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钟利群 等 著 页数:196
前言
钟孟良同志从1991年起,在中级医刊上连续发表中医治疗急难病证系列讲座,用中医、也间以中西医两法诊治急难重症。在不少中医把急症视为畏途的氛围中,我非常佩服他攻克急症重症的这种勇气和探索精神。钟孟良同志学习勤奋,思维敏捷,当年他在青海省中医院工作时,就孜孜不倦于临床实践,遇到急难重症,总是冒风险而上,有一种献身中医事业的蓬勃朝气。当时我与他相识,他尚属初出茅庐。岁月不居,粗粗算来,如今已是一个有近50年医龄的主任医师了。现在出版的这本《钟孟良治疗内科急难病证经验与薪传》,应该说是经验所积、治学所得的应时之作。 中医药之所以被称为“伟大宝库”,只因为它是一个独特的医学体系,而不仅仅是流传于古代的一方一药,一鳞半爪或散珠遗玉;只因为它可以治大症于辨证之后,起沉疴于九死之先,而不仅仅是应用于小伤小病的雕虫之技。但是,近代中医越来越给人慢郎中的形象。中医治疗急重症的优势,很多情况下变成了武松手里的半截哨棒,已撂在景阳岗了。在急难重症面前,在病人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我们的前辈曾力挽狂澜,妙手回春。而今天的中医则往往远离告危的病床靠边站,听凭西医和护士在抢救室里忙得不亦乐乎。
内容概要
钟孟良医生已专心从事中医临床46年,师从三代御医之后赵绍琴教授及江南世医王慕康前辈。曾担任多年省级中医院急诊科主任,期间采用“以中医治疗为主、西医监测为辅”的双行路线。在很多西医治疗效果不佳、无效的病例中突破取得卓效,由此总结出常见急重危症的辨证要点和取效方法,拜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此书既可帮助后学者理清中医辨证中的鉴别思路,又可获得有确定疗效的法方,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钟利群,生于1972年。1994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随后4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任住院医师;1998—2003年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孙塑伦教授学习中医脑病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在东直门医院神经内科任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脑血管病学的临床和研究工作。
书籍目录
引子 中医内科急证辨证施治方法初探第一章 肺源性心脏病心衰的中医诊治第二章 风心病心力衰竭的中医诊治第三章 冠心病的中医诊治第四章 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第五章 中风的中医诊治第六章 瘫痪的中医诊治第七章 厥脱的中医诊治第八章 胃脘痛的中医诊治第九章 腹痛的中医诊治第十章 肝硬化腹水的中医诊治第十一章 出血的中医诊治第十二章 急性发热的中医诊治第十三章 “猝死”的中医传统急救术附录 中医辨证八步法方剂索引
章节摘录
3.察变化 急、危、重证变化快,因而需要及时观察病情、注意变化,这是关系到治疗成败的重要环节。察变化应注意以下4点: (1)重初诊:初诊必须足够重视,询问、检查之诊候印象,可知起病至今的病程梗概。此后观察病情,才知有无变化。初诊明确,对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挽救危急均有积极意义。 (2)察变化:指随时间之进程观察病情之演变。前人有“走马看伤寒”之说,说明急证诊治具有时间的紧迫性。急、重证昼夜应诊视三四次,危证则须医护守候勿离,诊治记录时间、病情、处理3项无遗漏。察其主症、主征变化及治疗效应,及时恰当地采取相应措施。 (3)诊顺逆:顺,指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逆,指病情恶化。这种趋势判断,除了据主症(征)变化的分析外,一般性的指征是:自觉痛苦减轻,神情逐渐清朗,食欲、二便逐渐调和为顺;痛苦加重,神气昏困,食饮难进,二便不调为逆。顺证不可疏忽,慎防变化;逆证不可张惶,须力求详诊明断,积极抢救。 4.参中西 中医有辨证施治之长,但在微观方面,尚待探索。现代医学病理、生化、客观检测手段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这些检测方法,对寒热虚实之断不能提供依据,但可以佐诊参考,有助于定位诊断,病情轻重判断,及某些外感病因的微观检测佐证。如体温高低反映发热的程度,但不能藉此反映病因、病机。
编辑推荐
钟孟良同志从1991年起,在中级医刊上连续发表中医治疗急难病证系列讲座,用中医、也间以中西医两法诊治急难重症。现在出版的这本《钟孟良治疗内科急难病证经验与薪传》,应该说是经验所积、治学所得的应时之作。《钟孟良治疗内科急难病证经验与薪传》既可帮助后学者理清中医辨证中的鉴别思路,又可获得有确定疗效的法方,值得一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