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年3月1日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作者:戴金星 页数:126
内容概要
通过对华北盆地南缘新元古代一寒武纪沉积构造环境与全球同期沉积构造环境的对比,论述了华北盆地南缘新元古代一寒武纪早期沉积大地构造性质,并对本区寒武系底部优质海相泥质烃源岩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探讨了沉积构造环境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和华北盆地南缘烃源岩的天然气地质意义。 《华北盆地南缘寒武系烃源岩》可供从事天然气勘探的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国内外新元古代一寒武纪早期沉积构造环境和烃源岩研究叙要一、罗迪尼亚超大陆裂离构造研究评述二、我国寒武系底部烃源岩研究评述第二节 重点研究区新元古代一寒武纪早期沉积构造环境和烃源岩研究叙要一、沉积地层研究评述二、沉积环境研究评述三、构造环境研究评述四、烃源岩研究评述第二章 沉积地层第一节 地层剖面测量一、四十里长山地区青白口系一震旦系剖面二、四十里长山地区下寒武统剖面三、淮南地区凤台水泥厂马店组剖面第二节 地层时代判定一、青白口系一震旦系二、下寒武统第三章 沉积环境第一节 沉积相一、青白口系一震旦系的沉积相二、下寒武统马店组的沉积相第二节 沉积微相一、马店组第一、二岩性段的沉积微相二、马店组第三岩性段的沉积微相三、马店组第四岩性段的沉积微相第三节 沉积地球化学一、岩层的地球化学二、黑色岩系的地球化学三、磷结核的地球化学四、黄铁矿的地球化学第四章 构造环境第一节 裂离构造环境的层序地层学判别一、裂离构造环境的层序地层二、裂离构造环境的层序界面第二节 裂离构造环境的岩浆岩石学判别一、徐州一宿州地区岩浆岩石学判别二、栾川地区岩浆岩石学判别第三节 裂离构造的几何学判别一、典型裂离构造几何学标志二、研究区裂离构造几何学特征第五章 沉积构造环境对烃源岩的控制第一节 寒武系底部优质烃源岩的地球化学证据一、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演化程度二、正构烷烃和类异戊二烯烷烃三、甾、萜类化合物和芳香烃化合物第二节 沉积构造环境对寒武系底部烃源岩的控制一、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作用二、对有机质丰度的控制作用三、对有机质类型的控制作用四、对有机质演化程度的控制作用五、对寒武系底部油气系统的控制第三节 寒武系底部烃源岩的比较一、我国寒武系底部烃源岩的对比二、寒武系底部烃源岩相关油气藏梗概三、寒武系底部烃源岩脱气成藏的现实性第六章 寒武系烃源岩的大气田第一节 威远气田一、概况二、气田主要地质特征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第二节 和田河气田一、概况二、气田主要地质特征三、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第三节 外国寒武系烃源岩的大气田结论参考文献附录
章节摘录
(二)下寒武统底部地层 徐嘉炜(1956)认为,凤台砾岩为干旱气候下快速堆积的山麓相;郑文武等(1980)认为,砾岩的成因虽然与“碎屑流沉积有关,但也与来源于南侧的冰川活动有一定的联系”,主要依据是所发现的“冰川擦痕”、“刻痕和压坑”、“冰溜面”等特征。任润生(1982)和汪贵翔等(1984)认为,凤台组为冰碛层,主要由冰碛砾岩、含砾冰碛纹泥层及含砾粉砂质页岩三种岩性组成。也发现了与郑文武等(1980)所描述的冰川活动特征,进而推测,这些岩层是覆于华北腹地大冰盖边缘的冰川沉积物。显然,其冰川来源与郑文武等(1980)所推测的不同。“冰川论者”多认为该套地层形成于陆相环境。 杨清和等对凤台砾岩的冰川成因进行了全面的否定,认为砾岩中砾石成分单一,主要为下伏地层的砾石;所见到的“冰川擦痕”也多为易溶蚀的碳酸岩角砾,而现代断层和山麓河流沉积由于搬运撞击等因素也可形成相似现象;凤台砾岩多为碳酸盐岩胶结,与寒冷气候环境显然不相协调;对于“落石相”,解释为海岸陡岸崩塌的影响。据此对本区砾岩的成因解释为:岩层沉积时,古地形可能有较大的差异,该差异与断裂活动有关,由断裂变动伴生的断层角砾或陡岸崩塌的角砾,在风浪或底流作用下作短距离的转动后而沉积在含碳、磷质的碳酸岩介质中。 乔秀夫等(1994)通过对淮南和淮北地区震旦系统一分析后认为,凤台组为在斜坡地带形成的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与当时的强地震事件有关。并进一步将强地震活动与寒武纪早期沉积(辽东半岛的葛家屯组、大林子组和碱厂组)联系起来。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