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宁杰,郑立平 著 页数:298 字数:195000
前言
有一天,校园里一个学生在打另一个学生。陶行知先生匆忙走过去喝住,然后,对打人的学生说:“你下午三点钟到我办公室来!” 下午三点钟,这位学生诚惶诚恐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准备接受严厉的惩罚。不料,陶行知竞微笑着迎上前去拉住他的手,亲切地让其坐到自己的身边,并从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来。 “让你三点到,你就准时到,说明你很守时,这很好,”陶行知说:“这块糖就是对你的奖励。”学生接住糖,满脸疑惑。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 “我了解过了,是他欺负女同学你才打他的。”陶行知将第二块糖轻轻地递过去,说:“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也应该奖励。” 当学生接住第二块糖时,疑惑的脸上开始有了笑容,眼睛里闪烁着一种喜悦的光芒。 陶行知掏出第三快糖。“你很懂得尊重别人!”陶行知接着说:“当时你打架时,我走过去让你住手,你就不打了,这很好嘛,我就喜欢你尊重别人这一点,也应该奖励。” 学生接住第三块糖后,开始不好意思起来。他眼睛里的喜悦,渐渐被自责、后悔和羞愧所代替,面对这样的校长,他不得不垂下自己的头来。 “打人——毕竟是不对的,”学生低垂着头,小声表态说:“校长,我错了,我愿意向他道歉!” “好!”陶行知立即从衣袋里又掏出第四块糖,高兴地说:“我就知道你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好学生,更应该奖励!” 《四块糖的故事》,我之所以读过很多遍,是因为我深深地被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所折服,而每一次读我都能得到一些新意。先生的智慧以爱和宽容为前提,先生的爱通过智慧来传达。每一块糖的发放,是那样自然贴切、励志润心,都紧紧抓住学生的优点,没有一点生硬和牵强,化教育于无痕,蕴大爱于平凡。爱和智慧的交融,则凸显其人格的伟大。 可是,在反思中,我愈来愈注意到一个问题,在这个案例中,先生的教育智慧以爱为基础,没有爱的包容,没有爱的滋润,那个学生就不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深受感动,发自内心地要改正;先生的爱又是以教育智慧为实施的载体和手段,没有智慧地抓住学生优点,没有智慧地促学生自悟,那个学生也不可能深深后悔、主动认错。很显然,如果没有爱或者缺少教育智慧,都不可能发生这样经典的故事。可是,现在很多人把“爱”奉若神明,以为爱能包治百病。长期的实践经验清楚地告诉我:爱固然重要,但智慧也必不可少;两者的有机融合,是我们处理和解决啮合教育教学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1.教师工作质量的提升,教育智慧是根本 许多人谈到做教育工作,开口闭口都是一个字“爱”,好像爱真的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我却不以为然,22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教育并不仅仅需要爱;没有爱是苍白的教育,而没有智慧则是愚昧的教育。就如溺爱孩子的父母,收获的却是苦的果实。缺少了智慧,往往事倍功半,达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相类似,我们的教育工作也走了一条粗放型道路,并呈现出四大特点: (1)高消耗——教师和学生的时间投入量极大。从白天到黑夜,从校内到校外,班级管理成为拼体力、拼消耗的一种体力型劳动。教育本来是一个智慧型行业,教师本来要做学生的精神领袖、人生导师,本来人们的经验越丰富、智慧越成熟,在班级工作中就越有风采、越优秀,可是,试看今天站在教师岗位上的老师们,还有多少40岁的、50岁的?更不要谈什么60岁的老师!这不仅是教师的痛苦,更是教育的悲哀! (2)低产出——一教师和学生发展不全面、不健康。畸形发展成为不少地方学校教育的一种常态,许多教师至今仍以教出几个竞赛尖子、几个考人清华北大的学生为骄傲,却轻视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发展,忽视班级学生整体文明习惯的养成、个性品质的完善、创新精神的锤炼。机械地送走一茬又一茬学生,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想到要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 (3)粗放式——对学生的管理、班级文化的培育和班级发展目标的达成,不全面、不到位、不科学。班集体建设工作不讲究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从目标上讲,往往只管平日考核和学习成绩;从方法上讲,大都不管过程,只注重结果;从实质上讲,只教不育,教育和管理大多停留在表面现象,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4)鄙视科学——班级教育的科学精神极其匮乏,对班集体和学生的发展规划缺乏辩证思维、科学思维。顽固地相信时间加汗水,不尊重规律、不相信科学。殊不知,不尊重规律,不调查研究,不规划思考,不追求效益的“管”,只能导致教师的忙乱、疲惫和班级管理的机械、武断。 长期以来,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经常被漠视和遗忘,所谓手勤、腿勤、眼勤、嘴勤的“四勤”,一直以来都是优秀教师的评价标准。于是,大多数教师就像一头总在低着头拉车的老黄牛,我们看不到他学习、思考,也看不到他和学生的沟通交流,没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更谈不上什么追求效益,讲究智慧。 