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7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作者:洪杰 编 页数:325
内容概要
《特诊特治:脾胃病》从中、西医两方面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因、病机、病理、临床表现、辨证方法、治疗方法、现代临床研究进展等。重点介绍了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法,名家诊治脾胃病绝技、经验与验案。《特诊特治:脾胃病》是广大患者的良师益友,也是临床医师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1 概论一、脾胃病概念二、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三、脾胃自然观四、脾胃生理观五、脾胃病理观六、脾胃病辨证七、脾胃病的治疗原则2 常见脾胃病一、呃逆二、痞满三、胃缓四、呕吐五、反胃六、泛酸七、嘈杂八、嗳气九、厌食十、泄泻十一、便血十二、小儿疳积3 脾胃病的治疗一、呃逆二、痞满三、胃缓四、呕吐五、反胃六、泛酸七、嘈杂八、嗳气九、厌食十、泄泻十一、便血十二、小儿疳积4 中医名家特诊特治经验及验案一、呃逆二、痞满三、胃缓四、呕吐五、反胃六、泛酸七、嘈杂八、嗳气九、厌食十、泄泻十一、便血十二、小儿疳积5 脾胃病现代临床研究概况一、呃逆二、痞满三、胃缓四、呕吐五、反胃六、泛酸七、嘈杂八、嗳气九、厌食十、泄泻十一、便血十二、小儿疳积6 脾胃病患者的保健与护理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 概论 二、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黄帝内经》为基础,形成于李东垣,发展于张景岳、薛已、叶天士等医家,历代医家都有精深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是随着整个中医学的发展而渐渐形成的,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总的看来,中医学认为“胃为水谷之海”,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枢,称之为后天之本,并将脾胃功能失调视为疾病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脾胃学说对生理、 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研究脾胃学说理论对发扬中医药学,开展科研临床工作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黄帝内经》的脾胃观 《黄帝内经》是奠定中医脾胃学说理论基础的最早医著,虽然有关脾胃的论述,散见于多篇,不很系统,但是对脾胃学说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预防治疗做出了初步的探讨与总结,对脾胃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完善做出了突出贡献。《黄帝内经》的脾胃解剖是建立于原始解剖实践基础上的。由于中医在解剖基础上更加注意其功能,故与现代医学器官的解剖实际又有距离。 脾胃的生理在《黄帝内经》中可归纳如下。 (1)脾主运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概括了脾胃功能;又《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描述了水谷精气的全身输布过程,这些与现代的消化生理认识类似。 (2)脾运气血。中焦脾胃之气对气血化生具有决定性意义。《灵枢。五味》也指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乃化而为血……”这些阐明了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胃为升降之枢,脾居于中央以灌四旁。 (3)脾主肌肉,脾主四肢。“脾主肌肉”、“脾主四肢”的理论在《黄帝内经》上有了初步体现,《平人气象论》有“脾藏肌肉之气”之说。另外,《黄帝内经》指出脾与“营”、 “意”、“思”有关。总之,《黄帝内经》对脾胃的生理功能的认识为后世脾胃学说的发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编辑推荐
《特诊特治:脾胃病》融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于一体,集古今医家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于一炉,从中医角度系统地阐述了脾胃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与辨证方法、常见脾胃病的各类中医特色疗法等,同时从现代医学角度介绍了脾胃的解剖生理知识、脾胃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书中着重论述了历代中医名家诊治脾胃病的绝技、经验与验案,总结了近年来脾胃病的现代临床研究概况。 《特诊特治:脾胃病》既可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临床参考书,又可作为本、专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学习的教科书,还可作为广大自学人员及患者朋友自学参考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中医诊治脾胃病的专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