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刘奇洪 页数:222 字数:170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贯彻落实,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区域经济态势更加凸显,区域经济学亦成了经济学中研究的“热点”。 刘奇洪博士《区域中国——把脉中国区域发展》一书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研究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中部、西南、西北、青藏、北部湾等地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视角独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对广东发展问题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广东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娴熟和对广东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忧;对江苏发展的剖析,则不仅因为江苏是其家乡的缘故,更是出于对全国一些地方盲目照搬照抄江苏一些做法的担心;对东北地区的研究,能把东北目前表现出的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加以分析,指出东北今后最大的亮点在辽东沿海;中部六省,历史上曾创造了灿烂的辉煌,对其一度发展相对滞后,作者给出了独到分析。其他对西北、西南、北部湾等地的研究,也都显现了作者智慧的“火花”。
内容概要
本书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点评中国区域发展得失,是政界、企业界决策必读之书。 关注热点、焦点,把握发展趋势;东北振兴之关键、中部突围之路径、西北开发之选择、西南战略之重点、青藏发展之焦点、江苏发展之反思、广东经济之问题、广西崛起之方向、四川模式之弊端……
作者简介
刘奇洪,1966年2月生,江苏省张家港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曾在江苏、广东、北京三地的企业、政府、研究机构、高校工作,现为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区域/城市经济、国有经济改革、企业战略等方面,曾为《中国改革》、《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济时报》等主流财经媒体特约撰稿人。在区域/城市经济研究方面,曾在《南方日报》、《中国改革》等全国性刊物发表过50余篇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发展文章。并在“湖南岳阳‘十五’规划”、“广东东莞桥头镇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中任主要成员或课题负责人;2007年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四川省九寨沟管理局全球“求计问策”中分获三等奖和二等奖。
2007年底所撰研究报告《广东未来五年发展方向选择》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来信高度评价,并批示《南方日报》择要发表。在产业研究和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参与120余家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的调研,并在“广东南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实现中建跨越发展”、“河南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战略定位”、“江苏弘宇生态农业公司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等课题中任主要成员或课题负责人。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振兴东北路在何方?——辽、吉、黑发展战略选择 一、东北发展之回顾 二、东北“病症”之分析 三、振兴东北之途径第二章 中部冲出重围之抉择——晋、豫、鄂、湘、赣、皖发展战略选择 一、问题提出 二、中部之困 三、中部突围第三章 经济全球化下的西北开发之路——陕、甘、宁、新发展战略选择 一、西北开发之回顾 二、西北开发区域环境分析 三、西北经济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四、西北开发之对策第四章 西南发展之路在何方?——把脉云贵川渝发展之路 一、西南发展历史之回顾 二、西南发展环境之分析 三、西南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四、西南城乡发展之对策第五章 “世界屋脊”发展之路——青、藏发展战略选择 一、青藏地区经济发展之回顾 二、青藏地区发展环境之分析 三、青藏地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四、青藏地区发展之对策第六章 江苏发展战略之反思 一、江苏经济何以难敌浙江经济? 二、江苏经济发展之反思 三、江苏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选择第七章 广东发展战略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二、广东区域竞争力下降主要表现 三、广东工业化特点 四、广东工业化类型及存在问题 五、未来广东发展模式选择 六、广东经济发展对策 七、结论第八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广西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二、广西经济发展中问题主要表现 三、广西提升区域竞争力策略第九章 汶川地震“震”出四川经济发展模式弊端 一、地震对于四川经济的短期影响 二、地震暴露了四川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三、地震要求四川进行经济发展模式创新 四、旅游业——地震灾区经济发展必然选择第十章 把脉国家门户城市战略 一、香港明天更加香 二、上海:离战略目标有多远? 三、双城记——京津两市发展战略反思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印度,虽然人口密度要高于中国,但印度的宗教和种姓制度使得50%以上的人口甘愿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因此,尽管印度社会极度不平衡,但也保持了整个社会的超常规稳定。中国不同于印度,一方面,社会制度不容许社会极度不平衡,另一方面,中国“均贫富”思想自古在人们的心中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由此,以中国为首的东亚国家在过去的社会变革中,都出现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所言,具有内部衰败化和边缘现代化的特征。所以,在资源非常有限的前提下,目前政府应该格外珍惜稳定的社会环境,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宪政治理”等理念,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可能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实现社会经济的新飞跃。2004年7月1日实施的《行政许可法》,应该是政府自己求变的信号,如此走下去,中国才有可能避免因内部衰败而出现的被动式社会变革;另外,美国、欧盟否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也不外乎一件好事,它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改善的一个契机、一种动力。 就整个国家而言,中国工业化进程也不是始于今日,而是有了一个半世纪历程。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告诉我们,仅仅想从器物层变化实现工业化,是行不通的;工业化的实现,还靠制度环境的保障。关于这一点,先哲梁启超先生在百年前就指出,中国求变,实现强国之梦,必须遵循“观念——制度——器物”这样的轨迹。什么环境保障工业化、现代化的实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