我想,爱是教育的前提和贯穿始终的催化剂,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爱心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及其问题的欣赏和包容,而智慧则直指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发展。教育的艺术就在于将问题转化为机会。学生出现问题时恰恰是教育、帮助学生的良机,也恰恰是教师不断修正自我、不断进步的契机。而如何抓住这些契机,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光有爱心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需要我们教师敏锐地观察、灵活地分析、机智地处理、耐心地巩固。要教育好学生,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的事。诚然,如果没有仔细的调查研究、没有机智灵活的教育方法、没有充满信任的期望,就不会有上面那个经典的故事。 2.教育工作需要爱心,但更应该是一颗智慧的爱心 确实,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已经使平等、尊重、信任成为现代教师的行为特征。但是,当我们打开各种教育报刊,看到满眼都是tc充满爱心传奇”的教育叙事时,心里难免有些担心和忧虑:转化一个学生太简单了,教育一个学生太轻松了。比如,某某学生平时不爱学习,因为老师一次亲切的交谈或是一封鼓励的书信,于是改变了态度,成绩突飞猛进;两个调皮男生爱动爱闹,老师就让他们参加学校运动会,结果取得了优异成绩,老师进一步表扬鼓励,于是两人痛改前非……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充满“变数”,而这些叙事或案例却有共同的特点,即无论问题如何起源,无论过程多么曲折,最终结果都一定是成功的;而且大都是在以前多次批评和惩罚无效之后,偶然有了一个教育契机,教师就借机做了一件使学生感动的事,说了一些表扬、鼓励的话,于是,学生大彻大悟,一切搞定。 难道教育就这么简单吗?绝对不是。这样的教育故事,无疑是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谎言。教师尤其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心里都非常清楚,表扬也好,奖励也好,这些至多只能给那些后进生一些暂时的鼓励和信心,可能会起到一些作用,但是治标不治本,学生三分钟热度过后,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后续教育手段来帮助其巩固、内化,必然还会恢复老样子。正如高尔基所言,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本领,而教育孩子则是件大事。很明显,爱孩子是教育者首要的素质,是做好教师的前提;没有了爱,教育将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和意义。 但是,作为教师,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孩子,不能乱爱,你得会爱,爱更需要方法、技巧。试想,有哪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越是溺爱的孩子,越难以管理,成长越容易出现问题。因为他们的爱缺少智慧,缺少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理智的爱应该是深刻的,不仅关注学生的智力、习惯,更关注其情感;不仅关注学生的表面行为,更关注其内心所想;不仅关注学生的今天,更关注其明天。这种深刻的爱,来自教师深刻的思想和冷静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像淘金者一样有信心、有耐心,只有不为表面沙砾所困扰,慢慢地去除沙砾,懂得去留的技巧,最终才能看见闪光的金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对于教师而言,爱心是工作的基础,但教师更需要一颗智慧的爱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需要引导、帮助的孩子,没有爱心,就不能承担工作,而只有爱心,不求方法、策略、技巧、规律,就难以开展工作。比如,平时我们每个班级里或多或少都会有几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常常把他们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上课提醒他们听课,批改作业耐心细致,有时间便给予个别辅导,发现有点进步便给予鼓励…一但是一学期下来,我们往往发现这些学生大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有的收效甚微。原因何在?爱心不能包治百病而已。 3.对教育问题的解决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专业能力 面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光靠爱心,还应在爱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要有更多的智慧。要解决各种教育问题,教师的爱心固然重要,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的能力更多地表现在管理策略、团队组织、潜能挖掘和成长引领上。就像医生和病人关系好,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治好病一样,要治好病人,还得需要医生的专业技能,对症下药。对于有问题的学生,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引导他深入具体地分析,使他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智力类型、思维方式等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然后帮助他找出困难所在,制定补救和突破的措施、方案,进而一步步地建立自信,走向成功。 