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作者:Irvin D. Yalom  页数:268  译者:张亚  
Tag标签:无  

前言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叹曰:“未知生,焉知死?”一语惊醒梦中人。可是,孔子的弟子们记下了——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你不可能不想到死,正如你不可能不死。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也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正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印”,即使,你并不想去看。看还是不看,这不是个问题,问题在于,你怎么去看。看得智慧,便成就了哲学,一门教人如何去死的学问。看得通透,便成就了圣人,一群置生死于度外的普通人。看得取巧,便成就了宗教,一份安抚芸芸众生的陪葬厚礼。也许,你还可以试试跟随亚隆医生,从心理治疗的角度看过去……。

内容概要

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作者简介

欧文·亚隆(Irvin
D. Yalom)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心理治疗界公认的大师、纽约时报畅销小说家,著有《爱情刽子手》《当尼采哭泣》等畅销心理小说,以及《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益亲近》等心理治疗经典。
作者以75岁高龄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书中除23个实际案例和许多文学名著、电影作品中的例子以外,作者还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非常难得。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死亡之痛
第二章 识别死亡焦虑
第三章 觉醒体验
第四章 观念的力量
第五章 通过关系克服死亡恐惧
第六章 死亡意识:我的回忆录
第七章 给心理治疗师的意见:如何治疗死亡焦虑
后记
读者指南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死亡之痛自我意识是无上的馈赠,如生命一般宝贵,正是它使我们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类。但是,随之而来的代价便是死亡之痛。我们的存在永远笼罩着挥之不去的阴影——生命必将生长、成熟并最终走向凋谢、死亡。死亡从人类有历史记载开始便如影随形般出没。四千年前,古巴比伦英雄吉尔伽美什(Gilgamesh)遭遇了挚友印齐杜(Enkidu)之死,他感叹道:“你变得黯淡,不闻我的呼唤。当我死时,岂不也像印齐杜般?我心伤悲,惧怕死亡。”吉尔伽美什说出了我们心底的声音,每个男人、女人、孩子都像他一样惧怕死亡。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恐惧不会直接出现,它乔装打扮成心理疾病或是一种普遍的不如意感;有些人却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还有一些人陷入死亡恐惧,完全不能享受人生的欢乐和满足。多少世纪以来,睿智的哲学家们试图反思人生必死之痛,帮助人们获得内心的和谐平静。作为一位心理治疗师,我接触过多位与死亡焦虑苦苦斗争的病人,的确发现古代智慧,尤其是古希腊哲学家们的真知灼见至今仍然直指人心,发人深省。实际上,在心理治疗领域,我一直认为自己的先师鼻祖不只是那些19世纪末20世纪初伟大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们,如比奈、弗洛伊德、荣格、巴甫洛夫、罗夏、斯金纳等,还有那些早期希腊的先哲们,尤其是伊壁鸠鲁。甚至,随着我越来越多地了解这位雅典智者,我越来越坚定地认为伊壁鸠鲁堪称最早的存在主义治疗师。在整个心理治疗工作中,我都将借用他的观点。伊壁鸠鲁出生于公元前341年(正是在柏拉图死后不久),卒于公元前270年。大多数现代人由于“享乐”或“享乐主义”这两个单词(意指沉溺于精致的感官享受,尤其指沉溺于美食、美酒)而对他略知一二。但是,历史上伊壁鸠鲁本人并不提倡感官享乐,他更多地关注如何获得内心的宁静(ataraxia)。

后记

本书首页所引用的格言“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正体现了流传于民间的普遍观念,那就是——直视骄阳也好,凝望死亡也罢,都是有害无益的。我不会建议任何人去直视骄阳,不过,凝望死亡则另当别论。全然地、毫不动摇地去直视死亡,这正是本书的主旨所在。自古以来,人类以各种方式拒绝死亡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苏格拉底就是一位坚决主张人生需要彻底反省的拥护者,他在临死前宣称,自己为终于摆脱了“愚蠢的肉体”而感激不尽,确信他将在死后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畅谈哲学,直到永远。当代心理治疗如此致力于严格的自我探索,执著地挖掘那些深层次念头,却对反思我们自身的死亡恐惧视而不见,但是,死亡恐惧却是构成人类情感生活重要而普遍的基石之一。过去两年里,通过我和周围朋友及同事们的接触,我的确亲身体验到人们对死亡视而不见的逃避。一般来说,当我忙着写点儿东西时总得花费很长的篇幅、用社会化的语言来介绍自己手头的工作,但写这本书时情况就不同了。

媒体关注与评论

