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轻工 作者:(美)古德//布罗菲|译者:陶志琼 页数:332 译者:陶志琼
Tag标签:无
前言
对《透视课堂》第十版历时四个月的翻译工作终于落下帷幕,此刻的心境正如我在《透视课堂》第八版翻译序中所说的那样:“翻译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在刹那间转换成了轻松愉快的幸福感、成就感。由此经历我也深深体会到了,其实人们理想中的课堂生活并非只有轻松愉快和甘之如饴,也是充满了困惑与争议。 《透视课堂》第八版的中文版在中国大陆面世以来,不仅受到了关注课堂研究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们的亲睐,也受到了来自中小学教师读者群的高度评价。我的同行们几乎都读过此书。记得当时有华东师范大学的朋友从美国带回英文版,还被他的好多朋友复印来
内容概要
一说到课堂,既可能让人想起凝神屏气的紧张,也可能使人想起乱哄哄的吵闹,还可能令人想起豁然醒悟的欣喜。在课堂里,教师要面临众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如何用最佳方式来教授知识以及高效地布茬作业?如何设计激发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并发展自学能力?如何形成和交流恰与的期望以激励学生良好表现?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和建立课堂常规?如何处理课堂里发生的不良行为?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学生打交道?如何成功实施同伴学习模式?如何对学生做出评价?如何让教师生涯永葆激情?…… 本书为新老教师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这本在美国深受欢迎的有关课堂教学的畅销书,多次修订再版,至今已是第十版,一直盛销不衰,被数以百万计的美国教师奉为进行课堂教学的经典参考读物,相信在中国也会有众多的教师从中受益。
书籍目录
第1章 透视课堂 行动系统知识 对课堂讨论的分析 学会分析课堂 有效能的教学 通过课堂观察增强教师的意识 课堂观察的价值 课堂观察的记录 解释的危险 个案研究技巧 简化课堂观察的任务 观察的可靠性 课堂观察的一般计划 研究和观察反馈的运用 教师作为决策者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 附录1-1 观察方法第2章 教师期望 两种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期望是如何自我应验的 布罗菲和古德的范型 实践范例 教师是如何形成期望的 教师如何向学生传递期望 学生对教师区别对待的见解 影响期望交流的因素 小组、班级和学校期望效应 对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 期望效应 为你做好期望工作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3章 课堂管理之一:问题的防范 课堂管理研究 学生角色 课堂类型举例 教师的主要态度 教师作为榜样 课堂管理的一般原则 作为动机和问题防范的管理 一学年的成功取决于好的开始 保持成效显著的学习氛围 引起和保持注意力 独立作业 自我约束的管理 教学和管理概念的扩展 小组学习的管理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4章 课堂管理之二:有效地处理课堂问题 教师面临着什么样的课堂管理问题 思想开小差和不良行为的处理 处理时间长或干扰大的不良行为 解决冲突 惩罚 选择你的角色 教师作为社会代理人 对问题行为的分析 课堂管理的其他方法 容忍难以容忍的学生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 附录4—1 问题解决会议的分析第5章 动机 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 基本的动机概念 动机=期望x价值 成功运用动机策略的必要前提条件 通过维持成功期望来激发动机 引导学生重视学习活动 提供外在动机的策略 最大化利用学生内在动机的策略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6章 学生之问的互动 教育的卓越与平等 班级之间的分组(分层教学) 班级内的能力分组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方法研究 小组学习研究所发现的局限性 合作小组的潜在优势及不足 合作学习的研究结论 合作学习的操作指南 为自我评价提供机会 给学生安排指导帮助 双向学习 同伴指导的操作指南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7章 满足学习能力和成绩进步 的异质性要求 异质的课堂 走向全纳课堂 帮助处于挣扎状态的学生走向成功 历史的和以研究为依据的观点 掌握学习 区别化教学 以课程为基础的措施 区别化教学的一般原则 独立作业与学习中心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8章 对多元化学生的文化确认 及其学业成就的支持 引言 走向文化应对的教学 对英语语言学习者的教学 城区学校的教学 邀请家长参与 对个体差异做出的个性化回应 学习风格的差异 满足学生的个人特点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9章 为理解、欣赏和应用而教授 有价值的内容 课程资源 内容的选择和表述 教学是为了理解、欣赏和应用知识 知识网络 教重要的深度知识 关注强有力的观点 真实活动 理解教学:具体科目范例 让目标看得见 孤注一掷考试时代的理解教学 那么,同时你能做什么呢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10章 教师的主动教学 作为实现教学目标手段的教学方法 教师行为与学生学习相关的研究 给学生呈现知识 通过师生互动性对话 促成学生的理解 组织、支持学习活动与作业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11章 帮助学生建构有用的知识 建构主义者的基本原则 学与教的社会建构主义观 学与教的社会文化观 基本教学模式在具体科目中的变化 建构主义教学非常吸引人 但困难不小 建构主义教学的结论 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 进行教学设计 利用研究促进教学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12章 学习结果的测量、诊断与评价 学习结果的评价和测量 论述题考试类型 客观题型 客观题的其他形式 结论:测试题型 附加的评价程序 使用等级量表 个人成长档案袋 打分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13章 技术与课堂教学 引言 计算机在课堂中的使用 学生拥有什么样的技术知识 为自己设计个性化学习的作业 社会研究和科学 管理技术的使用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第14章 教师的成长 新教师需要做什么 教师自我提高的障碍 实验与提高 教学工作条件的改善 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 教师全员发展日益重要 学校层面关注的在职教师问题 本章小结 活动建议与问题思考译后记读者心得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第1章 透视课堂 行动系统知识 列恩哈特(Leinhardt,1991)等人把科目内容知识和行动系统知识作了明确区分。科目内容知识即指需要呈现具体内容的知识。行动系统知识则是指与上课相关的一些程序和方式方法,具体说来,就是怎样拟订上课计划,如何决定上课进度,怎样清楚解释教育内容,对千差万别的学生如何作出不同的应对,如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在本书中,我们探讨的是行动系统知识。我们的目的在于帮助你学习了解谈论课堂事件的共同语言。系统地学习这类知识有助于让你学会:如何管理课堂;如何呈示和传授教育内容;如何教授概念;如何布置高效率的作业;如何设计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良好学习氛围;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行动系统知识将完善和补充你在其他课程学习里获得的科目内容知识。 然而,即使具备了科目内容知识和行动系统知识这两方面的知识,还是有一些老师无法把其巨大的潜力转化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原因在于,这些老师缺乏把一系列理论知识和教育信念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一个正式的决策框架系统的能力,所以,他们不会灵活机动、恰到好处地运用这两类知识。这类教师也没有监控课堂里接二连三发生的转瞬即逝的事件的组织能力,同时缺乏对这些事件的解释能力。换句话说,他们对如何有效掌控课堂还拿不出一个有效策略来。 在此,我们将为你提供这方面的知识信息,帮助你着手开发出一种整体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来反思你的教学风格。其实,教学除了与知识有关之外,还涉及如何对教学的一些假设进行检验的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