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3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Jerry M. Burger 页数:356 译者:陈会昌 等
Tag标签:无
前言
我在上一版曾说过,每当我穿过金门大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本书。这座桥横跨旧金山湾的人海口,跨度为2740米,塔座距水面高342米。据传,被雇来维修大桥橙色桥身的漆工们从来没有把活儿干完过。由于浓雾、大风和海浪每天都冲击着大桥,漆工们好不容易漆完大桥,又要开始新一轮的油漆了。本书的工程虽没有那么宏大,但它也面临着类似的永远不能完工的维修工程。目前,人格是一个充满活力、蒸蒸日上的研究领域,它正向心理学的其他领域和其他学科渗透。结果,整理本领域的进展就成为常年不断的工作。然而,也许与金门大桥一样,这本书的结构始终如一。下面简单介绍本次修订版哪些地方是新内容,哪些地方保持原貌。新内容有哪些?和前几次修订版一样,本版每一章都有更新,以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和新进展。本版中加进了200多篇文献。我还做了一些增删,以反映我发现的该领域的变化。最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弗洛伊德主义一章(第五章)中减少了两位人格理论家。在第六版中,我曾介绍了哈里·斯塔克·沙利文和埃里克·弗洛姆的理论,但是时代在变化,虽然这两个人在心理学史上仍占有其位置’但是人们对他们理论的兴趣以及他们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不能和该章介绍的其他著名理论家相提并论。在我看来,把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家的人数从6个减到4个使得该章内容更一致,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学习其他理论。前几版的读者还会发现第五章评价部分的几个新论题。我决定采用评价人格的个人叙事法,取代原来的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我还在该章中介绍了研究者怎样使用这种评价程序验证繁衍感(埃里克·埃里克森)。此外,在第十二章增加了对自我价值不确定性的研究,在第八章增加了对A型行为和敌意性的新解释。
内容概要
本书围绕精神分析理论、特质理论、生物学流派、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六种人格理论流派,对有关人格的理论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介绍。本书行文流畅、通俗易懂,融入了丰富的生活案例,并穿插一些新闻报道和相关自测题,帮助读者测验自己或他人的人格特征。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Jerry M.Burger 译者:陈会昌 等陈会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学会中国地区协调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什么是人格 一、人与环境 二、人格的定义 三、人格的六个流派 四、人格与文化 五、人格:理论、应用、评价和研究 六、小结第二章 人格研究方法 一、假设一检验方法 二、个案研究法 三、数据的统计分析 四、人格评价 五、小结第三章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发现了无意识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三、应用:精神分析 四、评价:投射测验 五、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和批判 六、小结第四章 弗洛伊德理论: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析 二、防御机制 三、幽默 四、催眠 五、小结第五章 精神分析理论:新弗洛伊德主义的 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问题 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三、卡尔·荣格 四、埃里克·埃里克森 五、凯伦·霍妮 六、应用: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七、评价:个人叙事 八、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九、小结第六章 新弗洛伊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一、焦虑和应对策略 二、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四、小结第七章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特质流派 二、重要的特质理论家 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 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 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 六、自陈式调查表 七、特质流派的贡献和批判 八、小结第八章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一、成就动机 二、A型性格,敌意和健康 三、社交焦虑 四、情绪 五、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六、小结第九章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汉斯·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二、气质 三、进化人格心理学 四、应用:儿童气质与学校教育 五、评价:脑电活动和大脑不对称性 六、生物学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七、小结第十章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一、人格特质的遗传力 二、外向一内向 三、进化人格理论与配偶选择 四、小结第十一章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卡尔·罗杰斯- 四、亚伯拉罕·马斯洛 五、乐观体验的心理 六、应用: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和职业满意度 七、评价:Q分类技术 八、人本主义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九、小结第十二章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一、自我表露 二、孤独 三、自尊 四、独处 五、小结第十三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行为主义 二、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 三、社会学习理论 四、社会一认知理论 五、应用:行为矫正和自我效能感疗法 六、评价:行为观察法 七、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的贡献与批判 八、小结第十四章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一、性别角色行的个体差异 二、攻击性的观察学习 三、习得性无助 四、控制点 五、小结第十五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一、个人建构论 二、人格的认知因素 三、自我的认知表征 四、应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五、评价:行为项目网技术 六、认知流派的贡献和批判 七、小结第十六章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一、对弗洛伊德移隋和压抑概念的修正 二、性别、记忆与自我解释 三、认知与抑郁 四、小结结语:人格、文化与性别 一、文化 二、性别术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人格可以定义为源于个体身上的稳定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这个简单定义的几个要点需进一步说明。请注意,它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讲稳定的行为方式。人格研究者通常认为它们指的是个体差异。在这里,重要的一点在于,人格是稳定的。我们可以跨时间、跨情境地来审查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我们预期,今天活泼开朗的人,明天也是活泼开朗的。在工作中喜欢竞争的人,在体育运动中很可能也喜欢竞争。当我们说“这就像是她干的事情”、“他就是他”的时候,就是在承认这种性格上的稳定性。当然,这不等于说,一个外向的人无论在什么时间、也无论是在庄重场合还是在晚会上都兴高采烈、情绪高涨。它也不等于说人是一成不变的。但是,只要人格是存在的,而且行为不仅是对我们所处情境的反应的话,我们就预期,在人们的行为方式中有某种稳定性。定义的第二部分关注的是内部过程。内部过程和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过程不同,它是从人的内心发生、影响着人怎样行为、怎样感觉的所有情绪、动机和认知过程。你们将会发现,颇多人格心理学家对诸如抑郁、信息加工、愉快、拒绝等感兴趣。你将会看到,很多人格心理学家对抑郁、信息加工、快乐和拒绝之类的话题感兴趣。当然,这些过程中,有些是所有人共有的。例如,有的理论家认为,我们每个人体验焦虑时都有相似的感受力或相似的应对恐惧事件的过程。但是,我们怎样利用这些过程,这些过程怎样与个体差异相互作用,这起着决定我们个人性格的作用。还有一点很重要,根据这个定义,这些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心理过程都是在个体身上发生的。这不等于说外部环境对人格没有影响。父母教养孩子的方式自然影响着孩子将来变成什么类型的成人。我们体验到的情绪通常也是对我们经历的事件的反应。关键是,某种行为的产生并不仅仅是情境的作用。看到恐怖影片时产生的恐惧感是影片引起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对恐惧的不同表达方式和应对方式是来自我们内部的。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向所有学习人格心理学的人推荐这奉书。她文笔流畅,结构清晰,融实力和理论于一体,便干开展教学,在同类教材中堪称一流。 ——王登峰 北京大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
编辑推荐
《人格心理学(第7版)》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