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公共选择与和谐发展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广东经济学会 编  页数:452  

内容概要

  房地产市场与住房体制改革是一个当前的热点问题。本来房地产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市场经济的互动调节。然而。一旦非市场因素,诸如利益集团等介入房地产行业后就会使其价格出现扭曲。许多学者提出了政府作为一个公正主体而介入房地产市场,其目的在于保障房地产市场可持续地健康发展。介入方式一方面通过税收抑制需求,男一方面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廉租房。问题不在于政府是否应该提供廉租房,而在于政府提供廉租房的标准应该如何确定。这包括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如果廉租房的标准过高,地头过好,那么,入住廉租房的低收入群体都不愿意通过提高收入而尽快搬出来,其结果,政府提供多少廉租房都是不够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是用纳税人的钱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保障的。在地方政府可支配财政收入一定条件下,提供廉租房所花费的支出增多了,其它方面的改善就减少了,或者说,用于改善其它公共服务的支出增多了,而用于提供廉租房的支出就减少了。在这种公共选择中,谁说了算?地方政府的选择偏好主要来自于当时的上级要求,还是通过诸如人代会对政府预算的公开审议来加以制衡。  基于公平与效率的教育体制改革。这本论文集中的一部分文章涉及了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问题。分配公平主要来自于机会公平,而机会公平与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相关,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的一个基本共识,问题在于,如何创造一个教育公平的社会机会。一方面在区分非义务教育与义务教育的前提下,更大限度地动员社会力量、挖掘社会潜力投资教育,创造更多的人们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不是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种对社会资源向教育部门配置的动员需要与政府税收机制结合起来,诸如设立各种教育基金等,对贫困家庭学生安排教育资助与补贴以及通过市场方式进行教育信贷等。

书籍目录

序言 社会和谐需要构建健全的公共选择机制公共选择与公共部门改革公共选择与和谐发展——理解中国经济当前的问题和挑战推进政府体制改革 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我国公共选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用辩证思维看待公共部门改革公共服务供给与公共部门改革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广东省21个地市为例试论市场制度与性别分工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代际公共品供给政府行为外部性的形成机理及其政策涵义转移支付对地方政府财政努力的影响——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对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探析——以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为例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与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初探中国的财政政策与基础设施投资的相关性分析全球化对广东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与实证分析在改革中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管理创新思路——如何切实推进政务公开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内涵的再认识——基于公共服务外部性的思考医疗、教育、住房体制改革广东医疗保障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构建全民基本健康保障体制与社会和谐2007广东公众医疗保障满意度研究报告教育费用攀升与教育投入机制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中美比较——基于菲德模型的检验试论教育投入与教育公平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特点分析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论健康教育——以广东省为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深层思考关于住房体制改革的反思与深化消除房价泡沫,建立住房保障,维护社会公平广东房地产宏观调控若干问题研究政府限价下的住房交易定价模型研究发挥税收作用 稳定住房价格广东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廉租住房制度和房地产市场调控思路劳动经济与社会保障广东区域人才、就业结构与区域差异分析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与治理:基于珠三角的分析大学生就业保留工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珠三角地区为例环境管制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APEC的实证研究中国劳动力成长实证分析论劳资合作博弈中利益的帕累托改进——基于“和谐劳动关系”的分析视角企业劳动契约期限和劳动力供需缺口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评估及其对广东省的启示——基于精算分析的研究论构建保证失地农民收入流的制度体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广东进入新阶段的新特征和战略选择更加注重民生和建设和谐社会背景下做好广东残疾人工作对策研究我国当前社会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分析和谐社会构建中反贫困“双轨制”模式的并轨研究正确引导培育新社会阶层促进社会和谐快速发展试论新时期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与社会和谐我国建设和谐社区的评价体系研究外部性、权利冲突与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以居民小区规划建设变电站引发的分析后记

章节摘录

  公共选择与公共部门改革  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改革的成就都毋庸置疑。在上述图表统计数据之外的一些经济变量的考察,也一样可以佐证发展的巨大成绩。譬如,按照世界银行的资料,我国1990年尚有3.6亿贫困人口(以每日每人消费支出不足1美元为标准),到1999年贫困人口下降到2.33亿人,到2002年则下降到1.61亿人;贫困人口比例的变化为,从1990年31.5%下降到1999年的17.8%(到2002年的12.5%)。这一成就的显著性并不只是由其迅速的绝对减贫数据来反映。如果注意到20世纪90年代全球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绝对数是在不断增加的事实,那么对中国减贫的成就就应给予高的评价。据世界银行(2003)估计,1987—1998年全球贫困人口总数减少了800万,而中国以外的贫困人口数目却增加了8200万。这意味着,全球减贫事业中,中国是一个成绩卓著的主力国家!  但是,发展中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存在的。即便从我们前面提到的各项资料中,也很容易发现一些持续并日益严峻的问题。在此,我们提出以下几个现象和问题。  (一)近10年发展缓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明显  图l(e)(略)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职工的真实工资有了相当快速的增长,但是图(f)却表明城镇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同一时期增长并不明显;如果将真实工资增长率与真实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放在一起(图2)(略),可以发现,在1992年到1997年,城镇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平均的工资率增长速度,而1998年以后则情况刚好相反,工资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而可支配收入没有明显增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制度变迁、公共选择与和谐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