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蔡富有,蒯辙 著 页数:478
前言
2007年,在围绕青年研究的理论回顾和思考中,有两项重要的学术活动,将在青年学科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一是《当代青年研究》杂志,从2007年第2期开始,隆重地开辟了“理论反思”专栏,“约请新老专家、学者,对30年来的青少年研究进行总结反思,并就研究的发展前景与基础理论的建设各抒己见。”该杂志编辑部精心组织刊发了一系列颇有份量的专题论文,气势大、影响大。二是2007年4月25~26日,中国青年社会学研究会和《当代青年研究》杂志社,举办了青年研究及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其间,青年研究的老一辈专家、学者所做的历史性回顾与总结,新一代青年学者所做的理论思考与探讨,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亮点,而且与《当代青年研究》开辟的青年研究“理论反思”专栏,密切呼应,声势大,影响大。这两项青年研究学术活动,使得2007年成为了青年研究理论回顾和思考年,对促进中国青年研究的理论进步和升华,推动中国青年学科的构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在充分反映了2007年中国青年研究理论成就的这两项学术活动中,《当代青年研究》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为中国的青年研究学术刊物推动和促进理论探索与学科建设,作出了带头性贡献。
内容概要
《青年塑造未来》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青年研究的国际信息交流项目,自1990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持经办了10年,每年编制论文文摘进行内部交流,自2000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合办,公开出版发行《青年塑造未来》(上册·论文文摘、下册·论文文丛)共三卷。从上卷(2006年版)只出论文精选,并附录《中国青年研究论文索引》。本卷精编2007年度的优秀论文,代表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一、青年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二、青年文化与价值观研究;三、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研究;四、青年就业与失业研究;五、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六、青少年犯罪与预防研究。 《青年塑造未来》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会议上获得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一致好评。2003年卷荣获共青团中央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图书类)。《青年塑造未来》的出版对推动我国的青年学科研究、青年工作研究,对青年全面发展和青年塑造未来,对青年参与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都有一定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书籍目录
前言2007年中国青年研究的回顾和思考(代序)一、青年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青年研究:学科逻辑与问题意识——论对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的反思青年研究:回溯·对话·展望——“青年研究基础理论建设研讨会”综述青年学:走向自我完善的新兴学科关于青年研究学科化的思考中国青年研究的发展走向后现代方法与青年研究范式的转向田野、叙事和结构:青年研究的人类学进路——兼论青年研究从对策性到解释性的转型青少年研究的生态学路径刍议“谁是青年”与“青年是谁”——关于青年研究的几个问题未成年人研究的缺陷、意义与着力点二、青年文化与价值观研究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当代青年时尚文化的现实表达核心价值、信仰与青春偶像当代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基本状况与原因分析美国文化的冲击对中国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三、青年思想道德教育与建设研究青少年主体地位和道德实践模式研究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的新课题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从成年人角度反思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教育的可接受性比较首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实证研究荣辱观:在理性与物性的天平上——当代未成年人荣辱知行现状四、青年就业与失业研究中国城市青年就业类型的变化趋势青年白领的职业获得与职业流动——男性与女性的比较分析一项对新失业群体的技术培训研究上海青年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借鉴国外经验构筑中国青年就业扶持体系美国学校就业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五、青年工作与政策研究E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初探团员青年对团组织的认知状况调查报告“大学生村官”现状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慈溪市为例新农村建设与共青团工作内容的创新大学生就业与农村建设的人才滋补——新知青政策刍议公共政策创新:青少年问题的解决路径六、青少年犯罪与预防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社会学研究法社会学视野下的青少年高科技犯罪重新认识青少年犯罪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工具性影响——互联网对上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分析未成年犯义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2007年中国青年研究论文索引
章节摘录
2.青年在业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 从调查前一周工作时间长度来看,全部劳动年龄人口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周工作48小时以上的人数不断减少,同时工作9-19小时、20-39小时的人数不断增加,而各年龄段中大部分人员一周工作时间集中在40-44小时。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截至2005年底,16-34岁之间的青年一周工作5-6天的人员占到了50%以上,这也可以说明青年在业人员的工作强度十分大,社会竞争压力和工作的难度导致他们工作负荷沉重。 3.上海本地户籍青年的就业率低于外来青年的就业率,两者之间差异很大 从调查前一周的工作情况来看,本地户籍青年中将近60%有工作,在职休假、学习或季节性歇业未工作和未做任何工作的占到40%;而外来青年有工作的比例高达86%左右,在职休假、学习或季节性歇业未工作和未做任何工作的合计占到不足15%。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外省市青年的就业情况明显好于上海户籍青年,这说明外省市来沪青年的就业意愿比上海本地青年强烈,对工作没有太高的要求,而许多上海户籍青年却因高不成低不就而导致未做任何工作。 4.不同文化程度的青年就业率有明显差异,小学、初中以及研究生的就业率比较高 从分教育程度的青年调查前一周工作情况来看,小学、初中以及研究生的就业率比较高,而高中、大专、大学本科以及未上过学的人员有工作的比例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外来青年大多是小学、初中文化程度,他们的就业率比较高,所以使得小学、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整体的就业率比较高,而学历比较高的研究生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是上海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他们就业也比较容易。就业竞争最激烈的是中等文化程度的人员。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急速增加,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群体就业面临的形势很严峻。未上过学的人数比较少,他们的就业情况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大。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