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全国中小学教师 页数:178 字数:170000
前言
自2001年起,我国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课程改革。为了着眼于建立有中国特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其中的核心内容。由此,2001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十年的改革实践中,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大范围引导了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式转变,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发现许多需要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的地方,如有些学科容量偏多,难度偏大;有些学科具体内容体现循序渐进的梯度不够;相关学科、学段间的衔接有待加强等。这表明课程标准有待修改完善。与此同时,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与时俱进,推进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教育部委托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了此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修订与审议工作,并于2011年底完成此次修订工作。 此次课标的修订,主要围绕着三个关键词展开: 一为“德育”。义务教育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学生可以从课堂上了解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体会过程与方法,但是作为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往往被老师所忽视。“新课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不仅在篇幅上超出以前,而且也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课程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课程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根据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在原有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
内容概要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组编的《初中语文(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采用教师喜闻乐见的“锵锵3人行”的对话形式。不仅有对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修订背景、修订理念、总体要求及最新进展等方面的宏观指导思想的解读,也有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实施建议等方面进行实用指导,同时还收集了丰富的教学案例。
书籍目录
专题一 整体解读(一)——识字写字、写作、综合性学习
话题1 识字、写字教学
话题2 写作教学
话题3 语文综合性学习
拓展阅读1:写作,在有意无意之间
拓展阅读2:沥尽黄沙始见金
拓展阅读3:作文批改:基于表现标准的评价与对话
专题二 整体解读(二)——阅读教学的目标、建议、评价
话题1 强调阅读教学是多重对话
话题2 对阅读教学理念的一些新表述
话题3 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和评价的几点建议
拓展阅读1:走向个性化和语感型——新课标下的课堂阅读教学例说
拓展阅读2:我的阅读教学主张
拓展阅读3:侧重展示阅读的过程与方法,强调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对《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文学作品阅读目标的认识
专题三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
话题1 对中考试卷中古诗文考查的基本认识
话题2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本定位
话题3 明确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背景下,初中古诗文教学强调的重点问题
课例展示:《岳阳楼记》
专题四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
话题1 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
话题2 解读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阅读”
话题3 解读第三部分“实施建议——阅读”
课例展示:《春望》
专题五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回到“真实的写作”
话题1 目的与对象:写作与生活的真实关联
话题2 文体思维:写作交往真实有效的策略
话题3 全过程:写作生产的真实形态
课例展示:《这就是我》与《献给母亲的歌》
专题六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话题1 “初中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及课标要求
话题2 “初中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
话题3 “初中综合性学习”命题的呈现方式及应对策略
章节摘录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也是以文本为媒介而进行的。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见解或提出自己的疑问,可以评价别人的意见或与别人进行争辩。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处于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互通有无,联手合作,共享成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与合作。 (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到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融通。初读课文时,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初读课文时,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因为文本是先于阅读而存在的一种凝固的物质形态,这种物质形态只是一些线性排列、静止不动的文字符号,阅读主体必须积极主动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并用发音器官顺畅地读出来,这才是初步完成了阅读。在精读阶段,必须设法激活文本的全部话语因子,让它们代表作者与学生对话,进行心灵沟通与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采用读、背、说、写、画、演、做等形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悦,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四)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 教材的结构、课文的选择、课后的训练,无不体现着教科书编者的眼力和智慧。与教科书编者对话,过去都是教师的事情,课程标准这次修订提出并增加的“学生和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目的是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能够从课文前后获取相关信息,把握单元主题,关注导读提示和课后习题等,使语文学习更有针对性,能够更好地把课文的例子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刚开始引导学生做这件事的时候,教师要有更多的耐心,从点滴做起,让学生在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能够逐步学会关注单元主题、前后课文的联系、导读提示、课后习题等方面的因素,切实地与教科书的编者进行有效对话,不断地提高对话的质量和阅读的效果。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 PDF格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