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庄平,刘健,王云龙 等 著 页数:425
前言
长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由于全球海洋气候变化和流域环境变迁产生的叠加影响,使长江口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为敏感和脆弱。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围绕长江口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合作,对中华鲟保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的工作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华鲟是我国的国宝级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原因,近几十年来该物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处于十分濒危的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繁殖在长江,生长在海洋,该物种的保护工作涉及长江流域和中国近海的广泛区域,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江口是中华鲟进行江海之间洄游的唯一通道,是幼鱼由淡水进入海洋前进行必要生理适应性调节的重要栖息地,还是幼鱼的重要索饵和生长场所。因此,长江口区域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长江口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与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密切合作,进行了长达6年的保护区水域野外科学考察和中华鲟物种保护专题的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科学数据。这些研究为做好长江口水域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专著《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即是科研工作者6年辛勤工作的结晶。 《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综合管理》分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概况、中华鲟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总体规划与综合管理、附录等四部分,共计十六章,并附有栖息地、保护物种和科研活动的照片,内容丰富,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该书的出版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和长江口生态学的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将对长江口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产生积极的影响。
内容概要
长江口的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受到高度的重视。由于全球海洋气候变化和流域环境变迁产生的叠加影响,使长江口区域的生态环境变得更为敏感和脆弱。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围绕长江口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尤其在上海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与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合作,对中华鲟保护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们的工作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中华鲟是我国的国宝级鱼类。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等多种原因,近几十年来该物种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处于十分濒危的状态,被列为国家一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中华鲟是江海洄游性鱼类,繁殖在长江,生长在海洋,该物种的保护工作涉及长江流域和中国近海的广泛区域,是一个系统工程。长江口是中华鲟进行江海之间洄游的唯一通道,是幼鱼由淡水进入海洋前进行必要生理适应性调节的重要栖息地,还是幼鱼的重要索饵和生长场所。因此,长江口区域对中华鲟物种的保护至关重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长江口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尤为重要。
书籍目录
第1篇 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概况第1章 地理、资源和社会经济概况1.1 自然地理概况1.2 自然资源概况1.3 社会经济概况第2章 水域环境2.1 水质2.2 沉积物2.3 初级生产力第3章 动、植物资源3.1 浮游植物3.2 湿地植被概况3.3 浮游动物3.4 底栖动物3.5 鸟类3.6 水生哺乳动物3.7 两栖爬行类第4章 鱼类资源4.1 鱼卵和仔鱼4.2 保护区潮间带鱼类群落组成与生物多样性4.3 保护区水域底层鱼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4.4 保护区鱼类资源现状及保护价值评价第2篇 中华鲟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第5章 中华鲟幼鱼的时空分布和数量变动5.