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苏庆民,李浩、苏庆民、 李浩 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9-05出版) 作者:苏庆民,李浩 编 页数:339
内容概要
“三部六病学说”是当代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在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总结提出的以三部六病诊疗体系为核心的理论体系。该学说将人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部,根据阴阳不同属性,每部分别划分为阳性病及其系列阳性症候群和阴性病及其系列阴性症侯群,每部分阴阳,表、半表半里、里三部辨出六病,即三部六病,形成统括表里内外定位、阴阳寒热定性的辨证体系,体现了刘绍武先生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继承与创新。 刘绍武先生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行医七十余年,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在业界积极倡导中医三部六病学说。近三十年来,习用者益广,推崇者益众,既有医院的高年资临床医师,又有大批高等医学院校的学子,有拜师亲授者,有仰慕私淑者,以学说立业者多百人之众,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为使这一学说得以更广泛的应用传播,现编辑出版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以期丰富繁荣当代中医药学术发展。
书籍目录
上篇第一章 三部六病医学基础第一节 整体医学理论第二节 《易经》的定数哲理第三节 《内经》的阐述第二章 医学阴阳观第一节 自然的量化第二节 自然的性量第三节 自然的现量下篇第三章 整体三部论第一节 生物界的三种生命现象第二节 生命的三部生理现象第三节 自然之阴、阳、枢第四节 太极三元论第五节 人体三部论第四章 整体六病分类第一节 六病的建立第二节 六病分类第三节 十二单证辨证论治第四节 合病的证治第五节 兼证的证治第六节 合证的证治第七节 三部的部病第八节 六病的相互转化第五章 辨证纲要第一节 证的论述第二节 基础四纲辨证第三节 六病不同于六经第四节 脉象辨证纲要第六章 四定纲要第一节 整体辨证的四定原则第二节 系统辨证的四定原则第三节 局部辨证的四定原则第七章 论治纲要第八章 临证纲要第一节 证有四性第二节 病有四类第三节 脉有四型第四节 治有三法第五节 用有三化第九章 医学的反思与未来发展第一节 医学探源第二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思考第三节 中医学的发展现状与思考第四节 医学的未来与期待跋
章节摘录
上篇第一章 三部六病医学基础第一节 整体医学理论一、整体的八要素1.气血的整体性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恒动观来讲,整体包括着动静二态,静态结构是动态结构的载体,动态结构是静态结构的本源,人体之有形,是因由皮、肉、骨、髓等结构组成了人的框架,出现形态各异的人体形貌,生命就活动于这个形体之中,生命的集中表现则在其动态活动之中。如:肺之呼吸,胃肠之蠕动,心血管之舒缩,都是生命的具体活动表现。呼吸、饮食、血循环三者是生命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释尊曰:“生命就在呼吸之间”。那么,维系生命的根本是什么,“天地孕育,万物化生”,人的生命是由天地之精气孕育而生,就人体之中,其具体维系生命之所在,就是气血。首先讲,血是由天阳之气与水谷之化生而成、而生,构成生命本源,在人体,其统一的载体就是血脉,血脉是血液之载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生气,神经系统是气的载体,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二者构成了人体气血这个动态结构的载体,人体之中,无处不是神经与血脉,无处不是气血充养的范围,故有“人有多大,气血的活动场所就有多大”。气血的统一循行,才能真正体现出形体的统一,整体观念的体现,无不是从气血中表现出来。“气不至则痹,血不至则枯”。在生命活动中,一个活生生的人体,各种组织细胞受到损伤,则出现酸、麻、胀、痛、痒。血液受阻,则出现缺血、坏死,这其中一方面是因静态的形体受到损坏,而出现病态;一方面是因气血不足而形成虚衰,而出现病变。整体的病变,尽管千变万化,无不是静态结构或动态功能出现变态而出现各种病理变化的。人体的结构,从形体上讲,皮肤、肌肉、骨骼、脏器都是由血管、神经充填其实质、组织结构之中,以濡养组织细胞,保障其生存,构成其协调一致的生理活动,血给入以利,气给人以用,有则观其缴,无则观其妙,正是此理。当然,血中有红白(营卫)之分,气中有动、植之异,那都是生命体中的所需之变,归结到一点,只有气血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机体的动态活动趋于协调和统一。气血都是整体性的,无局部的差异,人体的血,占体重的8%左右,通过心脉周而复始的循行,每循行一周,手足之血,时而可为内脏之血,到达何处,则在其不同的结构上发挥不同效应。“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指受血而能摄”,所谓“血气者,入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运用”。肢体所有温、痛、触觉,通过反射迅速进入大脑,;又通过大脑,经传出神经,迅速到达效应器,而产生不同的功能活动,其动态速度比血更快,在数秒之中就可完成一个反射过程,所以说,气血无形,无体无界,是整体动态统一的集中表现,人体的各种生理变化、生命活动,无不与气血的统一性息息相关。2.生态的自组陸生命的一切机能活动表现在形体的方方面面,有生命则有自组陸。首先,人类形体的形貌、生理变化是随着历史的长河经过漫长的生物进化而演变到如今这个模样的。如头的增大,下肢的健壮。