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出版时间:2005-5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作者:罗勇  页数:352  

内容概要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从区域角度研究可持续发展,主要探讨了以下内容:区域形成与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尝试在新一轮的区域形成和发展中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理念;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以便选择适合区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路径;区际可持续发展的联系和协同,力求发挥各区域的不同优势,实现最优的整体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和政策等。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合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政府管理决策人员、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读和参考。

书籍目录

1导论11?1发展与可持续发展11?1?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1?1?2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21?1?3衡量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指标41?1?4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61?2区域可持续发展81?2?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征81?2?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研究内容91?2?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新趋势101?2?4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111?3区域的双赢式经济发展121?3?1双赢的涵义121?3?2区域双赢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14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162?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162?1?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内涵162?1?2区域自然资源的特征162?2自然资源价值与价格172?2?1自然资源的价值172?2?2资源价格的合理化172?3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192?3?1自然资源的优势度192?3?2边际使用者成本的估算192?3?3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192?4区域环境资源价值的评估212?4?1环境资源对人类的影响212?4?2环境资源价值中的外部成本评估222?5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222?5?1生态足迹的计算222?5?2生态承载力的计算232?5?3我国的生态足迹24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263?1制度的理论分析263?1?1制度的概念263?1?2制度的特征273?1?3制度选择的影响283?2市场失灵293?2?1市场失灵的概念293?2?2市场失灵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03?3政府失灵313?3?1政府失灵的概念313?3?2政府失灵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323?4资源环境产权制度343?4?1产权特征343?4?2资源环境产权制度344区域形成与可持续发展374?1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与可持续发展374?1?1生产活动区位的选择384?1?2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404?1?3公共设施区位的选择414?1?4区域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外部不经济和负向效应424?2经济聚集与可持续发展434?2?1分工、专业化与聚集经济444?2?2聚集经济与需求增长454?2?3市场规模与交易费用454?3城市空间结构与可持续发展464?3?1企业组织的纵向分解和纵向一体化464?3?2企业之间联系的变化474?3?3信息化革命的影响494?3?4城市化的两种过程494?3?5城乡联系与可持续发展504?4区域结构演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24?4?1二元空间结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24?4?2区域结构演化过程534?4?3专业化区域结构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44?5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模574?5?1齐夫的“等级?规模”模式574?5?2杨吾扬的“等级?规模”对应模式584?6区际分工与区域可持续发展594?6?1要素禀赋的空间不平衡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94?6?2区际分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604?6?3区际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模式的解释605区域双赢式经济增长645?1区域双赢经济增长的要素645?1?1区域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645?1?2区域的劳动力655?1?3区域的资本675?1?4区域的技术条件685?1?5区域的结构变化695?2哈罗德经济增长模式695?2?1概述695?2?2哈罗德增长模式的讨论705?3索洛经济增长模式715?3?1概述715?3?2索洛经济增长模式的讨论735?4技术进步745?4?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745?4?2技术进步作用的政策涵义755?4?3技术进步的类型765?5区域经济增长模型775?5?1新古典区域经济增长模型775?5?2出口基础模型785?5?3以运输成本为空间变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795?6真实储蓄825?6?1双赢增长模式中的真实储蓄825?6?2真实储蓄的计算825?7我国区域双赢经济增长的目标835?7?1人均GDP增长目标845?7?2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总体目标855?7?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机制特征875?7?4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90附录一辨证、全面地看待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916区域双赢式产业结构946?1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分析946?1?1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和动力946?1?2库兹涅茨的产业结构演变研究956?1?3区域工业结构的高度化966?1?4区域产业结构的信息化986?1?5产业结构演变原因的深入分析986?2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1016?2?1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1016?2?2区域产业结构与区际产业结构1026?2?3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度1026?2?4区域产业结构的双赢演变能力1036?2?5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1036?3区域产业结构的双赢配置1046?3?1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1046?3?2产业的配套问题1076?3?3区域产业结构的双赢优化1076?4区域产业结构的生态化1086?4?1区域生态型产业结构1086?4?2绿色技术研发1096?4?3推进清洁生产1106?4?4开发绿色产品1106?4?5建立生态工业园区1116?5我国区域双赢式产业结构的目标1126?5?1实际情况1126?5?2要达到的目标115附录二生态产业与绿色产业分类法1167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1177?1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特征1177?1?1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特征1177?1?2城市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1197?2城市双赢式发展的指标体系1207?2?1城市经济增长的测度1207?2?2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