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12 出版社:海洋出版社 作者:郑鹤声,郑一钧 页数:2034 字数:368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自1980出版后,得到国内外史学界的高度赞扬,是郑和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值此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原编者之一郑一均先生在原书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料,是郑和下西洋资料最权威的汇编本,也是郑和航海乃至明代海外交通史,明代外交史资料的集大成者。 本书增编本对初编本原有章节、内容全部保留,只对极个另地方作了必要的修改。 本书增编本对初编本原有分册标准作了改进,初编本从主要内容出发,按章分册,造成上、中、下册厚薄悬殊,中册又分成两大厚册的状况。这次分三册出版,三册厚薄基本相同,上、中册又能按章分册,下册虽不得已以“节”开篇,但保证全书三册厚薄基本相册,匀称美观,此一“美中不足”之处,也就不足以计较了。
作者简介
郑一钧,1945年7月生于四川北碚,浙江诸暨人。中国科学院1978届研究生。中央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顾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出版专著或主编、合著《论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郑和传》、《祖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中国航海科技史》、《中国海洋学史》、《中国海洋志》、《中国海情》、《悠久的海洋文明》、《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大省研究》、《环渤海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齐国史》等书18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91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奖。与其父合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1992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书籍目录
上册 第一章 郑和的家世、宗教信仰和才能 第二章 郑和的生产和时代 第三章 郑和使团的人力和物力 第四章 郑和使团的航海技术 第五章 郑和出使时期亚非国家的基本情况 第六章 郑和出使诸国的经过 第七章 亚非国家代表团来华的访问中册 第八章 中外国家对外宾的接待 第九章 诸国对华的献礼 第十章 郑和下西洋前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上) 第十一章 郑和下西洋前夕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下) 第十二章 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上) 第十三章 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下) 第十四章 十五世纪初期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第十五章 十五世纪初期中国与亚非国家间在文化上的关系 第十六章 郑和在国内外的遗迹 第十七章 郑和在国内外的影响 第十八章 有郑和下西洋的几种文献 第十九章 有关郑和下西洋书题解目 第二十章 郑和下西洋研究专著介绍及论文索引 第二十一章 明代与周边地区及海外诸国关系下册后记
章节摘录
(一)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中国与亚非诸国问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自秦汉以来,除隋、元两朝曾一度征伐琉球、爪哇,用兵海外,历代王朝对海外国家都奉行“和平共处”的方针。明朝建国之初,洪武四年九月,朱元璋即根据历史经验,告诫省府诸臣说:“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于中国者,不可不诛;不为中国患者,不可辄自兴兵。古人有言:‘地广非久安之计,民劳乃易乱之源。’如隋阳帝妄兴师旅,征讨琉球,杀害夷人,焚其宫室,俘其男女数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虚名,自弊中士,载诸史册,为后世讥。朕以诸蛮夷小国,阻山越海,僻在一隅,彼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对明代诸帝来说,这是一个必须恪守的祖训。明朝政府在处理与海外国家的关系方面,也以此为既定的国策。有明一代,基本上是执行着这一国策,凡将命海表者,自成为受到海外诸国欢迎的和平使者,而郑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为解决东南亚及南亚各国之间的矛盾,为建立亚非国家区域间的和平局势,作出了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郑和使团给各国人民带来福音,理所当然地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天书到处多欢声,蛮魁酋长争相迎。南金异宝远驰贡,怀恩慕义摅忠诚。”生动地反映出海外人民热爱和平,衷心感激郑和使团为他们创造了国际间和平安宁的环境。在郑和下西洋以前,东南亚及南亚各国,尤其是南洋群岛一带众多小国,随着彼此势力的消长,以及因为宗教信仰不同,相互间常起冲突,不时发生纠纷。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为后盾,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那些素来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不得不偃兵息武了。与此同时,郑和又从统一宗教信仰着手,谋求诸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据英国马礼逊《外国史略》记载:“众岛(指南洋群岛——引者注)之中,牙瓦最贵,古名小爪哇。……明永乐三年,有回回教师(指郑和——引者注)领大军强服其土民,使弃偶像,而拜见回教主。”这里记载了中国古籍中未著录的一件重要史实,即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至爪哇时,曾劝服当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在这次出使至锡兰时,郑和又“劝国王阿烈苦奈儿敬崇佛教,远离外道。