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马龙龙 页数:295
前言
流通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之一,今天的流通理论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而确立和发展起来的,它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导,它最初的基础理论资源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研究对象和内容是商品资本的运动规律。自有商品流通以来,人们对于流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就没有停止过,仅就流传下来的文字资料来看,我国古代即有“食货志”、“平准书”、“盐铁论”;近代以来,1897年就有了专门的南洋高等商业学堂,其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也开始设立商学科,进行较为系统的商学教育;到了1948年,全国若干高等院校已有商业系或商业管理系。若从国际范围言之,10世纪阿拉伯已有一部完整的《商人手记》,15世纪以后欧洲则出现了“商人学”、“商事学”,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更发展了“商业学”;当然,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前人这些探索还不足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流通理论。伴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研究新形势下的流通理论对于科学化地指导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系统性地建设流通理论学科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流通理论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流通理论的学科地位遭到多方面挑战,其实这是流通理论与其他经济管理学科及其相关研究领域之间复杂关系的一种体现,为了确立流通理论的学科地位,我们必须首先科学认识流通理论与“商科”、“产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等范畴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概要
中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赋予了流通经济理论新的生命;以全球化为导向的对外开放事业更为流通经济理论开辟了新的视野。 因此,系统地创新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流通经济理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和责任。
作者简介
马龙龙,北京人,1952年生,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学科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产业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首都经贸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主任。
自1987年起,一直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担任贸易经济教研室主任、贸易经济系主任等职,主要讲授市场结构与流通政策、物流学、商业学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余人:近年来在《管理世界》《财贸经济》等国内外权威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出版了《批发商品流通论》《商业学》等16部专著、译著和教材:先后主持了“大型赛事即时服务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零售业技术装备问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有形市场发展趋势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博ZA基金项目)、 “流通产业与国民经济诸产业的关系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等23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并连续6年主持发布了《中国消费品市场监测与分析报告》《中国产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和《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研究报告》。
书籍目录
代序第1篇 流通产业经济属性研究 第1章 流通产业经济定位 1.1 流通与流通产业 1.2 流通产业的职能 1.3 流通产业发展趋向 第2章 流通产业属性研究 2.1 流通产业作为服务产业的经济属性 2.2 流通产业作为网络产业的经济属性 第3章 流通产业经济特性研究 3.1 流通产业规模经济特性 3.2 流通产业集中度特性 3.3 流通产业纵向市场关系特性第2篇 流通产业行为特征研究 第4章 流通产业进入退出 4.1 进入壁垒 4.2 退出壁垒 第5章 流通产业定价 5.1 流通企业的定价理论分析 5.2 流通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分析 5.3 流通企业的不正当价格行为分析 第6章 流通产业同质化与差异化竞争 6.1 流通产业同质化竞争 6.2 流通产业差异化竞争 第7章 流通产业技术创新 7.1 流通产业技术创新 7.2 流通产业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 第8章 流通产业成长 8.1 流通产业的成长方式 8.2 流通产业成长的影响第3篇 流通产业内部结构研究 第9章 商品流通实体与虚拟结构研究 9.1 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9.2 中国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演进分析 9.3 商品流通虚实结构整合优化 第10章 商品流通批发与零售结构 10.1 商品流通批零结构的演进及动因研究 10.2 中国商品流通批零结构演进 10.3 商品流通批零结构整合优化 第11章 商品零售业内部业态结构研究 11.1 零售业态结构演进规律研究 11.2 中国零售业态结构演进研究 11.3 中国零售业态结构优化第4篇 流通产业夕卜部关联研究 第12章 流通与生产的产业关联研究 12.1 中国生产与流通产业关联实证研究 12.2 生产与流通产业关系演变规律研究 12.3 中国生产与流通产业关系优化研究 第13章 商流与物流的产业关联研究 13.1 中国商流与物流产业关联实证研究 13.2 商流与物流产业关系演变规律研究 13.3 中国商流与物流产业关系优化 第14章 流通与金融产业关联研究 14.1 中国流通与金融产业关联实证研究 14.2 流通与金融产业关系演变规律研究 14.3 中国流通与金融产业关系优化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1)网上支付结算 我国电子银行网络系统的建设落后、相关的安全设施不完善、金融认证机构的建设滞后,都造成了网上支付结算的困难,甚至还会形成相关的经济风险。从网上支付结算发展现状看,电子支付在国内才刚刚起步,不论是从人们的支付习惯还是支付安全等各方面还都不太健全,网上支付的烦琐程序也令很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如果说网上支付的最大制约在于安全性的话,网上结算方面的制约则主要体现在效率方面。在我国的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体系中,各商业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借记卡以及银行与企业联名发行的金融卡,全国不下上百种,而每种卡的应用范围都非常有限;由于历史原因与利益分配上的障碍,各商业银行的地区分行之间也不容易进行资金清算,这使得虚拟流通的结算问题也受到严重的地域性限制。一般完成一轮次的网上结算需要几天甚至十几天时间,而且涉及流通企业越多、结算越复杂,则结算期越长。 在虚拟流通最为发达的美国,网上支付和结算问题已经得到了较为根本的解决。首先,美国虽然拥有几十家商业银行,但是通用的信用卡只有VISA卡、MASTER卡以及AMERICANEXPRESS三种。其次,发卡行与收单行之间的资金清算通过各收单行信用卡受理终端与交易处理主机互联,再由商业银行交易处理主机通过三种信用卡的清算网络连接到每种信用卡清算中心的清算主机上实现。这样的支付结算手段和金融环境大大方便了虚拟流通业务的实施。 (2)物流配送 我国的虚拟流通经营者大多采用的是自营配送的方式,但又缺乏完善有效的物流体系给予支持。作为基础设施,我国物流运输体系的投资比重一直偏低,长期处于15%以下的水平,远远低于世界银行建议发展中国家保持的20%一28%的基本标准;而作为公共产品,我国运输产业长期实行低价政策,也限制了物流体系自发扩张的积累能力。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覆盖全国范围的物流体系和第三方配送网络,无法保证物流的及时与通畅。同时,虚拟流通经营者过宽的产品线进一步激化了销售与配送之间的矛盾,在物流费用推动下销售成本成倍增加,并经常导致交货延迟等问题,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编辑推荐
流通(DISTRIBUTIO)经济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分支。她以商品流通为独立的研究对象,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她探究商品流通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改革开放的新经济下,流通经济理论拓宽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范围,市场运行与秩序、交易费用、批发市场与零售业态、政府采购。战略储备、产权交易、期货、物、,农产品贸易等新领域、新现象、新问题均成为了研究热点。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