其实,死,不过是活着的时候的一种想法。谁想它想得发抖了,谁就输了,谁想它想得坦然镇定了,谁就赢了……要是你先就对它说“不”,固执地对它说“不”,你不仅一无所得,反而会焦躁不安、恐瞑倍加,终生受它的伤害。其实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借助于你自己的这种恐慌来伤害你的。   ——史铁生 ,死亡如同骄阳,难以直视又无所不在。本书为75岁高龄的心理治疗大师亚隆医生,面对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进行的深八思考和真情告白,饱含对生命的达观和眷恋。字里行间中的勇敢与博爱,睿智与从容,对所有珍惜生活又勤于探索的人们来说,都是宝贵箴言。   ——毕淑敏 决不枯燥,决不深奥,决不做作,让你欲罢不能,让你泪流满面,让你豁然开朗,让你会心大笑——亚隆就有这样的本事,带着温暖和智慧,让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请,但一旦打开《直视骄阳》,走上对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会得到启迪、陪伴和治疗——既然没有人能改变必死的命运,也就没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虑。对死亡的恐瞑如影随形,一直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和它握手,因为向死而生教会我们活出意义,活在当下。   ——陆晓娅 生命的终点在明确而坚定地等候着,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空内追求无限:无限地扩大对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变得混乱,智者在死亡面前会更加清醒。亚隆站在生命的巅峰向我们讲述关于死亡的一切。读他的文字,不会增加我们的生命的长度,却可以增加我们活着的清晰度。实际上这已经足够了,因为我们都不喜欢永生中的无聊,而喜欢短暂中的精彩。   ——曾奇峰

编辑推荐

在读完《万千心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之后,无论是在读书会里与其他伙伴交流还是在与你自己对话的过程中,你也许都会想问这些问题。希望《万千心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可以帮助你在团体里提出疑问或是扪心自问,由此对这《万千心理: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里提出的问题和观点展开争论。史铁生、毕淑敏、陆晓娅、曾奇峰联袂推荐。 你曾直面过死亡么?你曾分享过这份恐惧或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过这黑暗时期么?这阴暗的一面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大多数阶段都存在着,你赞同这一点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直视骄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84条)

 
 

  •   不错 欧文亚隆代表作 性价比很高 搞活动时买的 才9块九
    虽然直面死亡就如同直视骄阳一样——那是一件极痛苦又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你想要充分觉知地活着,真正了解人类生存的处境、人生的有限性以及短暂的生命之光,那么,请跟随亚隆的步伐,看他如何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自我表露和深刻解剖。“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有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作者以75岁高龄探讨人们心中普遍存在却被长期否认和压抑的死亡恐惧。书中除23个实际案例和许多文学名著、电影作品中的例子以外,作者还以一位普通老者的身份对内心的死亡恐惧进行了自我表露和深刻剖析,非常难得。
  •   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   “死亡虽然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不会因此而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误解了亚隆的意思:以为死亡就如同骄阳,感知它的存在,但不可直视!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明白了:我们不敢直视死亡,是因为人类内心深处的对死亡的深深恐惧——死亡焦虑。我同意亚隆的理论,人类许多不好的行为,都是死亡焦虑的伪装。我们可以直视、而且需要直视,一旦能够直视死亡,我想,你将能减少许多烦恼、痛苦、不满、忧郁......。没有涉足心理咨询前,我错过许多好看的书,而这本书,则是我涉足心理咨询后对我触动最大的。
  •   在围脖上推荐过《直视骄阳》至今才写书评,惟一原因感觉自己功力不够,怕不能准确表达心中的感悟和书里的意思。今天看了第4篇感觉可以动笔了。
    70岁的老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如果他还把这个看法写成书了呢?IrvinD.Yalom的《直视骄阳》就是这本书。它睿智地写出在没有宗教许诺的死后永生,没有暂时忘记死亡的自我欺骗时,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地生活。如何才能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最后一刻的到来!