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时空分布特性5.2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种群数量5.3 标志中华鲟的洄游第6章 中华鲟幼鱼的摄食及生长6.1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食物组成与摄食习性6.2 感觉器官在中华鲟幼鱼摄食行为中的作用6.3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种群的生长特征6.4 长江口中华鲟幼鱼暂养恢复期的生长特征6.5 野生与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的体成分特征6.6 人工养殖中华鲟幼鱼摄食不同饵料的转化效率与生长特性6.7 中华鲟仔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第7章 中华鲟仔、稚幼鱼的行为生态学7.1 中华鲟仔鱼个体发育行为生态学7.2 野生中华鲟稚幼鱼行为生态学第8章 中华鲟幼鱼洄游生理调节8.1 中华鲟幼鱼的渗透调节生理8.2 中华鲟幼鱼半咸水环境下的消化酶活力变化特征第9章 污染物对中华鲟早期发育的影响9.1 铅暴露对中华鲟幼鱼的影响9.2 铜暴露对中华鲟幼鱼的影响9.3 氟暴露对中华鲟仔鱼的影响第3篇 总体规划与综合管理第10章 自然保护区现状和保护目标10.1 保护区的基本情况10.2 保护区的保护目标第11章 影响保护区目标的重要因素11.1 内部的自然因素11.2 内部的人为因素11.3 外部的自然因素11.4 外部的人为因素11.5 政策、社会因素11.6 社区和经济因素11.7 可获得资源因素第12章 自然保护区规划目标及主要内容12.1 规划期目标12.2 总体规划主要内容12.3 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第13章 自然保护区的保障措施13.1 法制保障13.2 政策保障13.3 资金保障13.4 人力资源保障13.5 科技保障13.6 部门协调和社区共管第14章 中华鲟抢救与人工增殖放流14.1 中华鲟幼鱼的救护14.2 长江口“1.18”大型中华鲟救护14.3 长江口“7.17”大型中华鲟救护14.4 长江口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工作概况第15章 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15.1 生物资源评价15.2 经济价值评价15.3 社会价值评价15.4 管理评价第16章 建议与展望16.1 存在的问题16.2 建议与展望参考文献第4篇 附录附录1: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植物名录附录2: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高等植物名录附录3: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名录附录4: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昆虫名录附录5: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底栖动物名录附录6: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鱼卵仔鱼名录附录7: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鱼类名录附录8: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附录9: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名录附录10: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水生哺乳类名录附录11:世界鲟鱼名录及分布
章节摘录
1.1.3 水文 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平均年径流量达9240×108m3,长江口入海前最后的支流黄浦江经吴淞口汇入长江,年径流量为123.4×108m3。长江口是个丰水多沙、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崇明东滩又处于非正规半日浅海潮区,每日昼夜有2次潮汐作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高潮位为5.80m,最低潮位为-0.19m;涨潮潮差最大为4.62m,最小为0.18m,落潮潮差最大为4.85m,最小为0.02m,多年平均潮差为2.43~3.08m。崇明东滩潮位最大的日期为农历每月初三和十八,周期在15d左右。保护区滩涂生境的最大变化在于它的潮汐变化。 长江口波浪以风浪为主,涌浪次之。海区风浪浪向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季盛行偏北浪;夏季盛行偏南浪,涌浪以偏东浪为主。风浪、以风浪为主的混合浪和以涌浪为主的混合浪年频率分别为51%、16%、33%。波高由东向西降低。 长江口水面开阔,又受潮汐顶托作用,水流减缓。北支流量不畅,水流缓慢,盐度较高,年平均在1.4(青龙港)-15.2(前哨农场)。南支由于江面开阔,大部分上游水由此流经入海,水流湍急,盐度较北支低,年平均为0.22(奚家港)-2.99(中浚)。盐度变化总趋势为冬半年明显高于夏半年。 长江口年平均水温17.01~17.4℃,8月最高,平均28.9℃,极端最高33.1℃;2月最低,平均5.6℃,极端最低2.0℃。整个海域是一个梯度很小,基本均匀一致的温度场,冬季无冰冻。 长江口的含沙量分布受上游径流和潮汐往返运动以及河段地形、汉口分流、盐淡水混合等多种因素的作用,总体上悬沙浓度分布是西高东低,在122°30’E以东海域悬沙浓度显著降低,而向西在长江口拦门沙一带悬沙浓度较高。涨潮时悬沙浓度明显大于落潮时悬沙浓度。122°30’-123°00’E是长江悬沙向东扩散的一条重要界限,它大致与长江水下三角洲外缘相吻合。长江口悬沙属细颗粒范畴,悬沙颗粒组成主要在0.0012~0.05mm范围内。入海泥沙主要向东偏南扩散,并成为杭州湾和浙江沿岸细颗粒泥沙的重要来源之一。 长江径流向河口输送大量营养物质。每年输送总无机氮(∑N)88.81×104t,磷酸盐(P04-P)1.36×104t,硅酸盐(SiO2-si)204.44×104t,硝酸盐(NO3-N)63.57×104t。丰富的营养盐孕育了长江口海区的渔业资源。近20年来,长江口区无机氮浓度升高,氮的大量增加容易使水域富营养化,引发赤潮。 营养盐的表层分布趋势是河口高,由河口向外海方向逐渐降低,表层分布在时问上的差异与长江径流量的大小和外海水团影响有很大关系。在丰水期8月,长江冲淡水主流转向东北,多种营养盐等值线,亦从长江口呈舌状向东北方向延伸,与盐度分布趋势十分相似。由于台湾暖流侵入,低含量区均出现在海区东南部小片水域。枯水期,长江径流量锐减,长江冲淡水流向东南,各种营养盐分布随之也向东南偏移,高浓度等值线向长江口方向收缩,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水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