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9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唐文金 页数:272
前言
土地在人类经济、社会中具有极端重要性,这是因为:土地是人类最原始的生活资料库;土地是人类最原始的劳动资料库;土地是人类各行各业建立与发展的场所与基地;土地为人类一切劳动产品提供物质基质,它同劳动一起成为财富的源泉(“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是农业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而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稳定、民族自强自立的基础;土地制度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根本的制度,土地所有制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前提。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在以往研究的空缺中,独辟蹊径地选取了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这一主题进行调查与研究,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转换了研究角度,拓展了研究视野。从农户这一微观主体的角度去研究其土地流转的意愿与行为,是把承包地流转问题的研究置于更具体、更确切、更扎实的基础之上。 从客观经济现象出发,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运用恰当的分析工具,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是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范式。本书沿着这一研究路线,以农户这一市场主体为视角,通过实地调研、建构模型、定量分析等方式,试图探寻农户土地流转的微观动因、发生机制和演进趋势;通过设定若干基本假设,对不同阶段农户土地流转进行了数量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增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唐文金,男,1963年5月生,四川省遂宁市人,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农学学士,四川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曾被评为四川省优秀选调生、南充市十大杰出青年。先后担任四川省南充市李渡镇党委书记、中共广安地委副秘书长、中共南充市委副秘书长、中共南充市高坪区委书记、南充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现任中共南充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专著《发展至上,富民为本》,合著《地区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著《诗韵南充》。
书籍目录
序前言摘要1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范围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7.1 研究的创新 1.7.2 研究的不足 1.8 研究的前提假设2 农户土地流转的基础理论 2.1 产权理论 2.1.1 马克思产权理论的基本思想 2.1.2 西方产权理论的基本思想 2.2 制度变迁理论 2.2.1 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2.2.2 西方制度变迁理论 2.3 农民理性假说 2.3.1 西方农民理性假说的基本内容 2.3.2 我国学者关于农户的理性假说 2.4 规模经济理论 2.4.1 规模经济的理论溯源 2.4.2 规模经济与规模报酬 2.4.3 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 2.4.4 土地规模报酬变动规律 2.5 行为经济学理论 2.5.1 行为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2.5.2 行为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2.5.3 简要述评3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发生的制度背景——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发生缘由之一 3.1 现行土地制度下农地产权及衍生权利分析 3.1.1 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土地所有权 3.1.2 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土地承包权 3.1.3 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土地使用权 3.1.4 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土地收益权 3.1.5 家庭承包经营制下的土地转让权 3.2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性质与变迁 3.2.1 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认识 3.2.2 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阶段性变迁 3.2.3 农户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创新:几种形态 3.3现行土地承包制度的特点与缺陷 3.3.1 土地承包制度的特点 3.3.2土地承包制度的缺陷4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发生的经济环境——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发生缘由之二 4.1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 4.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4.1.2 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 4.1.3 发展理念和政策取向的转变 4.1.4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逐渐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4.1.5 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4.2 农村经济环境的变化 4.2.1 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 4.2.2 农户人口的变动和劳动力的增减 4.2.3 农民自主意识和自治能力的增强 4.2.4农 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完善5 农户土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5.1 我国农户土地流转的基本现状 5.1.1 农户土地流转的基本特点 5.1.2 农户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 5.2 四川农户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农地流转的障碍因素多,制约流转 5.2.2 农地流转行为欠规范,法律效力差 5.2.3 流转出现严重的异化现象,农户权益遭侵犯 5.2.4 业主文化素质偏低,辐射带动力弱 5.2.5 业主经营的盲目性影响了农地流转 5.2.6 农地流转和经营环境有待优化 5.3 样本地农户土地流转的基本状况 5.3.1 农户土地流转呈现的特点 5.3.2 农户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5.3.3 农户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 农户土地转入意愿与行为分析 6.1 农户转入土地的行为特征 6.1.1 农户转入土地的数量特征 6.1.2 农户转入土地的形式 6.1.3 农户转入土地的来源 6.1.4 农户转入土地的约束条件 6.1.5 农户转入土地的目的和用途 6.1.6 农户转入土地的态度 6.2 农户土地转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3 农户土地转入行为模型 6.4 农户土地转入意愿的实证分析 6.4.1 研究方法 6.4.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6.4.3 模型估计 6.4.4 结果分析7 农户土地转出意愿与行为分析 7.1 农户转出土地的行为特征 7.1.1 农户转出土地的数量特征 7.1.2 农户转出土地的形式 7.1.3 农户转出土地的去向 7.1.4 农户转出土地的约束条件 7.1.5 农户转出土地应承担的义务与享受的权弄 7.1.6 农户转出土地的原因 7.2 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7.3 农户土地转出行为模型 7.4 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实证分析 7.4.1 研究方法 7.4.2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7.4.3 模型估计 7.4.4 结果分析8 样本地农户土地流转量的预测 8.1 对农户流转土地的基本假设和阶段划分 8.2 不同阶段土地流转数量的预测 8.2.1 阶段1的土地流转预测 8.2.2 阶段2的土地流转预测 8.2.3 阶段3的土地流转预测 8.3 小结9 增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对策思路 9.1 农户土地流转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9.1.1 坚持“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使用权”的原则 9.1.2 坚持“自愿、有偿、规范、依法”的原则 9.1.3 坚持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土地同其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原则 9.1.4 坚持因地制宜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9.1.5 坚持流转空间的开放性原则 9.1.6 坚持重点保护基本农田的原则 9.2 增强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规范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对策思路 9.2.1 大力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努力发展多元化产业,激活土地供给的动力机制 9.2.2 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激活土地需求的动力机制 9.2.3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农民与土地、农村分离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9.2.4 建立完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为土地流转提供平台 9.2.5 赋予农民稳定而完整的土地承包权,制定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农户依法进行土地流转 9.2.6 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土地使用权流转进行多方面的调控参考文献附录一:相关文献综述附录二:南充市农户土地流转情况问卷调查表附录三:相关词汇汉英对照后记
章节摘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在当前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阶段,怎样进一步深化曾经是中国改革的先导——农村改革,关系到9亿农民的福祉,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不但可以不依赖农业积累来实现快速发展,而且还可以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积极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大以来,围绕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从2004年起连续出台了五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初步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全新政策体系,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凸显的“三农”问题得到初步缓解,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7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7%,粮食产量开始趋于稳定增加状态,达到10030亿斤,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四年增产;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实际增长9.5%,是自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制度,2007年年底,1.5亿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7.3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400多万困难群众被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交通、通信、水利、电力、沼气、农机和农田基本建设步伐加快。这几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得加强、农村得发展、农民得实惠、党政得民心的时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