    书里有很多值得读的地方,我在此只谈三点。
    宗教的源泉
    死亡的焦虑可以说是所有宗教信仰最初的源泉,这些信仰以不同方式抚慰我们的心灵,减轻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生命有限之痛。在不同文化中以不同面目出现的神不但带给人们生命不死的狂歌词,减轻死亡的恐惧,而且通过提供永恒的存在、一系列生活无人自献酬以及有意义的生活蓝图来缓解各种存在焦虑。
    想想太有道理了,基督教是天国、佛教是轮回成佛,此间种种无不在慰藉我们面对死时的恐惧,也因此生出了许多的买卖人。“佛啊!今天我供养你,你要保我来生幸福啊!”“主啊!我向你祈祷,赐福给我吧!”我不是信众,但也相信无论在哪儿都不会有这种功利佛、功利上帝,如此祈祷跟行贿没有区别了。
    波动影响
    怕死是因为死后什么都不会留下,想想吧我们所珍惜的、所爱的、所怎憎恨的都会因为我们消失而对我们失去意义(其实睡觉就是死亡的另类体检,所以有些人害怕睡觉以至于能发展成一种病),但书中提到会有波动影响——即我们死后还能通过种种形式影响他人,我们写过的中、我们说过的话无不在点滴之中影响后人。书里的例子是一个女教师多年之后被学生的孩子赞扬,于是突然之间感悟到死后仍然有机会被记住,立感豁达。
    未必故意影响世界,但是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在有生之年为世界留下些有意义的东西,如果感觉这么说有点儿太大了,那么尽力为我们的家人留下些有用的东西,给妻子以最热烈至诚的爱、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教育、给父母最真挚的感谢,这一切的一切对我们也许并不困难,但是非常有意义。
    直面死亡
    作者70岁了,面对自己的最后归宿有极平静的态度。书中谈到“写本书的初衷与波动影响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把我自己的思想流传下来,我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但是,正如我在本书中所言,我并不希望我或者是我的申请低,我个人的一些东西留存下来,而是期望我的一些观念,那些能给别人提供指导、带来安慰的部分以及一些高尚的、充满关爱的举动,甚至是一些智慧点滴、面对失败时建设性的态度等能够保存下来,以我相像不到的试传递给更多我并不认识的人们。”如此豁达令人钦佩。

    让我有能力热烈拥抱最后的结局
    如果说本书给我什么相的启发,那就是让我更有努力和力量能热烈拥抱最后的结局——死亡。不相信死后的世界,让像我这样的人活得更踏实,更能珍惜每天。引用日本《叶隐》里的故事结束本文。
    柳生但马守是一个伟大的剑道家,也是当时幕府将军德川家光的剑术老师。一天,一位旗本来到但马守的住处,请但马守做自己的剑术老师。但马守说:“看起来,你早就像一位剑道大师了。在我们成为师徒之前,请说说你是哪一派的!”
    旗本回答说:“不好意思,我不曾学过剑道。”
    “你打算戏弄我吗?我是将军的老师啊!我的眼睛很正常。”
    “违背了你的意思,我很抱歉,但我不知说什么。”
    因为客人的否定十分清楚,但马守考虑片刻后,终于又问道:“既然你那么说,就不会有错。但是虽然很难说清楚,你一定是什么大师也是不会错的。”
    “如果一定让我说,我就说吧。实际上,我只成功地学会了一件事。我还是少年的时候,有一天,我发誓说,作为武士,不论任何时候,对死亡都不能有所恐惧。多年来,我和这个问题扭成一团。现在,我终于不再受它的任何烦扰了。大师,您是否指这件事?”
    “正是。”但马守喊到:“正是那个。我的判断没有错。剑道的终极便是不再畏惧死亡。我在剑道方面已教过几百个弟子,但没有一个人能获得那样最高境界的证书。无需学习技巧,你已是一位优秀的大师了。”
    拥抱死亡!
  •   世界顶级心理学大师欧文 亚隆封笔之作!让你直视人类从出生到死亡要面对的话题,也是人类一直充满内在恐惧的东西,阅读完,会让你眼前一亮的感觉!
  •   在书中,YALOM提到弗洛伊德的同事奥特兰提出一个很有用的心理动力模型,也就是“升之焦虑”与“死之焦虑”之间持续存在的张力,这对于治疗师的临床工作非常有帮助。奥特兰认为,一个人在一生发展中会不断追求个性化,成长以及自身潜能的实现,但是也要为此付出代价!在这种从自然中不断生长、延伸乃至远离自然的过程中,人必须面对自身的“生之焦虑”,也就是那种可怕的孤独感,那种自身脆弱渺小的感觉,失去了与宏大世界最基本的联结。当“生之焦虑”变得无法忍受,我们该何去何从?我们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我们重新回来,逃避那种分离,在融合中寻求安慰。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选择融入或将自己奉献给他人。虽然这种融合的确能让人获得安慰、感觉舒适,但并不稳固------我们最终会失去自我、内心郁结之中反弹回来。也就是说,这种融合增加“死之焦虑”。在“生之焦虑”与“死之焦虑”这两级之间,或者说在个性化与融合之间,人们穿梭摇摆,耗尽一生。这个论断后来成为厄内斯特.贝克尔的杰作《拒斥死亡》中的主要观点。这个心理动力模式让我对狠多一直存在的问题有了一种新的领悟。这种反复确实不断的出现在自己身上,害怕孤独,于是靠近,靠近之后又因为害怕失去,于是离开。对于死亡的恐惧,我狠早就有一定的认知,我知道这作为一大人生课题你在自己的一生当中将不断的面对,我的选择如同书名一般,直视它。通过这个过程寻找到人生的真理和意义。
