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晓春 页数:25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小学这么多门课,没有哪一门像语文课这样狼烟不断,战火连绵。指手画脚,人人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众说纷纭,越听越烦。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总算把事情弄乱套了,把语文老师搞糊涂了,以至越教越不会教了。这门课似乎成了永恒的焦点、热点、难点、乱点和看点。 …… 语文老师招谁惹谁了,该如此被折腾来折腾去? 语文教学如此随风摇摆,到底有谱没有?语文学科的专业尊严何在? 语文有那么复杂吗?语文不就是一门课吗? 语文有那么伟大吗?语文不就是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吗? 我们为什么不能像对待其他各个学科那样,老老实实厘清它的专业范围,确定什么是它的“本职工作”,什么是它无力完成的任务呢? 以课程的视角观察语文,讨论并厘清语文教学的专业特点与范围,这就是我给本书确定的任务。我还想克服理论工作者热衷空谈和一线教师囿于经验这两种弊端,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作者简介
王晓春男,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更新,班主任工作,问题学生教育,语文教学,家庭教育等。已出版《给教师一件“新武器”——教育诊疗》《今天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做一个聪明的教师》《问题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语文课缺少专业尊严 第一节 语文教学最混乱,语文教师最焦虑 第二节 语文教师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一、“语文味”:搞不清什么味 二、“两个园子”:不知谁家的园子第二章 语文课的专业性是如何被掏空的? 第一节 “人文精神”旗手们的强势介入 一、20世纪90年代的语文大讨论 二、“语文”概念的大缺口 三、为突出“入文精神”而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理科教师的不满 第二节 教化主义的膨胀 一、语文教师的救世情结 一、语文教师的牧师情结 三、过分张扬教化功能,会远离智慧 第三节 “文学”思路的扩张 一、语文快变成文学的“殖民地”了 二、非理性思潮的泛滥 三、对“文学欣赏”的非理性理解 第四节 语文课有先天的弱点 一、“杂货铺”里不准卖“杂货” 二、搞清“说什么”,为的是学会“怎么说”第三章 有了语文知识体系,才会有专业性 第一节 什么是语文知识 一、为“语文知识”正名 二、“语文知识”成了替罪羊 三、我国的“语文知识”现状 第二节 澳大利亚课标中的语文知识 一、澳大利亚语文知识的框架 二、总结 第三节 语文知识与课程内容 一、教材内容≠课程内容 二、如何研制课程内容第四章 专业的语文课应该是什么样的? 第一节 课程标准 一、语文的性质 二、语文的教化功能 三、语文的地位 四、语文课中的情感教育 五、结论 第二节 教材 一、怎样理解“教材”一词的含义 二、教材并非语文教学之本 三、选什么样的文章 进入教材 四、按什么线索编选课文 五、知识体系与生活:强调哪个……第五章 我对语文专业性的探索——教学设计
章节摘录
我们之所以开设语文课,是要让学生学到一般在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比较专业的语文知识,规范的语言用法。而这些东西,通过“内容带动形式”的日常学习语言的方法一般是学不到的。 启功先生说过,他在“文革”中抄写大字报,对提高书法水平大有帮助。这显然是“内容带动形式”的路子。可是如果开书法课,能这么办吗?抄海报,写春联,就这样上书法课,行吗?显然不行。书法课要讲很多“形式”方面的东西,如字的间架结构啊,笔画笔顺啊,运笔啊等等,这才成其为一门课程。 只要是一门课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生活;只要是一门课程,就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具体内容,在形式上做文章。 其实儿童学习语言,重点总是在“说什么”。人类学习语言都是侧重内容,用内容带动形式,用“说什么”带动“怎么说”。 语文之外的所有学科,都符合这个语言运用规律。 唯独语文课特别,理解“说什么”反倒是为了搞清“怎么说”,偏要把形式放到内容的前面,偏要和一般的语言学习规律唱反调,偏要和人们的习惯唱反调。这就可见语文课是一门很不自然的课程,它和其他学科拧着劲,和师生拧着劲,甚至和生活拧着劲。可是它只能如此,否则就不是语文课了。不强调语言形式,语文课就会像泥牛人海一样消融。 于是你就明白为什么大批语文教师都爱犯“跟着作者跑”的毛病了,因为我们平日运用语言都是这样的。人家谈生意,我当然也就跟着想生意,人家谈家常,我当然也就跟着说家常,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语文课不允许这样,语文课要求你听人家谈生意,想的是“他是如何谈生意的”,听人家谈家常,研究的是“他为何用这种方式谈家常”。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