与目标1217?3城市双赢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1247?3?1城市劳动力市场1247?3?2城市人力资本1267?3?3城市产业结构1277?3?4城市基础设施1287?4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1297?4?1城市环境1297?4?2城市环境污染与控制1317?4?3城市生态系统1347?4?4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1377?5生态城市1397?5?1生态城市的概念1397?5?2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1407?5?3我国生态城市的构建1417?6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1427?6?1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1427?6?2我国南京市可持续发展体系143附录三关于城市汽车产业和私家车发展的几个重要观点1448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1478?1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478?1?1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1478?1?2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性1498?2可持续农业的概念和目标1498?2?1可持续农业的概念1498?2?2可持续农业的系统1508?2?3可持续农业的目标1508?3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1528?3?1传统型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1528?3?2现代型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1538?3?3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选择1548?3?4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战略选择1548?4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1568?4?1乡村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结构1568?4?2乡村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1579城乡边缘区经济可持续发展1609?1城乡边缘区概念和地域特征1609?2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619?3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1629?4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分析1649?4?1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结构1649?4?2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16510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博弈分析16610?1博弈分析的特征和要素16610?1?1博弈分析的一般特征16610?1?2博弈分析的基本要素16710?2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博弈分析的要素和特征16710?2?1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博弈分析的要素16710?2?2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博弈分析的特征16810?3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16910?3?1博弈基本要素的组成16910?3?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模型17010?3?3结论分析17110?4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17210?4?1地方政府之间可持续发展战略博弈的基本要素17210?4?2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17210?5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博弈分析的启示1791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耗散结构与协同18111?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耗散结构18111?1?1耗散结构的概念18111?1?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耗散结构特征18111?2区域可持续发展耗散结构的形成18211?2?1开放与负熵流引入18211?2?2非平衡与有序之源18311?2?3非线性机制与自我完善18411?2?4涨落契机与跨越发展18611?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18711?3?1协同论的基本内容18711?3?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18811?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18811?4?1区域发展的现代化管理18911?4?2区域工商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18911?4?3公众的理解和参与19011?4?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人力培训和基地建设1901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19212?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19212?1?1环境影响公式19212?1?2生态足迹公式19312?1?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412?2区域未来环境与发展关系的三种展望19512?2?1传统发展模式19512?2?2技术推进模式19512?2?3全面变革模式19512?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分析19612?3?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分析19612?3?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19612?3?3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活的灵魂19712?4可持续发展是未来区域发展的必然选择19812?4?1区域振兴过程中的资源环境压力19812?4?2降低区域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12?4?3主动型的战略思路20012?5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20112?5?1快速而适度的双赢发展20112?5?2发展系统的整体优化20112?5?3以体制变革促进发展20112?6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20212?6?1科学的发展理念20212?6?2成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20312?6?3减资源型的经济体系20412?6?4绿色导向的科技能力20412?6?5共识的社会机制20513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整体操作20713?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路20713?1?1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设20713?1?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20813?1?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20913?2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20913?2?121世纪议程的进展20913?2?2区域行动计划的编制思路21013?3信息经济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促进21213?3?1信息与信息经济21213?3?2信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战略21313?4可持续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21313?4?1综合的发展效益21413?4?2物质消耗减量化21513?4?3信息与生态导向21513?5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区域发展计划21613?5?1区域发展的指导思想方面21713?5?2区域发展的计划框架方面21713?5?3区域发展的绿色指标体系方面21713?6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变革21813?6?1环境革命的新时代21813?6?2环境友好的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