  •   亲爱的朋友:与你分享我的感受。我们一直习惯定义“我的父母、我的丈夫、我的孩子、我的财富、我的名利”,而当这一切都定义为“我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对对方或是自己有要求和期许,“我应该怎么对你?你应该怎么对我?”当对方不再是自己期许的那样对待自己时,就会有忐忑不安的情绪、愤怒的情绪。当我看了《西藏生死书》,当我理解轮回的人生,以及《直视骄阳》中如何引导征服死亡的恐惧,更加明白其实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都需要各自去修自己前世今生的缘份,消除业障。我们今生所遇到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这一生的课题。到我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其实一切都不是“我的”。我喜欢书中的两段话:你无法从这个世界上带走你所有得到的任何东西,你只能带走你给予别人的东西(善良和爱)。实际上,想要过上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对他人充满悲悯,对周围的一切怀有挚爱,唯一的途径正是去觉知,觉知当下所经历的一切都会随风消逝。对于那些伤害过我的人,我不再关心他们在做什么?而关心我内在的好德行,我用菩萨道去度化他们的业障,积得福报。正如我们去放生一样,有人说你一边放,别人一边抓,无意义,只要明白这是"你做你的功德,他/她做他的业障"。我们则依然怀着慈悲心去做我们想做的。当我每天都觉得我在不断积得福报的时候,我的内心是一种安然。
  •   书还不错,估计是正版的。亚隆老师总是这么有哲学,带领我们走进死亡的世界,看看死亡的实质,记得作者说过一句话“当我活着的时候,无所谓死亡;当我死去的时候,我已经不存在了。”这句话说明了死亡没有传说中的那般痛苦,那种痛苦是家人以及社会给你的,本人的死亡并不痛苦。同样,亚隆先生和我们讲死亡,目的还是希望我们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文中讲到,如果一个有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不热爱生活,相当于没有体验当下的日子,也会恐惧死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活着。作者讲到,活着的意义是有亲人和朋友的亲密感以及波动影响,也就是波动影响让我们的精神延续了下去,辐射了或多或少的人。亚隆大师通过死亡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因此必须好好珍惜每一天,尽自己的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便也实现的波动影响。亚隆先生写的好,他的书我都给了5星,每次看都受益匪浅,现在还是浅显的看,以后要多看几遍,更好的了解作者,我伟大的亚隆先生……
  •   不只是对于心理治疗师,哪怕对普通读者而言,也能从书中找到自己对死亡恐惧的影子,可能,这些恐惧,从有意识以来,一直在很深入的角落,我们没有去注意,但却一直存在着,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而亚隆就是要告诉我们这些。觉得不错。
  •   死亡是人们恐惧的,但是欧文亚隆的解说却是温馨、平和、实在,让人在一种开放的心态下从容面对死亡。
  •   亚隆所写的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直视骄阳》了。他以一个医生的身份,向我们列举了很多人面对死亡的所经历程的故事;同时,他又以一个老者的身份,向我们讲述了他自己对死亡的看法。
    读《直视骄阳》,像是在审视自己的生命,也触动了我对生命的思索。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我极力推荐。
  •   欧文亚隆,这个75岁的老人,在自己人生将近之时,写了这本书,穿越生死,永远的“波动影响”,人去了,人还在,死亡恐惧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我们的生活,从多个案例中诠释死亡恐惧的影响,并带领我们穿越死亡。好书,值得珍藏和反复阅读!
