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其演化

出版时间:2009-10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夏东兴  页数:314  

前言

  海岸带与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变化、陆架环境变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距今3万年前,那时气候温暖、冰川融化、海面升起,东中国海发生了献县海侵,海岸线已到达河北省的献县一带。生活在北京西南50多千米远的周口店山顶洞人,曾到当时的海岸一带去捕鱼采蛤,把褐蚶壳带回来作为装饰品,褐蚶是生活在潮间带和潮下带的海生贝类,可见那时的人们曾到达过海岸一带,并已经开始与海岸打交道了。  距今18000年的海岸线退至东海外陆架水深130米以下的地方,那时的黄海、渤海陆架全部和东海部分退水成陆,出露的陆架在古风暴的吹蚀之下,成为一片沙海,有些地方成为沙丘群分布区;喜冷动物群,自由地越过渤海、黄海和东海地区,生活地域扩展至台湾海峡和福建一带,表明当时的黄海、东海陆架平原并无大河流阻挡牝们的南下。进入冰消期以后,海面升起,东中国海再度出现,逐渐形成现的海底地貌和现代的海岸线。夏东兴教授正是从事这一时段(从距今3万年到现在)陆架环境的变化和海岸位置变动研究的地貌学家。  夏东兴教授在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科学思维活跃,研究视野开阔。他提出了若干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开辟了适合我国海岸研究的新方法与思路,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海洋地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从国内外对近1万年的海面变动的研究来看,20世纪后半叶对海面变化的研究存在三种不同的意见:其一为高海面型,以费布里奇为代表,他于1961年提出的海面振荡说,大西洋期的海面高于现今;其二为连续上升型,以谢帕德为代表,认为全新世以来海面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三为基本稳定型,以费斯克为代表,全新世海面先是稳定上升,并在距今5000年至距今3600年间达到目前的海面高度,并稳定至今。处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当时在国内的主流思路是支持全新世存在“高海面”观点,当时夏东兴教授根据他对我国海岸环境调查的实际情况,不是套用“人云亦云”的提法,力排众议,提出了“全新世高海位何在?”这一新的命题,在国内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

内容概要

海岸带与全球气候变化、海面变化、陆架环境变迁、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等环境因子密切相关。距今3万年前,那时气候温暖、冰川融化、海面升起,东中国海发生了献县海侵,海岸线已到达河北省的献县一带。夏东兴教授在4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科学思维活跃,研究视野开阔。他提出了若干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开辟了适合我国海岸研究的新方法与思路,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在海洋地质学界有着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夏东兴,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涿州市人,1939年11月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与第四纪专业。长期从事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地理变迁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主持编纂的《中国海湾志》获国家海洋科技进步一等奖,著有多部专著和50余篇学术论文。享受国家科研津贴,并评为山东省科学技术拔尖人才。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海岸线与海岸带 解读海岸线 解读海岸带第二部分 海面上升和全球变化 全新世高海面何在 海平面研究的若干问题 渤海湾西岸海平面上升威胁的防治对策 海岸带地理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以青岛地区为例第三部分 海岸侵蚀 中国海岸侵蚀述要 登州浅滩成因与蓬莱西海岸侵蚀 海岸侵蚀灾情分级 莱州湾南岸侵蚀过程与原因研究 秦皇岛海岸侵蚀研究 6000年来我国低平海岸线的冲淤变化 山东海洋灾害类型及演化趋势预测 鲁南典型沙质海岸剖面侵蚀过程监测 黄河三角洲北部岸滩侵蚀演变 中国海岸侵蚀原因与过程分析第四部分 潮流沉积沙体 潮流脊的形成机制和发育条件 我国邻近海域的水下沙脊 江苏岸外潮流沙脊群发育过程 潮流三角洲 琼西南岸外水下沙丘研究第五部分 第四纪环境演化 渤海古沙漠之推测 末次冰期以来黄河变迁 末次冰期黄河解体初探 渤海湾西岸海岸线变迁(摘要) 渤海东部更新世末期以来的沉积环境 鲁北沿岸贝壳堤的地质学意义 胶州湾演变过程 末次冰期盛期长江人海流路探讨第六部分 海岸地貌 中国海湾的成因类型 山东半岛海岸地貌与波浪、潮汐特征的关系 中国海岸湿地退化压力因素的综合分析 中国基岩海湾潮流地貌模式及其沉积动力特征 华南沙质海滩的动力地貌分析 黄河口拦门沙形成机制跋附图

章节摘录

  解读海岸线  引言  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但对海岸线具体位置的认定尚不完全一致,或者说比较混乱。因为每天在潮汐涨落海水进退的过程中,这条海陆界线在海洋和陆地之间不问断地迁移,在特殊天气和海洋动力条件下,迁移距离相当宽,其具体位置有着随时间而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测绘、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海洋开发等部门而言,需要一条位置清晰而确定的海陆界线。而目前对海岸线具体位置的划定,在行政管理、调查研究等相关部门都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给海岸线的科学划定及全国和地方的岸线长度统计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如《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大气科学、海洋科学、水文科学卷中“海岸带综合利用”条目,海岸线被定义为“沿海岸滩与平均海平面的交线”。个别地方把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和海洋管理部门过去沿用的管理界线作为海岸线。海岸线首先是一条自然地理界线,是海洋国土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海岸线的划分,关系到开发利用和职权部门的责任。所以,划定一条以自然属性为依据、标准统一的海岸线是十分必要的。  1海岸线的定义及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海洋学术语海洋地质学》(GB/T 18190-2000)给出的海岸线定义是“海岸线是海陆分界线,在我国系指多年大潮高潮位时的海陆界线”,在测绘部门称海岸线为“大潮高潮时海陆分界的痕迹线”。两种说法含义是一致的。这种“海陆界线”或“痕迹线”并不等同于大潮高潮面与陆地地形的“交线”,大潮高潮面与陆地地形的交线可以通过验潮资料和海岸地形测绘资料在图上绘出。但作为海面,尤其是高潮位时的海面很难有平静的状态,在风浪和涌浪的作用下,海水上冲流会比大潮高潮面向岸冲向更高更远的陆地,在坡度大的沙质海岸上冲流可向陆更加伸人数米至数十米,在低平的淤泥质潮滩可能伸入陆地更远的距离,达几十米甚至百米以上。这条被浪潮推波助澜的海水线常在它到达的陆域边缘留下自己的痕迹:被水浸过和干出的陆地之间的界线,即农历初一、十五左右会留下被海水浸过的湿水印迹,界线上还常散布着贝壳碎片或植物枯枝败茎等。这条线才是我们指的确切的“海岸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岸带地貌环境及其演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