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6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胡卫红 页数:377 字数:40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佛教从汉末传于中国,至唐朝达到鼎盛。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佛教,将它的地位置于儒教之前,并提供巨额资金,调集全国佛教界的精英人士,全力支持玄奘法师完成了佛经翻译工作。女皇武则天登基后,更是信重佛教,竞不惜万金之躯,以弟子礼,跪迎神秀、慧安等高僧。由于历代君王推重、礼敬佛法僧“三宝”,所以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大都精通佛法,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虽是俗家弟子,悟境不在一般高僧之下。他们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佛经中汲取的灵感。他们将禅的空灵和诗的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铸就了各自艺术生命的辉煌。
内容概要
佛教从汉末传于中国,至唐朝达到鼎盛。唐太宗李世民特别重视佛教,将它的地位置于儒教之前,并提供巨额资金,调集全国佛教界的精英人士,全力支持玄奘法师完成了佛经翻译工作。女皇武则天登基后,更是信重佛教,竞不惜万金之躯,以弟子礼,跪迎神秀、慧安等高僧。由于历代君王推重、礼敬佛法僧“三宝”,所以唐朝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大都精通佛法,如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虽是俗家弟子,悟境不在一般高僧之下。他们的艺术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从佛经中汲取的灵感。他们将禅的空灵和诗的意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铸就了各自艺术生命的辉煌。不仅文人学佛,高僧也同样学文,所以大唐二百余年,涌现了众多诗僧、画僧,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至宋代,佛教不及唐朝鼎盛,但佛家文化仍很繁荣,文人学佛、高僧习文的风气仍上追前代,如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王安石等大文学家、政治家,都精通佛学,并跟高僧们酬诗说偈、论佛斗禅,过从甚密。不仅如此,影响明清六百余年的理学,也是在大量吸收佛家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理学的几位主要代表人物,如周敦颐、程颢、程颐、王守仁、朱熹等,无不精通佛理。 到明清时期,佛教开始逐渐式微。至今,真正懂得佛家文化的人已经很少了。 一种值得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东坡等大才子终生喜好的文化,自然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实际上,真正精通佛法的人,观念障碍远比常人少,智慧则远比常人圆融,因而做人做事的境界更高,创新能力也更强。 对当代中国人来说,读书条件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好,获得书籍的便利程度更是远胜于以前任何时代,如果不学一点佛家文化,就像看着一座宝山而不识一样,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本书辑录了佛家精品故事500余则,通过这些故事,大致可以了解佛家的基本思想及修行方法,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传承的大致脉络,可以了解将佛理运用于生活实践的基本方法,当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故事,能击碎头脑中许多牢不可破的观念障碍,获得一种全新的观察世界、观察人生、观察生活的视野,提炼一种更积极的处世态度,因而做人更有格调,做事境界更高。
