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扬子板块西部边界地区构造演化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雷永良,李本亮 等著  页数:181  字数:226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介绍了上扬子板块西部边界地区在特提斯构造域体制和青藏高原隆升体制下,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和沉积作用及新生代的构造运动,最后介绍了该区的油气地质特征。
  本书可供地质、构造专业的研究人员参考。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上扬子板块西部边界的差异认识
 第二节 上扬子西部地区新生代构造研究
 第三节 上扬子西部地区油气地质特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认识
第二章 上扬子板块西部地区的基底特征和岩石圈结构
 第一节 基底岩系的地质特征
 第二节 地球物理特征和岩石圈结构
第三章 上扬子板块西部边界地区的构造演化和沉积作用
 第一节  晚震旦世一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与沉积作用 
 第二节 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构造演化与沉积作用 
 第三节 中生代中晚期以来的构造演化与沉积作用 
第四章 上扬子板块西部边界地区新生代构造活动和构造变形
 第一节 新生代构造边界的变形和活动特征
 第二节 新生代多阶段构造活动的时序特征和分布格局 
 第三节 龙门山北段一米仓山新生代构造事件和活动带的迁移特征
 第四节 新生代构造边界的迁移和演化特征
第五章 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远景
 第一节 沉积演化过程对油气地质条件的制约
 第二节 新生代构造演化对油气演化的制约
 第三节 油气勘探展望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然而,有研究者指出,上扬子板块的西界过去划在龙门山和“康滇地轴”一带,但根据一些研究资料,其界限应向西北方向扩展(陈焕疆和邱之俊,1988)。林茂炳(1994)提出,龙门山推覆构造带陆内造山的机制与区域性的板块构造活动密切相关,喜马拉雅期是其就位、造山的主要时期。特提斯构造带在青藏板块活动的影响下推覆于原扬子板块之上,在龙门山构造带构成了叠置关系,从而掩盖了扬子板块的真正西部边界,扬子区域的真正褶皱基底至少在现今黑水至道孚一带,西北可至昆仑山一带(林茂炳,1994-)。随后的研究也发现,龙门山南段的宝兴杂岩、宝兴复背斜及龙门山中段的彭灌杂岩是多个冲断构造岩片组成的无根推覆岩块,其根带是康定杂岩原来的顶部(宋鸿彪和刘树根,1991;林茂炳,1995)。而在盆山边界上,四川盆地西部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仅在地形上具有上扬子板块西部与青藏高原东缘或松潘一甘孜构造带的分界特征。  崔军文等(2006)认为,由于青藏高原的边界具有扩展性,其东缘由龙门山、小江一安宁河断裂带构成的结合带是青藏高原与扬子地块的构造边界,兼有逆冲和走滑双重扩展性质。而形成于印支一燕山期陆陆碰撞的龙门山一锦屏山,主体的造山隆升期在新生代(颜丹平等,1997)。这意味着,龙门山、小江一安宁河断裂带明显具有新生代构造边界的色彩。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上扬子板块西部边界地区构造演化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