一方的“老”去,不就是另一方的“少”来吗?那么,对于我的探觅史学之路,何尝不就是新的开始。史学已如一双巨手,正把我温柔而又坚决地重新拖回到象牙塔之中,我期待着史学研究生涯的“少”来。我对一直支持和帮助我的人常怀深深的感恩之情。汪征鲁教授、林金水教授、谢必震教授、王晓德教授、李巨轸博士等以不同形式给予很大的帮助。
编辑推荐
《晚清闽都文化之西传:以传教士汉学家卢公明为个案》是由海洋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