书籍目录
佛家智慧故事:立体眼光看世界 世界是佛魔共有 不如小丑喜人笑 不必耿耿于怀 小聪明和大智慧 人格的力量 以你一看 飞来佛 高僧“寻短见” 莫以外貌度人 距佛不远 地狱与天堂 药山还银 牛奶的比喻 不要迷信 美妙的法喻 珠在何处 草的颜色 少说一句最好 无味真人 退步原来是向前 面上污秽 是圣,不是凡 有没有鬼 无言的开示 掉进井中的人 虎头长角 占上风者未必上风 高低无差别 好歹三十棒 真和尚不可欺 有妻无妻 谁污染你了 不得道长短 你在说啥 插花的艺术 随遇而安 割舍 放下包袱赶路 有舍才有得 消气之法 两足尊佛家精品哲理故事:痛并快乐着 咸淡都是滋味 好事不如无事 饥来吃饭,困来睡觉 认识你自己 写好一个“我”字 这就是地狱 不是诗人不谈诗 为什么看得那么严重 一直往前走 找出烦恼根 凡圣为一的境界 过去诸佛是我弟子 自性本来清净 上帝造人,谁造上帝 每天吃什么 不靠佛祖靠自度 挨打也是禅 要行即行,要坐即坐 明白自己的去处 想睡就睡,想坐就坐 超越前人 正见与邪见 穿衣吃饭的哲学 要真正的生命做什么 日用而不知 佛祖来了也不接纳 何须待零落 请为我奏无弦琴 最好的回答 哪座山可以住 如何是佛 冷中冰,热中火 只用一个人工作 都是魔说的 说不出就打破 无心即是道 还好,有我在 好坏不必分得太清 一荣一枯任它去 无你无我不需见 于无声处听惊雷 超越烦恼 真正的佛 不在明白里 一串数珠数不尽 菩提即烦恼 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不要毁人“庄稼” 无念是什么 悟与不悟 无佛可求 宝剑不可触 痛并快乐着 红色的竹子 一场虚惊 说究竟法 骷髅头也可盛粥佛家励志故事:山不过来我过去 有信念者可通神 虔诚的心 泥中的莲花 偷懒的资格 投机取巧的代价 无敌的气势 报答的方式 不做“邮差” 山不过来我过去 松紧有度 洗脚的木盆 德清的志向 禅心与智语 点金成铁的妙论 左右都是向前 吃下自己的错误 信念的力量 吃苦的修炼 为人处世的几大悔 没有时间变老 你就是佛 人生如同一杯茶 人人皆可成佛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 世间什么最苦 徒弟打恩师 男儿自有冲天志 悟道与学问无关 心法不能模仿 我就是我 天下任你行得 为众生作马牛 不受老师迷惑 既不缺少,分些给人 一堆木柴的启示 勇于承担 走认准的路 打你痛不痛 佛性不分南北 手指和月亮 悠悠慈母心 不被雨淋靠自度 如何成功 赶早不赶晚 心有多大,路有多长佛家幽默故事:禅是一颗欢喜心 好一个寸丝不挂 不肯承当 不可向你说 形可变,性不可变 草贼大败 酒肉和尚 请用清洁的纸 巧匠遇朽木 你也会讲唯识论 胡说八道 那不是真麻薯 把门关好 打哑谜 两个慢法者 谁是主,谁是客 为他们装一口好牙 书生的境界 师姑原是女人做 浪费多少盐醋 打死佛祖喂狗 真像大虫 巧问与妙答 明知故犯 我不是佛 石桥度驴度马 禅杖太短 抢先进地狱 烧佛取暖 丹霞背美女 丹霞问僧 石头路滑 愚人说法 路遇猛虎怎么办 打坐的奇效 无明之火 恐汝落凡圣 帮佛祖记仇 人往哪里去 半路子的事 十年一句话 还重吗 两个笨徒弟 什么是“我慢” 畸形心态 小沙弥不可轻 沉默禅 无礼的和尚佛家世情故事:带着爱心生活 金钱也是好东西 为师的胸怀 最具魅力的女人 仰面唾天 只认衣衫不认人 可怜的小贼 好人做到底 满村菊香 不像人 问心无愧 乞丐禅 现身说法 美丽的月光 做人要知缘惜福 快乐处方 不轻视后生 暴躁的年轻人 生活的层面 天然的本心 不病之体 悲剧故事 真正的兴旺 禅师和女人 做个真实的人 身外之物 化缘度众 禅师的眼泪 做好本分事 一切随缘任他去 那就是禅 与佛祖银货两讫 古镜未磨时 珠宝的价值 育才之道 强盗与禅师 只偷一次 生与死 生活到底是什么 多滋多味 自由的幸福 礼多人不怪 农夫的布施 学佛要重孝道 父母就是活观音佛家禅修故事:一言一笑是功夫 爱我就来拥抱我 别人不是我 修行要诀 对自己慈悲 柔软的心 智慧就在生活中 诚实无欺 菩提树的样子 别以为我会佛法 鲜花的启示 境界高处还有更高 敬钟如佛 成功第一课 谁在辛苦 百千诸佛有何过错 智常斩蛇 只有一味禅 买纸的启示 把“天生”拿来 有为和无为 行鸟道 自证自悟 再送三十棒 不明白的人 特立独行 一箭射过西天 人境两不夺 用经书遮眼 惟俨拒绝说法 半吊子 但尽凡心,别无圣解 穿衣吃饭是修行 学佛不是学懒 一滴水的哲学 不识字的和尚 谁来扫微尘 娘生褂 哑巴吃黄连 老师不是传声筒 捡走心中落叶 让心空下来 先参听不懂 甘露的滋味 一坐四十年 不说话修炼 心有主宰 持戒的真谛 只手之声 怎可动心佛家顿悟故事:生命在呼吸间 