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

出版时间:2010-10  出版社:薄启亮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10出版)  作者:薄启亮 编  页数:468  

内容概要

  薄启亮主编的这本《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介绍了中国石油实施国际化经营以来形成的海外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及其实践,主要包括被动裂谷盆地高效勘探技术、低勘探程度裂谷盆地快速评价与勘探技术、含盐盆地盐下油气藏勘探技术、低幅度构造勘探技术、弧后裂谷盆地高效勘探开发技术、大型块状底水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大型层状砂岩油藏开发技术、复杂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技术、碳酸盐岩油田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老油田的挖潜技术、复杂断块边际油田开发技术、超重油油藏冷采技术等,集中反映了中国石油在海外勘探开发领域取得的技术成就。  《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可供从事国际油气合作、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人员及有关院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特点及合同模式第一节 中国石油海外勘探开发项目概况第二节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合同模式特点及发展趋势第三节 海外油气勘探开发的特殊性第四节 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理念比较第二章 被动裂谷盆地高效勘探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快速地质评价技术第三节 以规模目标为基础的圈闭评价技术第四节 精细地震处理与解释一体化技术第五节 测井地质综合评价技术第六节 严格的勘探管理与审批制度第七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三章 低勘探程度裂谷盆地快速评价与勘探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低勘探程度裂谷盆地烃源岩快速识别技术第三节 低勘探程度裂谷盆地成藏组合快速评价技术第四节 低勘探程度裂谷盆地规模目标快速筛选技术第五节 低勘探程度裂谷盆地快速经济评价技术第六节 其他针对性技术和方法第七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四章 含盐盆地盐下油气藏勘探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含盐盆地地震采集技术第三节 含盐地区成像处理技术第四节 盐下构造识别技术第五节 盐下台地相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技术第六节 盐下礁体识别技术第七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五章 低幅度构造勘探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针对性的地震采集技术第三节 针对目标的高分辨率处理技术第四节 构造精细解释技术第五节 储层预测技术第六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六章 弧后裂谷盆地高效勘探开发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层序地层为基础的成藏组合划分技术第三节 成藏组合及目标评价技术第四节 含煤层系薄储层的高分辨率定量预测技术第五节 多沉积体系沉积相建模技术第六节 高含CO2凝析气藏相态评价技术第七节 成组凝析气藏供气协同开发技术第八节 地下、地面准一体化数模技术第九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七章 大型块状底水砂岩油藏高效开发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块状底水砂岩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第三节 块状底水油藏开发技术第四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八章 大型层状砂岩油藏开发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划分技术第三节 高含水油藏水淹层评价技术第四节 层状砂岩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技术第五节 高含水及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六节 高含水开发后期综合挖潜技术第七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九章 复杂碳酸盐岩油气田开发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复杂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描述技术第三节 钻井配套技术第四节 油层改造技术第五节 让纳若尔油田KT-I油藏气顶膨胀驱油技术第六节 复杂碳酸盐岩油藏高效注水开发技术第七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十章 碳酸盐岩油田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地震储层预测与多分支水平井结合的滚动勘探开发技术第三节 基于沉积模式的薄层水平井开发油藏精细地质建模技术第四节 高孔低渗碳酸盐岩储层断控裂缝识别与预测技术第五节 地质导向水平井钻井技术第六节 水平井注采方案优化技术第七节 动态监测指导裸眼水平井注水调整技术第八节 水平井注水开发潜力综合评价和挖潜技术第九节 效果分析参考文献第十一章 老油田的挖潜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复杂断块老油田滚动勘探开发综合评价方法与技术第三节 老井查层补孔与低渗透油层改造技术第四节 停产井恢复与SWAB技术第五节 复杂断块油藏开发晚期注水二次采油试验第六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十二章 复杂断块边际油田开发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第三节 油田高效滚动井位优选和实施优化第四节 老油藏挖潜技术第五节 钻井工艺优化技术第六节 修井作业技术第七节 采油工艺技术第八节 地面工程技术第九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第十三章 超重油油藏冷采技术第一节 概述第二节 疏松砂岩超重油油藏精细描述技术第三节 超重油油藏泡沫油开采机理研究第四节 超重油油藏水平井整体开发技术第五节 超重油油藏水平井钻完井工艺技术第六节 超重油油藏泡沫油举升工艺技术第七节 超重油掺稀降黏集输处理工艺技术第八节 应用效果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1.裂谷盆地的类型Sengor和Burke(1978)以及Morgan和Baker(1983)根据控制裂谷演化的地球动力将裂谷作用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在板块演化过程中由差异应力引起的裂谷(“被动地幔假说”),即被动裂谷;另一类是地幔对流上涌产生的裂谷(“主动地幔假说”),即主动裂谷。在主动裂谷模式中,岩石圈发生裂陷作用可能起因于软流圈热隆起,软流圈热隆起的底辟作用以及岩石圈在隆起过程中的重力侧向扩展作用使整个岩石圈变为水平引张,从而发生破裂、下沉以致形成裂陷盆地和伸展构造,裂谷是由上隆或穹隆产生引张的直接响应,热史特征是早期高地温梯度,在裂谷作用晚期和后裂谷期地温逐渐降低。而在被动裂谷模式中,导致岩石圈发生裂陷的动力源可能并非软流圈热隆起,而是由于区域张应力作用下导致软流圈的减薄和被动上拱,使得地壳发生裂陷伸展,裂谷是由地壳引起软流圈减薄并被动上拱造成的,裂谷作用是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响应,穹隆和火山活动是次要的,主要形成模式有纯剪切模式和简单剪切模式,地热史是早期低地温梯度,晚期由于火山活动增强而地温升高。虽然这种被动裂谷和主动裂谷的分类尚存在争议,但是,实际的裂谷系统可以展现出主动与被动机制的成分,它们是理想化模型的端元组合。

编辑推荐

《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海外石油勘探开发技术及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