  •   死亡就如同骄阳,让人无法直视。但是,人总归是有一死的,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该书列举了很多相关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以及欧文·亚隆的理解中,或许可以缓解对死亡的焦虑。死亡是常态。
  •   死亡虽是终点,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死亡虽是宿命,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
  •   亚隆大师的书我都喜欢,这本也一样。是少有教人直面死亡的书,通过朴实的语言,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克服死亡恐惧,如何面对死亡焦虑。
  •   死亡觉醒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我们却在其中成长,亚隆用一种客观的视角叫我们如何面对死亡恐惧。
  •   非常受益的一本书。亚隆前辈的真诚分享与心得感悟,让我敢于直面我的死亡恐惧,非常感谢
  •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亚龙的这本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死亡。这是许多心理治疗师回避的重要领域。书中有许多详实的例子描述人如何从回避死亡到接受死亡最后让体悟到生命的真谛的过程。有朋友对死亡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我向他推荐这本书。他的书还有《爱情刽子手》《叔本华的治疗》《当尼采哭泣》《存在心理治疗》台版《诊疗椅上的谎言》《送给咨询师的礼物》《团体心理治疗》有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或者是心理学工作者来说他的作品值得一读。
  •   亚隆的书买了好几本,可读性确实不错。有部电影说过,恐惧是人类最大的敌人。真是一句经典,而死亡恐惧又是最普遍广泛和深层的恐惧,我希望能在亚隆先生的这本书里得到一些启示。
  •   一本优秀的书总是可以帮助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直视骄阳不仅仅征服死亡的恐惧,更是帮助你征服生活中的恐惧
  •   全书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
  •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亚隆的书,捧起来就让人难以割舍,小时对死亡的恐惧还历历在目:如果我不在了,这个世界上发生了什么我都不知道了。这是我无法想像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敢去面对一些东西了。看了这本书,“波动影响”一直萦绕在脑海,我们来了,又去了,但我们会留下些什么,不管自己或他人是否意识到。 
  •   这本书我一口气读完,很有收获,深刻而且有帮助的一本书。如何处理恐惧其实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恐惧会带来很多问题和困难,导致心态失衡,身体失衡。所有的恐惧几乎都合死亡相关。因此不管是哲学还是宗教最终都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看待死亡。作者自己在年老的时候写关于死亡和恐惧的一本书,比年轻一些的心理学家更有说服力更深刻。许多道理是越早知道越好,可以节约不少精力和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让生活更有意义一些。推荐超过30岁的人都能读一下,中年和老年的更需要读读。
  •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只是因为自己正处在面对家人生病的恐惧之中,尽管自己本身是学习的社工,死亡教育、临终关怀这些也都是自己学习的范围。但是,当我可能随时面对家人离去的时候,我发觉自己真的很恐慌。尽管偶尔理智能够发挥作用,但是稍不留神就有开始焦虑、落泪,想到亲人可能离开就止不住恐惧。
    直视骄阳,我在作者的案例中看到了自己,学习着发现自己。尽管我现在的我还是有很多顾虑,但是想到亲人可爱的模样,我想我应该做的就是把握现在,让他幸福。
    我常常想,如果我的突然离去,带给身边的人是恐惧与慌张,我会幸福嘛?尽管那时我已经不知道这回事了。从现在出发,我并不希望这个发生,所以我要做的是把握现在。珍惜她,爱护她,帮助她。同她一起。
  •   看这本书的背景是我当时的人生状态处于低谷,不能面对已经失去的亲人,更不能想象以后会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每天在患得患失之间抑郁度日。之前看了《与佛陀一起去修行》的书,对于书中三道六界的描述仿佛是在看一个神话传说,心中终不能信服;之后看了《秘密》,觉得描述了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都是由吸引力法则而来,但是没有讲清其根源,还是不能信服。宗教无法解释我心灵的困顿,而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尘归尘,土归土”,是的,我本来自偶然,而离去也是必然,所有的忧郁来自对死亡的恐惧...现在我不在害怕死亡,我想我终究是要去的,我的亲人也一样,唯一能做的就是利用波动理论把自己的善良、慈爱、正直、坚强、乐于助人传下去
  •   正如书中所说:你不能直视骄阳,也不能直视死亡。读后可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更加深对“存在”的理解。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正心,正己,好好加油!
  •   存在主义的四大主题之一便是死亡,几乎所有人都有着深层次的死亡焦虑。万千这个系列的书都不错,欧文·亚隆的文笔也是亲切自然,通俗易懂。
  •   我是一个从小就非常恐惧死亡的人,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看了内容以后,我就爱上他了。这本书虽然是一个专业的心理工作者所写,我也是学习心理学的,我感觉假如没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应该是能看懂的,因为专业上的东西并不是太多,所以很适合不同的人去看,只要你也有恐惧死亡的问题。
    古人说“事死如事生”,生与死只是一个人的不同阶段,假如,你善于内心,想更了解你自己,想更好的看待你的生活中的一切,我建议大家可以看看这本书。
  •   今天刚看完,有人感觉亚隆即便讨论死亡,也是如此如此的温柔吗?死亡是我最大的恐惧,不能想。亚隆用温柔的语气娓娓道来,说说哲学,说说咨询故事,说说他一路和死亡的分分合合,说说咨询中什么在起作用。看完之后我又刻意去想想死亡,感觉恐惧很遥远了。......
  •   发货、包装一如既往的好,就不累述了。书要看过才道好,老师推荐的一本好书。很久没有为一本书熬夜了,特别还是边看边哭的那种。人要有点儿经历才能和作者的产生共鸣,然后通过书籍与作者隔空隔世的说上一句“还是你懂我”。经历过亲人的离去,才知道什么叫刻骨铭心。书的开头让人正视各种恐惧的悲伤的回忆,既然死亡避无可避,何不踏上寻真之旅。特别的是他的波动理论:无限之轮回,不灭之信仰。人生就是一场有来不回的旅行,肉体会归于尘土,轨迹会随风而逝,唯有精神永存!有一种“未知生焉知死”的味道,死亡文化是生者的慰藉,传承信仰才是真正的永生!