绳断蛋破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放下就是快乐 生命在呼吸之间 口是祸门 憨山艰辛悟道 降龙伏虎,不捉死蛇 美德即是智慧 断除妄想重增病 为谁穿衣 我也有舌头 道不可玩 一棒打醒梦中人 打水车的哲学 自己的五件事 哪里是隐修之地 学佛只是学做人 无心之茶,柳绿花红 大鹏和小乌 三种人 一问十八年 俱胝一指禅 谁的头被砍掉 云水随缘 丙丁童子来求火 竖一个稻草人 无一法可得 用真心说话 佛祖的本来面目 不成不淡是常味 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莫做书呆子 主人公在哪里 学佛先立信念 及时“收脚” 无的妙用 学佛当从悟道始 你在哪里 看好身边的动物 不搞众味 拖死尸者是谁 水果的启示 第二个问题 不可说生死佛家高僧故事:勇猛精进不回头 禅的神髓 慧可断臂求法 僧璨和《信心铭》 如何获得清净心 六祖慧能 自性不可污染 不落阶级 不让前辈成障碍 马祖道 凡人是未觉悟的佛 磨掉“官”字好做人 “丛林真百丈” 只差深深一拨 别让小悟成障碍 赵州从谂禅师 要有自己的精神 三根蔑条捆肚皮 藏身处没踪迹 无情说法 道本寂静不须谈 不知最亲切 一棒打不回头的汉子 门外汉和门内汉 “西河狮子”戏师叔 开悟的时机 不可有疑障 卖佛救饥 人间有“活佛” 盘圭佛心度人佛家历史故事:人生舞台,演好自己 待客的道理 万般巧说,不如一默 迦叶寻明师 老僧慈悲说法 阿难结经 傅大士讲经 面对名利不动摇 生命的真义 虚空眨眼 禅门无内外 粗行禅师 狮子窟中无异兽 禅宗正统之争 两京法主 烦恼也是一种生活真味 没有功德 两条船 不记年岁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 便请一刀两断佛家纪实故事:天堂地狱一念间 将军击鼓 不认头衔只认人 宁在智者面前砍头 轻轻一撩拨 有情无情 做梦中梦,悟身外身 排佛与信佛 折翅的鹰 禅的空灵意境 百年如一梦 谁是真师父 香山居士白乐天 求人不如求己 八风吹不动 心里有,眼里就有 大干世界一禅床 一喝有多重 东坡与琴操 “玉板”禅师 三件古董 芥子纳须弥 真理的使者 大师风范 名将与高僧 禅者的风度 高僧在哪里 破布裹珍珠 禅师之勇佛家民间故事:用出世的心入世 真正的慈悲 寻找什么 国王的珍宝 你会捐出多少 一对好朋友 我就是我 檀香与鱼腥 禅茶一味 快与慢 神医的秘诀 冷静即是智慧
章节摘录
佛家智慧故事:立体眼光看世界 世界是佛魔共有 僧人从悦是真净克文的弟子,出外参学时,总是不离恭敬心,对前辈禅师十分礼敬。有一次,他吃荔枝时,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地说:“长老!这是从家乡来的水果,请您吃几个!” 清素很欢喜地接过荔枝,感慨道:“自从先师圆寂后,很久没有吃过这种果子了!” 从悦问:“不知长老的先师是哪位大德?” 清素答道:“是慈明禅师,我在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 从悦惊讶地赞叹道:“您十三年担任艰苦的职事工作,一定得了他的道吧?”说着,又将手上的荔枝全部送给清素长老。 清素感激地说:“我因福缘浅薄,先师嘱咐我,不许收弟子。现在看你如此虔诚,为这荔枝的缘分,我就破一次例。把你的心得告诉我吧!” 从悦大喜,当即谈了一些他学禅的体会。清素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最后放下时,要能人佛,不能人魔。” 从悦顿然开悟。清素告诫他说:“我今天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 不如小丑喜人笑 白云守端禅师在杨歧方会禅师那里参禅时,久久不悟。杨歧见状,很想在方便的时候予以开导。一天,杨歧方会禅师问守端以前的师父是谁,守端回答:“茶陵郁和尚。” 杨歧说:“我听说郁和尚有一次过桥不慎滑倒,因而大悟,写了一首诗偈。你记得这首偈子吗?” 守端回答:“记得!这首偈子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畅歧听后,笑着走了。 守端不知老师何故发笑,心中猜测不已,以至整夜失眠。第二天一早,他便去问杨歧昨天为什么发笑。 杨歧反问:“昨天你有没有看见那个打耍的小丑?” 守端说:“看见了!” 杨歧又说:“你在某一方面不如那个小丑。” 守端问:“老师指的是什么?” 杨歧回答:“小丑喜欢别人笑,你却怕别人笑。” 守端因而大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