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马龙龙 主编 页数:430
内容概要
本报告是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流通研究中心所有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编者在对我国商品流通和市场运行长期监测的基础上,对各主要城市综合流通竞争力及分项流通水平和能力的概括性总结和描述。 报告对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或自治区首府城市)、计划单列市三大城市类别的内地36个城市进行了市场监测和统计数据搜集,并最终依据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和可比性,排除了拉萨、太原和海口,确定了33个主要城市作为流通竞争力评价和排名的目标城市。 《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08》力求数据翔实、图表清晰、分析点评和趋势预测准确,力求为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客观的决策依据,为产业发展与企业经营提供全面的信息资料,为相关研究学者、工商企业管理者和其他决策者搭建广泛的交流平台。它表达了我们对中国城市流通发展的理性认知,记录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在流通领域的发展水平和运营成效;更代表了我们对中国市场和流通产业发展的殷殷期待,书写了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背景下中国城市市场繁荣、流通产业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美好蓝图。愿这部报告能在引发广大有识之士共鸣与思考的同时,见证中国城市经济的腾飞和中国市场的成熟。
书籍目录
导语第1章 引言 1.1 基础研究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第2章 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2.1 评价指标筛选原则 2.2 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2.3 评价指标框架体系 2.4 指标体系分类说明第3章 城市流通规模比较 3.1 投入规模 3.2 产出规模 3.3 城市流通业规模总体评价第4章 城市流通结构比较 4.1 市场结构 4.2 规模结构 4.3 所有制结构 4.4 产业结构 4.5 人员结构 4.6 批零结构 4.7 业种结构 4.8 业态结构第5章 城市流通密度比较 5.1 城市流通密度总体情况 5.2 商品交易市场营业面积密度配置情况 5.3 流通业活动单位数密度配置情况 5.4 流通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密度配置情况 5.5 流通业增加值密度配置情况 5.6 流通业资本规模密度配置情况 5.7 流通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密度配置情况 5.8 流通业从业人员密度配置情况第6章 城市流通设施比较 6.1 商业网点 6.2 物流设施 6.3 星级宾馆 6.4 互联网络 6.5 城市流通设施比较总结第7章 城市流通效率比较 7.1 人员效率 7.2 资本效率 7.3 网点效率 7.4 流转效率 7.5 竞争效率 7.6 流通企业效率第8章 城市流通消费满足力比较 8.1 城市消费水平识别和比较 8.2 城市消费能力识别和比较 8.3 城市消费结构识别和比较第9章 城市流通贡献力比较 9.1 经济贡献力 9.2 经济拉动力 9.3 流通先导性 9.4 就业贡献力 9.5 税收贡献力第10章 城市流通辐射力比较 10.1 商流辐射力 10.2 货源辐射力 10.3 客源辐射力 10.4 引资辐射力 10.5 物流辐射力第11章 城市流通成长力比较 11.1 投入增长 11.2 产出增长 11.3 产业升级 11.4 需求成长第12章 城市流通竞争力评价 12.1 城市流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12.2 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水平与结构考察 12.3 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提升战略
章节摘录
插图:(1)经济贡献力经济贡献力是流通业增加值的增长量与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量的比值,是评价流通业对地区经济发展所作贡献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流通业商品流通最终劳动成果的变动对城市经济发展最终价值变化的影响,对城市制定流通业相关政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衡量城市流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数据来源于2008年各城市统计年鉴.(2)经济拉动力经济拉动力是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与流通经济贡献率的乘积,反映了流通业的增长对地区国民经济的带动效应,体现流通业发展对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数据来源于2008年各城市统计年鉴。(3)流通先导性流通先导性直接反映了流通作为城市先导产业的属性,反映流通业在促进城市内需和消费方面的积极影响,体现流通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流通先导指数通过计算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并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衡量消费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计算公式为:流通先导指数=(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区生产总值)/(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国内生产总值)若计算结果>1,则认为城市为消费型城市;否则,则认为城市为非消费型城市。该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各城市统计年鉴。流通业先导程度通过计算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差,考察消费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反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从而发现城市在开发消费需求方面的潜力。该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8年各城市统计年鉴。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