  •   直面死亡恐惧,收获人生智慧。来自大师的心灵深处,折射凡人的日常烦恼。
  •   心理学真是太奇妙了,死亡的恐惧,我们都要学会面对,学会直视骄阳~~
  •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接纳自己
  •   和一般的心理书不同,解答了死亡恐惧的来源,和如何把它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唯一不习惯的是一些例子在中国可能完全不适用,毕竟文化差异太大
  •   直视死亡之恐惧如直视骄阳。
  •   死亡恐惧缘于哲学三大问题:我是谁?从哪里来?将往哪儿去?这也是作为哲学分支的心理学不可避免的终极问题。
    然人生而有涯,对于宗教描述的死后世界及轮回,以及唯物主义认为的尘归尘土归土,该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作者本身也在死亡恐惧中纠结不休,这让阅读这本书更觉得真实。
  •   简而言之,弗洛伊德发现了性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亚隆发现了死亡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   现代人的生存压力给人很大的压力,这也突增了一些死亡的恐惧,大师给予正面的引导让自己直视这些无趣的问题,很是受教。
  •   面对死亡我们都有焦虑和恐惧的情绪,欧文雅隆这本书,带我们人走进死亡,认识死亡~
  •   所有人都该阅读,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是共有的。尤其是心理治疗师还有被疾病折磨的人更不能错过。
  •   谁不害怕死亡?看完这本书对死亡会有新的感悟。既然生命不能逃脱死亡,还不如去看看别人是如何体验死亡的恐惧。也许自己有和他人同样的恐惧和害怕,也许看完之后轻松了,一切都有可能。这本书记录了一个心理咨询师自己、家人以及他的来访者对死亡恐惧的真实体验和咨询师自己并帮助来访者应对这种恐惧的方法和对死亡的感悟。
  •   读毕,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对于人生有了新的理解和领悟。是一本很好的让人们体会了,生活中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无处不在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   在当当网购了许多书,给自己,给女儿,也送朋友.几年来买了很多很多好书,但是一直懒于写评论.懒或者是怕占用时间。但是这一次,心灵如此深深的震憾, 我在此书中找到了如何过一生的答案,特别是如何面对死亡的答案,有许多个夜晚,我躺在床上,“如果我死去了怎么办”?这个问题纠缠着我,无论想什么都摆脱不了。亚隆这个老人,娓娓着来他的探索,他的感悟,入人心,成为我面对死亡的良药,让我找到如何守一生的宝贵答案。这本书我要珍藏,并随时拿也来一读再读。
    谢谢当当,谢谢译者张亚,更深谢谢亚隆,这位伟大的智慧老人......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的专业书籍,只是没有一定心理学和哲学背景知识的人较难很好领会其中的真意。生死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人从出生那天起,就注定有一天要走向死亡。这是谁也逃避不了的。可是人们总在试图通过回避死亡而不自觉的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本书最让人受益匪浅的是它要你直面这谁都不能逃避的问题,然后不是灰心丧气,等着死去,而是要你明白正是因为生命有终结的一天,我们更应该懂得生存的意义。活得更有价值。而且值得安慰的是,即使你的生命终结了,“波动影响”会将你的很多东西延续下去,传播给活着的其他人,以后的一代一代的人,不管是你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对你生命的延续......
  •   说时候,看这本书让我离开了一段痛苦的感情。 当时的自己非常痛苦,和女友的感情陷入到僵局,我非常之痛苦,不得已求之于书本。非常幸运,读了这本书。了解到自己之所以如此痛苦绝大部分是由于自己刻意的回避孤独。但回避孤独只是对死亡的恐惧的表现。当我从新上路,离开那段糟糕的感情,不再回避自己的孤独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天空是如此的美丽,而我以前却没有发现。
  •   在死亡恐惧如此肃穆甚至有些紧张的话题中,却收获了深入人心的感动与温暖,从死亡恐惧显现的诸多形式,到分析真实案例或者书籍中人物故事,再到作者用自身的亲身体验来讲解死亡恐惧,理性的言语中不失温暖,获益良多,感慨良多。。。
  •   直视骄阳或许真如直面死亡一样痛苦吧,那么死亡带给人心灵的痛苦就这样吗?或者,直视骄阳有那么痛苦吗?