其实,大多数学生的问题,仅凭“爱心”是不能解决的。比如,同’学们在一起相处久了,难免产生矛盾。有两个同学因为一点小事情发生了冲突,争吵起来甚至拳脚相加。这种情形,相信很多教师都不陌生,但是仅凭对弱者的关爱、强者的宽容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教给学生处理矛盾的方法。 有一个教师面对这种情形,是这样处理的: 课堂上,他突然问学生:“喜欢看电视吗?”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教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于是,他不紧不慢地将电视上的一个公益广告写在黑板上,并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这段对话: 女:哎,你挤什么挤,没长眼睛啊? 男:年纪轻轻的,怎么不说人话? 女:哎,你挤着我了,你! 男:怎么着?来劲了,是吧? 老者:算了,算了,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啦! 随着老师自顾自地念叨着“把心放宽,就不挤了”,那两个孩子早就明白了老师的用心:同学之间不应该这样斤斤计较,而要学会宽容,学会谦让。就这样,一段广告词,就让矛盾消弭在无形之中。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顽固不化”的学生。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因母亲病故而失去了母爱。由于父亲承包了两个蔬菜大棚,特别忙,所以他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非常宠爱他。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父教母爱,他养成了孤僻、执拗的性格,自私自利,好吃零食,爱占同学的小便宜。他头脑可以,但上课除了看小说就是睡觉,不想学习。他进入初中不到半年,几乎所有任课老师都拿他没了“辙”。 对于这个缺少母爱的孩子,作为教师的我对他一直爱护有加,送药、送钱、送衣服,带他到医院看病,领他到我家吃饭,我完全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加以爱护。当然,我也是想力图用爱来感化他。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了,按理说他应该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但是他始终管不住自己,往往是上午刚谈完话,下午又出现问题。有一天,他因上课看小说被老师批评,谁知他竞与老师顶撞起来。我一怒之下,找学生把他送回家进行反省。几天后返校,他的行为只是略有收敛。我真有些伤心,但仔细一想,还不能放弃。关爱和批评都已经不起作用,那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恰巧市里组织新年征文比赛,学校要求每班上交一篇学生作品。我灵机一动,说通语文老师,干脆把这个任务交给他来完成。我亲自督促他写作,抽空帮助他修改,没想到其作品被评为全校第一名,后来又在市里获得大奖。 这回机会来了,根据他的性格特点,我一改过去想感化他的做法,采取鞭策法,看他是否有所转变。于是,我在班里正式设立“图书推介员”,负责班级黑板报上的“读书园地”栏目,并每周向同学们介绍一本好书。接受这个任务后,他非常卖力,干得有声有色,不仅黑板报办得图文并茂、内容充实,而且每周的图书推介也非常精彩,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逐渐地,老师们都反映他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认真学习了。后来他竞勉强考上了重点高中,再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至今,我仍为自己当年的教育策略感到欣慰,试想:我依然“爱”下去的最后结果,很可能是师生矛盾的激化。 4.教育智慧并不是单纯的管理技巧,更包含民主的管理思想和科学的问题研究意识及解决途径 现在许多年轻教师一遇到问题,就谈什么绝招,找什么技巧,却忽视了自我身心的修养和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其实,技巧性的东西,大都是局限于具体情境下具体问题的招式,离开了犹如深厚内功的教育智慧就无法施展。比如,以人为本的理念、多种方案的预设、分类解决的方法、妥协多赢的策略、机智灵活的应对等,都能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是一个教师走向优秀乃至卓越的必然选择。在我看来,尊重就比热爱更为重要。因为只有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精神的支柱,由此而消沉。当学生有过错或问题时,教师要以宽容的心态表示充分的同情和谅解;优秀的教师都善于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悦、自主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放手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平常的班级管理中,我注意设计一系列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感悟和提高。特别是,我把班级的管理权都交给了学生,班级实行小团队综合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民主管理中,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这样,四十多个学生都成了我的助手,我只做一些引导、协调性工作,不仅轻松洒脱,而且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直接对立和摩擦。 