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1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徐建山 页数:229 字数:234000
内容概要
《石油的轨迹(几个重要石油问题的探索)》是作者徐建山长期工作和研究的积累。是日常思考和实践的结晶。《石油的轨迹(几个重要石油问题的探索)》力求从专业的角度,回顾和解读石油利用、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工业、国际石油合作、石油地缘政治和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行业外的读者了解石油,理解石油。对重大石油问题有更加深刻和客观的认识。
作者简介
徐建山,1987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地质专业,供职于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长期从事海外油气投资环境研究、中国能源战略研究和公司海外油气战略研究,以及信息技术在投资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研究。对海外投资环境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长期跟随孙济元老师编写石油词典,主持完成了《英汉石油技术词典》(第三版)和《汉英石油技术词典》(第三版)的修订工作。
书籍目录
第1章 石油利用的领域变迁与趋势
第1节 古代石油的发现和利用
第2节 照明时代
第3节 动力燃料时代
第4节 动力燃料与化工原料时期
第5节 替代石油时代
第2章 石油公司的由来和发展
第1节 最早的石油帝国:标准石油公司的建立与解体
第2节 群雄并立的石油七姊妹
第3节 石油资源国有化的产物:国家石油公司
第4节 世纪之交的石油巨头大兼并
第3章 国际石油市场与价格演变
第1节 早期国际石油市场和国际石油寡头垄断定价
第2节 欧佩克为石油价格的斗争
第3节 石油期货市场定价
第4节 明天的国际石油价格
第4章 国际石油地缘政治
第1节 石油地缘政治的美英争霸时期
第2节 冷战时期的石油地缘政治
第3节 美国单极霸权时期的石油地缘政治
第4节 新世纪国际石油地缘政治发展趋势
第5章 国际石油合作
第1节 殖民掠夺式的国际石油“合作”时期
第2节 “合营式”国际石油合作时期
第3节 国际石油合作的新趋势
第6章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
第1节 近代中国辛酸的找油历程
第2节 新中国的石油工业
第3节 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第4节 明天的中国石油工业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加快石油替代的四种力量 替代石油的驱动力量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对资源枯竭的恐惧,二是对石油安全的担忧,三是保护环境的压力,四是高油价的推动。 1.资源枯竭的恐惧 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人类勘探开发进程必将逐步减少。有关石油前景的争论已有半个多世纪,石油峰值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 石油峰值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地质学家哈伯特(Hubbert)提出。他于1949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所有矿物资源的生产都存在“钟形曲线”现象,产量达到高峰后,将逐步递减,石油也不例外。1956年哈伯特根据美国石油生产历史数据,预测石油产量将在1969—1971年达到高峰,之后将以对称速度持续递减。事实也验证了哈伯特的结论:1970年美国石油产量达到5.3亿吨的峰值,之后开始逐渐递减。哈伯特的正确预测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把他的这种预测称为峰值论。在此之后,许多学者对石油峰值论进行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研究,以石油资源预测和石油危机为研究内容的石油峰值研究组织不断兴起。最具代表性的组织是瑞典的石油峰值研究协会ASPO(Association of Study for Peak Oil & Gas),目前已拥有26个成员国,遍布欧洲,现已扩展到北美、大洋洲等地区。中国学者也应用峰值理论研究过石油产量增长曲线。最有代表性的是已故的翁文波先生。他于1984年提出了生命旋回模型,后被命名为翁氏(Weng)旋回模型,用该模型预测世界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已被1984—1993年的实际产量证明是正确的。其后,许多学者用翁氏旋回模型对国内外50多个油气田的产量和最终可采储量进行了验证,发现大多数油气田的实际产量与预测值的相关系数大于0.9。 爱尔兰地质学家坎贝尔在扩大石油峰值论的影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坎贝尔曾先后在英国石油、壳牌、埃克森和雪佛龙等跨国公司担任首席地质学家和副总裁。1998年坎贝尔发表了《廉价石油的终结》,他的阅历和实践经验使其著作更受关注,“石油峰值论”再次风靡全球。随着石油峰值论的传播和研究,各种理论和方法应运而生,预测结果也众说纷纭。从预测的全球石油峰值年份来看,从20世纪的70年代和2000年,到未来的2020年和2035年,不一而足。2009年8月,国际能源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预言,随着世界上多数主要油田已过产油高峰期,未来5年全球可能面临灾难性的能源供应危机。比罗尔指出,世界范围的原油消耗速度已经超过了之前的预期,未来10年左右全球石油生产就可能达到高峰,这较此前的大部分预期提前了至少10年。
编辑推荐
《读点石油财经丛书•石油的轨迹:几个重要石油问题的探索》是作者徐建山长期工作和研究的积累。是日常思考和实践的结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