  •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其实对于死亡的恐惧一直是人类绵延至今的情绪体验,但是却又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命运,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从这种情绪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
  •   书的质量好。。。。没有发现自己很怕死亡。。。。越是恐惧的东西越害怕它会一直找你,只有直面它
  •   亚隆亲身经历,历历在目,值得去细细品读,尤其书中每次面对死亡的处理方式方法。
  •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死亡。死亡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学会证视死亡,征服死亡恐惧是现代人要试着去学习的重要内容,尤其是那些在疾病晚期的临终者,更是要正确的认识死亡。
  •   纸张厚实,印刷清楚,封面封底材质精磨,做得非常好。亚隆的书,关于死亡的探讨,非常推荐
  •   很不错的一本书 直面死亡的恐惧
  •   朋友推荐的此书,再一次来到当当网选购图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的这本书。寄来的一摞书中,第一本打开的就是此书。与以往的读书习惯不同的是,没有一下子读完,而是在闲暇时,一页页地去细读,一行行地去品味,因为字里行间中,值得去细品的内容太丰厚……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克服的,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将面对的人生终点,或许死亡的方式不一定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可以去选择我们各自的方式去应对我们的人生终点,这本书教会了我们去珍惜我们拥有的现在,去走好属于我们的前行之路……
  •   第一次遭遇了与死亡的交战,这本书让我直视内心,恐惧开始淡然。。。
  •   摆脱对死亡的恐惧,直面死亡。
  •   一直尊敬亚龙,亚龙系列的中文译著都买了。本书告诉我们,原来生活中很多心理问题,本质都是源于对死亡潜意识的恐惧。有道理!
    亚龙的著作,值得一读!
  •   买了好长时间,一直没静下心来读。但最近由于发生一系列的事情迫使自己读,让自己正视死亡及死亡恐惧。开始读,就停不下来了,说是死亡恐惧,真正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原来真正原因都是对死亡的恐惧、焦虑
  •   每个人都会有死亡恐惧,这帮帮助你责备那样去面对死亡,推荐
  •   征服死亡恐惧。真正的好书,畅销。
  •   看完了,应该还需要继续研究,其实死亡是人们一生都在面对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分析了一下自己,其实死亡的恐惧一直伴随我至今,始被发现。
  •   最近一直对死亡有种恐惧,这本书对死亡介绍的没有那么可怕,用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死亡,
  •   如果对于生命的意义有困惑,对死亡有恐惧,对未来无所适从,看此书一定会让你充满希望
  •   人类总是对自身的状况充满了好奇,其中死亡一直是人们所感兴趣又分外恐惧的东西。
  •   书中反复提到,当一个人到了五十,六十,七十,他不得不正视死亡,而当他勇于直面死亡的时刻,他的生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庆幸在三十岁的时候读到这本书,跟随亚龙生平第一次对死亡做了一次严肃的思考。我能够感受到觉醒体验在我的内心深处发生的影响。
  •   似乎只有大师的理论才能抚慰将死的肉体与灵魂,否定其他形式甚至宗教的力量,请尊重所有能安抚死亡恐惧的理论与形式,才堪称大师所为!
  •   关于死亡的第一本 真的很好 先是阐述死亡恐惧 然后教怎样克服 最后写了作者自己的感受 作为将死之人
  •   已经有那么多人的评价,其实自己再写也不会有多少看者。那么,就借当当的一角写一点自己看的文字罢。其实是在新开的大书店的心理专柜里看到这本书然后在当当订的。当时到的书中,它不是让我第一个拿起它看的。只是觉得这种书是要找时间静下来慢慢的品。包融在“大家”的气场里,走进亚隆的一生。慢慢的开始审视自己把心结打开。原来自己看不清的也和对“死”的惧怕有联结。联想到最近的一些事,原来症结是如此的严重。。。在医院里工作了近三十年原以为这一切已不算什么。尤其在最后的5年,在老年病科面对着走向终结的生命,那份敬畏,一直觉得那是一生的意外所得。没想到是亚隆让我、让我们在直视骄阳的同时,正视着自己。你没有办法去掌控自己的出生、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成长,但在你终于有一天回头看自己身后的路,能明白点什么的时候,这真是上苍对你的不弃,接下来再好好的走路,好好的过。
  •   人类生活中恐惧之处颇多,尤其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几乎都缭绕在每个人心头,能意识到的、不能意识到的,甚至于很多行动的造成都是源自恐惧。
  •   挺好的~ 是我想要的,征服死亡恐惧
  •   对于我治疗死亡恐惧很有帮助
  •   看完就知道每个人都有过死亡恐惧
  •   很好的书,让我们勇敢面对死亡,面对自己内心的恐惧。
  •   直接面对死亡恐惧。
  •   我朋友有死亡恐惧,所以买了这本书,希望对她有所帮助。起码我是觉得这是本很不错的书!