5.对学生的充分了解,是教育智慧产生的一个重要源泉 常言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只有在对学生有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人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知识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去掌握,做人最终要学生自己去做。这就决定了自主教育是学生管理的最佳途径。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 多年来,我管理学生的诀窍就是两个字:商量。教师不能主观武断,凡事要和学生商量,我们的班纪班规都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学生自己能做的事,我很少插手,对学生犯错的惩戒也由班级纪律委员会协商,这样,学生也就逐渐地由他律学会了自律,师生关系也逐渐变得融洽而和谐。教师和学生之间,90%的矛盾起于误解,慢慢地接近、了解、研究、欣赏,教育智慧就会自然地生成。 6.要想拥有教育智慧,教师就必须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在实践中反思 《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就是告诉我们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读书学习,是教师思想之源,是教师的智慧之源。 取法乎上,认真从古今中外的经典书籍中汲取精华,吸纳能量;同时又不断吸收现代教育理念、创新思想,这是一个教师的教育生命永远年轻,洋溢青春活力和思想灵性的必然途径。做教师,就要做一个能引导学生好学的教师、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如果有人问我班级管理的经验,我将毫不犹豫地说:“爱心+智慧。” 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辛苦的,要当好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颗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心,还应有高超的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教师。我们仔细研究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就会发现:智慧和爱心是他们飞翔的双翼,缺了哪一样,都不可想象。 在本书中,每一个热点问题的梳理与选择,每一个“情景再现”的分析与探讨,每一个“我在现场”的模拟与再现,每一条“温馨提示”的引领与指导,无不凝结着我们的智慧与爱心。阅读本书,你将对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豁然开朗;阅读本书,你将找到自己真正的成长之路;阅读本书,你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技能的增强、习惯的塑造、思维的优化、智慧的提升、心灵的涵养…… 本书可以作为广大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培训教材,尤其是有梦想、有追求的青年教师的绝佳选择。 郑立平 2011年12月22日夜草才陋室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精选了挑战教师智慧的42个焦点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论述。书中每一个焦点问题的梳理与选择,每一个教育情景的分析与探讨,每一个“我在现场”的模拟与再现,每一条“温馨提示”的引领与指导,无不凝结着智慧与爱心。
对真实问题的战术解剖和贯穿解决策略的智慧复演,是本书的两大亮点。本书有助于广大中小学教师技能的增强、习惯的塑造、思维的优化、智慧的提升和心灵的涵养,也能帮助青年教师更好地认识教师职业,从而找到专业成长之路。
作者简介
宁杰
山东省寿光世纪学校教师,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骨干成员。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报刊发表教育教学文章160多篇,参与编写了《人生规划》等山东省统编教材和《直面挫折》等教育读本。
郑立平
著名特级教师,全国(民间)班主任成长研究会创始人。系全国十佳班主任、齐鲁名师、山东省十大创新班主任、山东省班主任培训工作专家、教育部“知行中国”班主任“国培”特聘专家,事迹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等20多家媒体专门推介。已出版《把班级还给学生》、《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等7部著作。应邀在全国各地做专题讲座200余场,是众多青年教师喜爱的班主任导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我的发展谁做主
问题1:学校不给外出学习机会怎么办
问题2:怎样才能实现和学生一起成长
问题3:事务忙可以成为不读书的借口吗
问题4:如何处理好学习别人和塑造自己的关系
问题5:教而优一定则仕吗
问题6:班主任工作和日常教学发生冲突怎么办
问题7:感受不到工作的快乐怎么办
第二章 典型常规如何做
问题8:领导不赏识该怎么办
问题9:和“工作狂”搭班怎么办
问题10:工作与生活兼顾难吗
问题11:考试成绩是我们的“上帝”吗
问题12:怎样召开班会最有效
问题13:如何让班级公约发挥引领性