“这说明郑和初下西洋,即很注意各国的宗教信仰问题,当发现有崇祀不宜信奉的“偶像”时,即力劝其放弃旧时的信仰,接受比较纯正的宗教,敬崇比较适宜的教主。郑和这样做,对于平衡各国之同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前文已经谈及郑和还通过扶助弱小民族,抑止强暴,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及郑和之战舰,由南洋撤回时,诸小国及散居各处之岛屿,亦皆立即瓦解,而恢复其往昔互相内讧之状态焉。”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在十五世纪初期,郑和使团对亚非诸国国际问和平局势的建立与维持,所起作用是多么重要了。(二)亚非国际贸易的发展亚非各国,尤其是南洋国家,物产丰富,具有发展国际贸易的有利条件。薛福成曾赞美道:“南洋诸岛国,皆在赤道下,其物产丰饶。如再熟之嘉谷,千寻之名材,暨夫沉香、檀香、荔枝、豆蔻、肉桂、金银、铅锡、水银、丹沙、明珠、美玉、宝石、珊瑚、琥珀、金刚钻、驯象、文犀、孔雀、翡翠、锦鸡、大贝、碡瑁之族,往往挺秀孕珍,以供天下不竭之用。”自汉唐以迄宋元,中国与亚非诸国间的贸易已很发达,南洋群岛诸国更是中外商旅的荟萃之地。在刘宋时代,“通犀翠羽之珍,蛇珠夏布之异,千名万品,并为世主所虚心。”由是“舟舶继路,商使交属。”赵宋时代也曾“遣内使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路招致海南诸番。”如此等等,都为发展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作出了贡献。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畅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瓷之路”,更使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郑和访问亚非诸国,在与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之后,即与之进行广泛的贸易活动。在郑和使团重要成员马欢、费信、巩珍等人的著作中,这方面的记载是很多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在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在国家之间的外事活动结束以后,“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丝、瓷器等物。”在阿丹国,郑和使团分颠船队“宝船数只到彼,王闻其至,即率大小头目至海滨迎接诏敕赏赐,至王府行礼甚恭谨感伏。开读毕,国王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令卖易。”郑和使团与亚非诸国发展贸易,总是与奉行明王朝对海外国家的怀柔政策,相辅相成的,于是就能得到各国国王、酋长头目的倾心相助,通过他们“遍谕国人”,而能与各国人民进行最广泛的贸易活动。郑和使团具有雄厚的物质储备,以强大的国力作后盾,所至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诸国,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商业中心区,郑和使团在那儿设有贸易据点。宝船一到,倾国轰动,纷纷前往交易。此种盛况,前后持续达二三十年,因此郑和使团在与亚非国家发展国际贸易方面,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明黄省曾说:“太宗皇帝……将长驭远驾,通道于乖蛮革夷,乃大赉西洋,贸采琛异,命郑和为使,贰以侯显,妙择译人马欢辈从之行。”由是“明日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龙速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梅脑、微露之珍,珊瑚、瑶混之美,皆充舶而归。”应该说明的是,郑和船队“充舶而归”的货物,不尽是奇珍异宝,大部分是五金、香料、布匹、药品等日常用品。这些货物,有的经过变卖,可供国家开支各项经费。如正德五年就曾将海外货物“粗重如苏木等物,估价该银万一千二百两有奇,留变卖以充军饷。”有些则直接充作官吏的俸禄,为明朝政府节 省了一大笔开支。如宣德九年十一月,“行在户部奏:‘宣德八年京司文武官俸米折钞,请给与胡椒苏木。胡椒每斤准钞一百贯,苏木每斤准钞五十贯。南北二京官各于南北京库支给。’之。”如郑和船队不是大量地买进这些日常用品,是不可能采取这项措施的。至于少量的贵重物品,如黄金、宝石、珍珠诸物,也是国用所需,郑和下西洋进行采办,也是有必要的。所以,当郑和船队停航三十余年后,明朝政府即为之库藏空虚,感到有再下西洋的需要。例如,天顺二年司礼监太监福安奏:“永乐、宣德间……屡下西洋收买黄金、珍珠、宝石诸物,今停止三十余年,府藏虚竭。”天顺三年又奏:“永乐间差内官下西洋,……故国用充足。今久不采府库空虚。“内外衙门,屡年成造各玉府宝册仪仗关用黄金数多,官库收贮缺乏,乞照永乐、宣德年问差内外官员往西洋等处采买,……进库应用。”在嘉靖年问,由于下西洋的活动停止多年,一些稀少番货如龙涎香之类遂断来源,明世宗朱厚熄不得不遣官“于沿海番舶可通之地,多方寻访,勿惜高价。”甚至“记诸臣罪,赳期访买,再迟重治。”“时采芝、采银、采香之命并下,使者四出,官司督趣,急于星火。”这种现象,在郑和下西洋时代,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可见中国与亚非国家间能否充分开展国际贸易,对国用是否充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郑和下西洋之时,不仅明朝政府从发展海外贸易中,获得很大的经济利益,就是普通老百姓,也多因此致富。正如明严从简所说:“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裕矣。由此看来,刘大夏所谓“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不能不算是一种偏激的说法了。
编辑推荐
郑和下西洋,比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早了87年,比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1498年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早了92年,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1521-1522年间环球航海早了116年。今年不仅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同时也是国内研究郑和下西洋满100年;这本资料汇编集众家所长,在原书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料,是郑和下西洋资料最权威的汇编本,也是郑和航海乃至明代海外交通史,明代外交史资料的集大成者。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