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第1版 (2007年12月1日) 作者:惠宁,霍丽 主编 页数:242 字数:2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该书应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依据拉尼斯和费景汉提出的分析农业—工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框架、乔根森模型、托达罗人口流动理论等发展经济学家的思想,结合中国二元经济发展的实践,将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以现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为基础,以农业现代化为背景,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研究视角,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相关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探讨农民增收的深层次问题,论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制约因素及其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探索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和机制,提出了调整农村土地政策、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建议,以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构建身份同一、地位平等、权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实现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的同步有序转移,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
书籍目录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方法与相关概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 2.1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解 2.2 西方人口转移理论述评 2.3 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统计测度 3.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回顾 3.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3.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矛盾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发展效应 4.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资源配置效应 4.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分工效应 4.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业化效应 4.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效应 4.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增长效应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分析 5.1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因素 5.2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力资本因素 5.3 农村工业化缓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5.4 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因素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 6.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6.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6.3 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7.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分析 7.1 非农化机制 7.2 结构转化机制 7.3 人力资本积累机制8.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8.1 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关系 8.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就业的关系 8.3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机理 8.4 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和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依赖9. 加快农村工业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9.1 农村工业化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9.2 农村工业化滞后制约剩余劳动力转移 9.3 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10. 加快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0.1 城市化与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10.2 城市化与城镇化进程中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10.3 城市化与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11. 增加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1.1 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系分析 11.2 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制约因素分析 11.3 农民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选择 11.4 农村劳动力技术培训的需求与供给 11.5 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与政策取向 12.1 调整农村土地政策 12.2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12.3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2.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12.5 提高政府服务质量,改善政策环境13. 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述评 农民增收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它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是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人均占有资源过少,农产品商品化需求不足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在于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此带动农产品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非农就业和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目前,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研究很多,下面我们从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解、西方人口转移理论、国内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等三个方面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述评。 2.1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解 2.1.1 国内外学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界定 理论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定义归纳起来主要有六种: 第一,传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定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劳动边际生产率等于或接近于零,从农业部门转移出去而不会减少农业总产量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这一定义在经济学界曾引起激烈争论。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古典学派坚持认为农业部门存在无限丰富的剩余劳动力;以舒尔茨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则否定农业中有任何剩余劳动的存在,认为在现有生产条件下,农业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优配置,从农业中撤出劳动力势必会减少农业总产量。李太勇认为,两派观点之所以有分歧,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方面,他们没有区分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和劳动时间的边际生产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是正数,从而撤出劳动力将会减少农业总产出。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时间长度是可变的,那么因为撤出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来补偿,劳动者的边际生产率则可能为零,从而撤出劳动力不会使总产量减少。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量和社会需要量之差。这一定义忽视了农户是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作出转移决策这一事实,过分强调了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要量。这从大量耕地撂荒现象中可以得到证明。同时,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要包括现实需要和潜在需要,而这种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潜在需要。此外,社会对农业劳动力的需要具有动态性,而这种定义却以静态的观点对其加以测定。因此,学术界很少将其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判定标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