  •   很不错的书,直指人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对死亡的恐惧。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很好的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死亡和恐惧的来由。
  •   有段时间特别害怕死亡,这本书帮助思想正确认识到那种恐惧,很好!
  •   死亡焦虑与生俱来,克服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谈何容易?
  •   中国历来很忌讳谈"死",大多数人都抱着"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信念,一般不到生命的尽头都不会想到死亡,更不用说直面死亡了.实际上,有生就有死,这是自然规律,是进化的需要,整个社会系统代谢的需要.这本书向我们阐述了一个不一样的死亡观,很有必要看一下.
  •   这本书真的非常好,能使人从生命的本质即每个人都会死亡来重新认识人生,最有感触的就是书中所述,正因为活的不充分才会更加惧怕死亡,同时亚龙的另一个观点对我冲击很大“生命本无意义”这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截然不同,但也许这才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   买回来好长时间都没有看,国庆在家收拾书柜时翻了出来~~~~~~~~~~~~很喜欢欧文.亚龙与我分享关于死亡的观点,还有那些哲学家关于死亡的追问,在我心中应验了那句话——未知死,焉知生!
  •   买回家后,我粗粗看了,觉得很不错。我是医生,常常会不得不面对生死,有时候,看见年轻的患者或者很多太不愿意面对死亡的时候,不由地想:如果我多懂一点这方面的知识,也许就更好点。人生有时候其实真是很无奈。面对命运,有时候我们真的很渺小,可是,我们是否可能在这渺小中还保持最后的尊严?我想,这本书也正是准备告诉我们答案的。书放在家里,没想到老爸仔仔细细地看了,还做了标记。我很高兴,我的老爸从来都是“心心相印”,我知道老爸的心,老爸也知道我,因为我们父女太相像了。看来老爸是喜欢这本书的,这让我觉得很开心。
  •   绝好的心理书籍。直视死亡。
  •   这本书说出了很多现在咨询和治疗当中的一些误区,很多咨询师强调方法和治疗技能,其实关系才是首要的;很多咨询师都认为死亡焦虑只是对其它事的焦虑,其实对所有事的焦虑都是因为死亡焦虑而起的;很多咨询师都做着短期的咨询,其实长期咨询才是可以解决根本问题的;很多人在学习和试图用自己所学的知识释梦,其实梦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很多咨询师在努力追溯来访者的过去,那些只是问题的原因,而当时当地才是对咨询和治疗最重要的、、、、、、这本书还介绍了几位大师对于死亡和死亡焦虑的看法和观点,都是很有启发性的。
  •   很不错的书,老师推荐的,然后看了。
    生活,是为了更好地死亡吧。
    不能避免的事儿,就去直面吧。
  •   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结果都平等。本书就是用心理学家的方法与手段帮助普通人认识到死亡的客观现实性。同时阐明死亡并不是生的延续、轮回,不要将死亡看成一种焦虑。作者列举大量案例试图让读者认清死亡焦虑的显性与隐性表现,并且了解与判断其特征与大致的解决方向。本书既有理论,更注重案例与方法,看后很受启发,收获很大。
  •   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有过对死亡的焦虑。以更科学的态度直视死亡,才能更好地活着。在精神分析学派,有生本能和死本能。生和死对于人来说都有着太多的秘密。
  •   欧文亚龙的小说,关于死亡,很有哲理
  •   不管是作为一个咨询师还是一个普通人,这本书都可以给你带来启发和帮助。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着对于死亡的焦虑和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也许这本书可以给你带来一些领悟。
  •   死亡,是生命的最终必然结局。可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太多人对死亡这一课题不敢直面,可是,要思索,死亡是个不可逃避的命题。
  •   看了之后启发很大,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死亡,看待人生
  •   直面死亡,才会更好的去生活。敬畏生命。
  •   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人可以阅读. 人类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我们更愿意谈生而避开死亡.这本书里,大师带领我们了解死亡和面对死亡,这样我们可以更有意义的生活.
  •   很喜欢。死亡是每个人的终点,又是每个人的起点,面对它,才能更好的生活。
  •   体例很清晰,直面死亡,才能向死而生,我一个朋友看了之后说对她的启发很大,影响了她的一些价值取向!我想这就是好书的作用吧。
  •   这本书从一个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讲了各层人士面对死亡时的心理变化。很好看,内容丰富,而且易懂。
  •   通过各种观点改善死亡焦虑,但观点也不是万能的,重在有可以分享的亲密关系。喜欢本书的第六章,亚龙先生自己的经历更易理解,且感谢本书译者对书中西方思想人物与著作的详细备注,使不了解西方哲学的人也可以理解的更加详实
  •   死亡是个值得我们一同去探讨的话题。看着这本书或许让我们能更豁达的看待生命,更释然的对待生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