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7 出版社:科技文献出版社 作者:魏睦新 等主编 页数:409
Tag标签:无
前言
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以及西方医学体系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我们的老百姓对中医中药的热情却丝毫未减。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中医中药对许多慢性病、疑难病的疗效,以及中医中药在体质调理、治疗未病、养生康复和提供生存质量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效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医疗科技、文化、哲学、思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传统科学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关注到了中医的很多理论、方法不能被解释与证明,很多疗效无法被确切再现,从而在其生长的土壤上一度遭遇了信任危机。另一方面,目前中医科普市场菁芜并存,既有科学活泼的好作品,也有缺乏科学性甚至误导读者的作品存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学科的独特性,要在短期内把中医融人现代自然科学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就是要加强科普宣传,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更好地走近中医、了解接受中医。如果把中医比作开在树梢的美丽鲜花,科普就是为摘花的朋友搭起脚手架,帮他一把,但又不是替代,而是要让读者凭借自己的智慧摘到鲜花,使中医的独特魅力为大家所认同,这就是编写本丛书的目的所在。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医一本通丛书》之《中医内科一本通》分册。 中医内科学是在祖国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系统地阐述和处理内科病证的最具代表性的中医核心学科。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本书导论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中医内科学治疗原则。全书把中医内科疾病分为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统、肾系、气血津液系统以及经络系统顺序排列,各个病证分设概述、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分型证治、转归预后等栏目。以辨证论治为重点,围绕人体生理、病理,以及内科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进行剖析,证治方药尽量选用临证切实可行、中医优势明显的内容。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桥梁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基础理论知识只有通过内科学的进一步学习和临床实习,才能达到深入理解和掌握;临床其他各学科则必须以内科学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熟悉本学科的特点和技能。 本书适合于对传统中医有兴趣的各种教育背景的爱好者自学使用,对于医学院校学生的中医学习,西医学习中医人员,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中医内科学基础知识 第三节 中医内科学治疗原则 本章小结 本章典型习题与题解第二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第二节 咳嗽 第三节 肺痿 第四节 肺痈 第五节 哮证 第六节 喘证 第七节 肺胀 第八节 肺痨 第九节 悬饮 本章小结 本章典型习题与题解第三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悸 第二节 胸痹 第三节 不寐 第四节 癫病 第五节 狂病 第六节 痫病 本章小结 本章典型习题与题解第四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 第二节 噎膈 第三节 呕吐 第四节 呃逆 第五节 泄泻 第六节 痢疾 第七节 腹痛 第八节 便秘 本章小结 本章典型习题与题解第五章 肝胆系病证 第一节 胁痛 第二节 黄疸 第三节 臌胀 第四节 眩晕 第五节 中风 第六节 疟疾 本章小结 本章典型习题与题解第六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肿 ……第七章 气血津液病证第八章 经络病证附录一 西医常见内和产病的中医辨治一览表附录二 中医内科疾病常用方剂索引
章节摘录
湿是长夏的主气,湿病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伤于雾露,或水中作业,久居湿地等原因而受之。湿为阴邪,湿性黏滞,湿易伤脾,湿性重浊,湿性趋下,故《素问》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证候分类:1.湿困卫表的主要脉证是身热不甚,迁延缠绵,微恶风寒,汗少而黏,头痛如裹,肢体酸重疼痛,或兼胸膈闷胀,脘痞泛恶,口中黏腻,大便稀溏,面黄,舌苔白腻,脉浮濡。治宜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 2.湿滞经络的主要脉证是关节酸痛重着,固定不移,或腿膝关节漫肿,转侧不利,或下肢肿胀,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治宜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 3.湿毒浸淫的主要脉证是皮肤疥癣,疮疖,疱疹,脚生湿气,局部瘙痒,流黄水,或见尿浊,女子带下腥臭,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
编辑推荐
神奇的传统医学是维系健康的宝库。本丛书涵盖中医学基础、各科悔床、针灸、推拿、食疗及进补等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提供了让普通读者进入宝库的钥匙。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