拇指的发育粗壮等,都是随着生活的实践而得到发育、增长;反之,一些组织器官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退化,如小指,阑尾等。人类的进化,适应生理需求的组织结构,形成了严密的自组性,并不断进化,适者得以进化,废用导致退化,以便达到更精确的形成,完成对天阳之气的接受,对水谷精微的吸收,对气血的布散与循环,以保障生命机制的生理运行。自组性首先表现在生理机能活动的同化、异化方面,同化是供给,异化是排泄,在人体的新陈代谢方面,同化中也有异化,物质不分化则不能利用,只有分化成物质的最小单元,才能供给各部组织机能活动的需要,形成生态的自组陸本能。人体呼吸天阳之气,到转化为生命的活动之气,有一个同化、异化过程。天阳之气进入人体、进入血脉,才能化生生理之气,经血循环,经红细胞、血红蛋白这个载体,将气带到各个生理活动环节上,以供给各类组织、脏器各式各样生理机能,化作原动力,组织结构的各类细胞又不断的将自身的物质异化,变成二氧化碳,又通过红细胞传递到肺,将异化的二氧化碳呼出体外,完成了气在体内的同化、异化过程。饮食的吸收、利用和排泄,也同样经过同化、异化过程。各种饮食物摄入体内后,机体要将食物分解为最小颗粒(或称分子单位),即以有形化为无形。经过同化作用,使饮食化为机体生命活动中所需的物质(氨基酸),被利用后,经过身体的再自组,变成某些组织器官的所需物质或所需能量,即天给人以功能,地给人以能量,天者无形,地者有形,以完成其同化过程。同理,组织器官对能量利用后,经过化合异化,转变为代谢的废弃之物,经肠道的传输,而将异化的物质一并排出体外。人居天地之中,血居表里之内,血是同化之源,来自表里二部之气、食二项。氧气、饮食同化为气血,供给整个机体活动的过程变化。人生存于天地之间,与外界的各种信息的接受也有一个不同的变化层次问题。人的生命对外界的接触,通过感受器、传人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这样一个过程而表现。从外界的各种现象到人体出现反应(反击),是有形静态的反射过程。外界各种现象的刺激,在人体的精神上所表现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各类不同表情的变化,是无形动态的反射过程。人之生命动静二态的变化,从外界的影响到形体、精神出现的各种不同反应,都是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过程的条件反射来完成的。所以,人在天地间生存,天地之间、人体之内、人与天地之间的相互变化,无不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都是以人的系统性反应过程表现出来。4.结构的功能性人体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结构不全则功能缺陷,结构全则功能完善,结构与功能是相一致的。人体有各类形状各异、结构不同的脏器和感觉器官,皮肤、眼睛、鼻子、耳朵、舌、咽喉都有各自的结构,各自的功能。由于结构不同,分別具有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不同的功能,以接收外界的各种感觉信息,应该说都是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而对人体机能进行各种反射、调节。在体内心、肝、脾、肺、肾、胃、胆、肠等内脏结构也形态各异,并且有其各自的特殊功能,如肺之呼吸,心脏的舒缩,胃肠的蠕动、肝胆的调节、脾脏的统摄、肾脏的开合,维持着人体整体的生理活动。结构都是为了适应机能需要而形成一定的形态结构,每个结构对功能而言,生长演化可以说都是恰到好处,天地造化的绝妙。结构都是适应功能的需要,所存在的位置同样都是人体生命的客观需要。大脑是人体意志的主帅,需要一个坚固的外壳才不被轻易的损伤,故脑组织生存于颅腔这个封闭的骨腔之中。心肺是人体需要的气血本源,故封存于一个笼式的胸腔之中(骨肉结合),外围有肋骨组成坚实的篱笆墙,以保护心肺,免受外界损害,肝胆功能重要,故紧贴于胁下,有胁软骨保护,脾脏亦如此。肾脏固定于脊柱两侧,有牢固的生存支柱,胃腑存在腹腔,腹肌柔软,易于胃肠蠕动,使其摄入食量有较大范围的伸缩性,等等。这一切,形体的各种组织框架,都是为适应各类脏器的功能、形态而存在。各种脏器的功能,都是因各类不同质的功能而存在。可以说,有其完美的组织框架,必有其完美的脏器和相应的功能,功能的变化,必然反映脏器形态的变化,脏器形态的变化,必然反映框架结构的改变,反之亦然。它们在形态结构上有着相应的外在联系,形态结构是功能的外现。“有诸于内,必形于外”,由于结构与功能有其联系性,内脏与五官之间(五官者,天之用,五脏者,入之用,六腑者,地之用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如“肾虚则耳鸣,心热则舌尖赤,肝血虚则目昏花,脾虚则唇淡,肺实则鼻塞”等等。这一系列变化,无不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五脏在外各有所开之窍,五脏与六腑之间亦有其内在相互间联系。形体脏器的结构,展示着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生理活动的功能,各个不同脏器、器官担负着各自的生命活动机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理系统,以维持其生存。一是五脏,在《内经》称为五神脏,喜生于心,喜甚则伤心,肺生悲,悲甚则伤肺,肝生怒,怒甚则伤肝,脾生思,思甚则伤脾,肾生志,志强则伤肾,五种情志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紧密相连。由此而衍生出五液、五音、五色、五味的内外有机联系,五脏的神气活动,在外界、在五窍都有相应的变化和表现。凡是具有独立结构和特殊功能的组织,统称局部。局部的结构,有各自的特异形体,形成了各种各样独特的功能,故在自然界中,人体有着各自不同的差异。有其形,必有其才,有其才,必有其用,有其用,必有其性。
编辑推荐
本丛书为现代中医三部六病学术流派传承丛书之一,共分五册,全面总结了这一学术流派及其创始人刘邵武老中医的学术特色、理论、体系、临床经验及其对经方的临床运用与创新,反映了伤寒论学派现代创新发展的新成就,对指导临床应用《伤寒论》病证方药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