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8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任保平,何爱平 主编 页数:261
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学的教育经历了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29年的经济学教育阶段和改革开放以来31年的经济学教育阶段。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基本上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育为主的。后31年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经济学教育呈现出由政治经济学教育一枝独秀到多元发展的轨迹,西方经济理论的地位逐步提升,中国经济学教育内容逐步多元化,形成了经济学的学科繁荣和各种流派的争论。借鉴国外经济学教育的特点,结合当代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未来中国经济学的教育将呈现出如下趋势: ——复合化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走向高度综合,学科综合化的趋势加剧,经济学学科与数学、信息技术、统计学、哲学、历史学等学科不断融合。经济学学科的复合化现象使经济教育也出现了复合化的趋势:一是经济学培养目标定位的复合化。经济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人才=观念+诚实+才能。观念就是要树立市场经济的创新观念、自主观念、竞争观念、利益观念、差别观念、动态观念及交际观念;诚实就是要具有诚实的品格、良好的声誉、社会责任心、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和事业心;才能就是要培养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操作能力。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复合化。
内容概要
这些论文尽管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依据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在研究中始终采用规范的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论坛举办五年来,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开辟了第二课堂,加强了课堂之外的学术交流,使教师、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同互相交流,既推广了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又在讨论中拓展了学生的理论视野。
书籍目录
流动性过剩对物价和产出的动态冲击效应分析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策略性反应——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及其对中国通货膨胀的解释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巴鲁姆一斯奎尔模型下的农户生产收入分析——基于周至县省村的调研报告统计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其现阶段的特征分析农村种植业的最优规模及其确定——以周至县楼观镇为例要素价格变动条件下实现最优规模的兼并途径分析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1978—2007增长的稳定性与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1949——2009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的理论与实证分析:1952——2007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质量:理论分析与计量检验技术体制、研发内部化与创新绩效:基于中国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分析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的理论假说及其实证检验知识对思想的傲慢——经济学案例的选题设想
章节摘录
四、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生产率及贡献率的历史考察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超过30年的高速增长。然而,中国经济是否能够持续增长,近年来成为经济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经济增长质量,我们一般将其等同于经济增长的效率。众所周知,投入要素的数量、质量以及要素间组合的效率都直接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增长效率表现为经济增长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是反映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要素生产率 一般来说,要素生产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经济增长质量越高。分析要素生产率,不仅是探求经济增长源泉的主要工具,而且是确定经济增长质量的主要方法。这里讲的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和劳动这两个基本要素,另一方面是人们常说的综合要素。在实际分析时,经常使用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比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高低。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劳动生产率不仅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是最为常用的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节约,而归根到底是活劳动的节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经济效益有着必然的联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效益提高的必备条件。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