问题14:如何加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
问题15:怎样使班级教导会更有科学性
问题16:家长会上不该讲什么
第三章 班级疑难咋处理
问题17:如何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问题18:班干部不称职怎么办
问题19:班级宣誓口号不响亮怎么办
问题20:如何正确面对学生追求时尚
问题21:如何对待惹人烦的学生
问题22:学生不参加集体活动怎么办
问题23:怎样让学生捐出爱心款
问题24:打饭插队犯了哪家王法
问题25:学生为什么对评价不以为然
第四章 学生教育怎么抓
问题26:隐私能否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剂
问题27:学生要求举办生日聚会怎么办
问题28:学生在课前安静不下来怎么办
问题29:班级发生盗窃事件怎么办
问题30:学生爱寻“隔夜仇”怎么办
问题31:在学生桌洞里发现了成人用品怎么办
问题32:学生不思悔改怎么办
问题33:当你遭到学生的网络攻击怎么办
问题34:学生与任课教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问题35:学生非要带手机到学校怎么办
问题36:学生上课回答 问题不积极怎么办
问题37:学生偷偷拿回练习册答案怎么办
第五章 家校沟通有啥法
问题38:面对无理取闹的家长怎么办
问题39:如果遇到家长给老师送礼怎么办
问题40:家长要给孩子换老师怎么办
问题41:家长和孩子一起糊弄老师怎么办
问题42:老师该不该介入学生家庭内部的矛盾
章节摘录
问题2:怎样才能实现和学生一起成长 情景再现 星期二上午的第二节课刚下,级部主任就找到教八(2)班语文的杨老师,说第三节要在他们班听一节语文公开课,由杨老师执教。 “我们班下一节课上口语课啊,不上语文。”杨老师说。 “这就是我找你的原因,你抓紧去安排一下吧。”级部主任说,“刚才校长打电话,说来了个参观访问团、,提出要听一节语文课,其他的班第三节也没有安排语文,就临时安排在八(2)班,由你上一节语文课,展示一下我们学校课改的成果。” 听了级部主任的话,杨老师认为这是向外校展示学校风采的机会,也是展示自己风采的好时机,就高兴地去安排了。 走到教室门口,杨老师看到上口语课的凯瑟琳老师已经站在教室里了。 凯瑟琳上课总是这么积极。有时候,上一节课刚下,她就站在教室门口等候了。凯瑟琳是学校聘请的外教,专门教学生们口语,每周一节课。她是澳大利亚人,满头的金发,粉嫩的皮肤,高挑的个子,长长的鼻子,是个标准的白种人。她上课总是提前到,也非常认真,对学生很有耐心,同学们都很喜欢她的课。 杨老师正往教室里面瞧着。凯瑟琳看到杨老师站在那里好像有事,就走了出来。她笑容满面,叽里咕噜地说了几句话。 杨老师听了一头雾水,一个词也听不懂。 虽然参加工作十几年了,杨老师一直认为自己大学毕业,英语从初中就开始学,高中又学了三年,这六年的学习应付日常对话应该是没问题的。在平时,杨老师还偶尔看同办公室英语教师的教材,也能读上几句。按说,这样的基础进行简短的日常对话是没有问题的。今天是怎么了?怎么一句也听不明白呢? 杨老师眨了眨眼,也不管她说什么了,就用自己蹩脚的英语向凯瑟琳老师讲了下一节课要上语文,这节课需要与下午的语文课对换。 听了杨老师的话,凯瑟琳迷惑地眨着眼睛,微笑着摇了摇头。 原来,凯瑟琳也听不懂他的“英语”呢。 于是,他们都放慢了讲话的速度,慢慢地讲,结果还是相互听不明白。 这时,英语科代表李琳琳走了出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情。 “李琳琳,我们的这个外教水平怎么样?怎么我说的话她听不懂呢?”杨老师问。 “凯瑟琳教得很好,我们都很喜欢啊。”李琳琳说。 “需要我帮忙吗?”李琳琳问。 “你能帮上什么忙?我讲得够清楚了,她就是听不明白。”杨老师不满地说。 “您不要看不起我啊。”李琳琳说,“虽然您是我的老师,知识也比我渊博,那是就您教的语文来说的,如果说英语的话……” 李琳琳讲到这里停下了,歪着头看着杨老师。 杨老师也意识到,自己虽然认识几个英语单词,能明白句子的意思,也能读,但是发音很不标准,就像方言对于普通话一样,自己心里明白,可外教就听不懂了。自己虽然上学的时候是班里的佼佼者,英语也学得不错,但毕竟十多年过去了。再说了,那时也不讲究听和说,只关注读。所以,在英语方面自己是个落伍者,说不定真的还不如这些学生呢。 “好的,你告诉她,这一节课学校要安排活动,调到下午第二节上。”杨老师对李琳琳说。 转过头去,李琳琳叽里咕噜地向凯瑟琳讲了一番英语,凯瑟琳微笑着说了声“OK”,就到教室里收拾东西去了。目睹这一切,杨老师觉得自己落后了,确实需要学习了。 智慧挑战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八十三岁还学巧。作为教师,更要及时更新知识,与时俱进,和学生一起成长。可是,在现实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自己不懂的知识学生懂,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能解决。这样的情况你遇到过吗?你是怎么看待的?我们应该如何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呢? 给你支招 1.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落伍了 (1)只钻研学科知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多数人认为只要具备专业知识就可以了。例如教历史的掌握历史知识,教语文的钻研语文知识,教化学的探究化学奥妙,等等。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更新,学科间的知识不再是单纯地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融合,相互交叉。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掌握自己所担任学科的知识,就是落后于时代了。 (2)懒于学习。教师的工作非常累,也很烦琐,这就成为了很多教师不读书、不学习的理由。