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作者:裴巍 等编 页数:351
内容概要
刮痧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的特点,在民间流传甚广。本书收集整理了刮痧疗法在百余种疾病中的配方及具体运用,十分便于家庭使用,适合对刮痧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参阅。
书籍目录
上篇 第一章 刮痧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章 刮痧疗法的原理和作用 第三章 刮痧的常用材料 第四章 刮痧的常用经穴 第五章 选经配穴的原则与方法 第六章 刮痧的常用方法 第七章 刮痧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第八章 刮痧后的调养及晕刮的处理下篇 第一章 内科疾病的刮痧疗法 发热 头痛 感冒 中暑 咳嗽 哮喘 肺炎 肺结核 胸膜炎 支气管扩张 胃痛 呃逆 呕吐 食管痉挛 消化不良 腹胀 腹痛 胃下垂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腹泻 慢性结肠炎 痢疾 便秘 慢性胰腺炎 肝炎 肝硬化 腹水 胁痛……
章节摘录
第一章 刮痧疗法的起源与发展刮痧疗法起于民间,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独特疗法。,刮痧疗法是用光滑的硬物器具或手指、瓷匙、古钱、玉石片等蘸上食用油、凡士林、白酒或清水,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挤、揪、捏、刺等刺激造成皮肤表面瘀血点、瘀血斑或点状出血,通过刺激体表皮肤及经络,改善人体气血流通状态,从而达到扶正祛邪、调节阴阳、活血化瘀、清热消肿、软坚散结等功效。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用砭石治病的记载,砭石是刮痧疗法最原始的工具。刮痧的病历记录最早见于《扁鹊传》。唐朝人们开始用苎麻来刮治疾病。较早记载这一疗法的,是元代医家危亦林在公元1337年撰成的《世医得效方》。《世医得效方》卷二“沙证”(当时用“沙”字而未用“痧”字)一节说:沙证“古方不载……所感如伤寒,头痛呕恶,浑身壮热,手足指末微厥,或腹痛闷乱、须臾能杀人”,又说:“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沙,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此亦由山岚瘴气,或因饥饱失时、阴阳暴乱而致。”从这段文字来看“沙”是指一种病证,具体地说“搅肠沙”就是指心腹绞痛、高热头痛、欲吐不得吐、欲泻不得泻、烦闷难耐、冷汗自出、手足发凉,在较短时间内就可以致人死命的干霍乱证。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说的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菌感染,乃至烈性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等。“沙”字在明代的医书里就都作“痧”字了。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