当进行读书、写作、反思等方面的调查时,很多老师都说根本没有时间读书,也没时间写作和反思。其实不是没有时间,而是自己变得懒惰了,把本来可以用来读书学习的时间挪作他用了。 (3)不善于接受新鲜事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一般人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就不去理会。但是,教师却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及时了解社会的变化和动向,了解知识的发展和趋向,如此才能缩短与学生的距离,与学生共同成长。 (4)满足于旧有知识。经验是宝贵的,也是我们判断是非和决策问题的基础。可是,如果我们仅仅局限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就会固步自封,变得不思进取,不能及时接受新鲜的事物,不能及时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 2.不能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危害 (1)与学生间形成了“知识沟”。两代之间由于世界观的不同和知识的脱节而形成了“代沟”,如果教师不善于学习,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就会与学生之间形成“知识沟”。一旦师生间出现了“知识沟”,教师落后于学生,教师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任务了。 (2)与学生不能顺利交流和沟通。成长中的学生可塑性强,接受新鲜事物很快,教师如果不善于学习,其知识结构就不能与学生同步发展,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中就会出现一些障碍。 (3)不能给学生以辅导和引导。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人,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是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而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又需要教师的辅导和引导,以及时修正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处事原则和做人原则,等等。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与社会发展同步,就势必与学生的成长脱节,自然就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了。 (4)不能给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师是要为人师表的,首先要做学生学习的榜样,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标杆。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都是如此。如果教师不善于学习,学生也可能会变得浮躁而懒于学习。 ……
媒体关注与评论
面对自我发展,如何突破?面对日常事务,如何超越?面对学生教育,如何应对?面对班级建设,如何创新?……智慧的教师,总能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发现规律,形成创见。在近几年的教师工具性书籍中,此书独树一帜,格外耐人寻味,给人启迪。——《教师博览》主编 薛农基 佛曰“放下”,此乃大智慧。本书即这样的大智慧之书。教师,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才能发展自己;只有懂得“破解”,才能体验教育幸福。放下自己,像孩子一样享受思考的乐趣,是郑老师对教师成长的最好诠释。——上海市优秀教师 梅洪建 众所周知,好的习惯能成就人生。但是,怎样的习惯能成就一个优秀教师的人生?怎样的心态能让我们的教育有滋有味?怎样的行为让我们的生活有声有色?这本书能给我们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全国著名班主任 李迪 本书仿佛一个兄长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有惊有喜,有理有据,一一破解着挑战教师智慧的难题。它使我这个一线教师仿佛黑夜中的跋涉者蓦然见到了灯光,心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沉静、睿智、豁然开朗…… ——武汉市功勋班主任 管宗珍
编辑推荐
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辛苦的,要当好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一颗对学生无私奉献的爱心,还应有高超的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这样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教师。 《破解挑战教师智慧的42个问题》的作者宁杰,郑立平精选了挑战教师智慧的42个焦点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论述。阅读本书,你将对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豁然开朗;阅读本书,你将找到自己真正的成长之路;阅读本书,你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技能的增强、习惯的塑造、思维的优化、智慧的提升、心灵的涵养。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