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5 出版社:中国经济 作者:夏杰长 页数:264 字数:219000
内容概要
本书从财政政策周期替换的理论与实践及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分析入手,在占有大量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全面地论证了几年来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不足,分析并设计了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条件、必要性和实现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转型的思路与路径。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在稳健的财政政策背景下,如何以公共财政理论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实施有效的中长期国债投资政策、税收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及积极的就业政策。
作者简介
夏杰长,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服务经济研究室主任兼成本与价格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理事和首都企业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致力于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税收政策与现代服务经济等领域的研究工作。近年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商务部、国家发改委、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市科委等多项研究课题。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章 1994年以来中国财政政策的周期替换 一、“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增长“软着陆”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内需 三、稳健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第二章 积极财政政策:多视角考察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效益 二、正视积极财政政策的问题第三章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与转型 一、经济过热: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基本背景 二、现实的选择:积极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转型 三、按照稳健财政政策下的要求调整财政政策思路第四章 向民生倾斜:和谐视角下财政政策的新思路 一、中外学者对财政政策内涵与目标的表述 二、动态地把握财政政策的内涵、目标与工具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的重新审视 四、向民生倾斜: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的必然选择 五、和谐社会视角下财政政策向民生倾斜的基本思路第五章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中长期国债投资政策取向 一、积极财政政策以国债为“发力点” 二、逐渐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积极财政政策淡出的标志 三、长期建设国债投资不同退出力度对经济影响的比较 四、尽快调整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 五、加强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管理 六、长期建设国债的偿俩机制问题第六章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税收政策 一、微调:稳健财政政策背景下税收政策的近期选择 二、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第七章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收入分配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依然要扩大消费需求 二、收入分配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 三、调控收入差距:公平分配政策和扩大消费需求着力点第八章 积极财政政策淡出后的就业政策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我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积极的就业政策要求树立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发展观 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基本思路第九章 积极财政淡出与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型……附录:县乡财政困境及出路——以安徽省G县为例后记
章节摘录
(三)政策特点 1.着眼点是经济增长的“软着陆”。“适度从紧”意味着在实施财政 政策进行宏观调控中,要恰如其分地掌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在消除经济剧 烈波动的同时,又保持住经济的平稳增长,即实现经济运行中的“软着陆” 。“软着陆”是对经济运行状态的形象比喻,从经济意义上讲,它是指国民 经济的运行在经过了一段过度扩张后,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下,平稳地回 落到适度的增长区间。而“适度的增长区间”,则是指经济增长的实现与社 会物力、财力等的承受力相适应,脱离了客观社会经济承受能力的过快或过 慢增长都不是适度的表现。因此,“适度从紧”是为了防止宏观经济调控中 的紧缩力度过大,使经济增长受到损害,不利于改革的深化。 2.总量从紧,结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历次大的经济波 动,几乎都是源于投资膨胀而引发的总需求膨胀。由于当时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还在初步建立中,短缺经济的影响犹在,由投资膨胀引发的总需求膨 胀在短时期内难以明显得到释放,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实施总量适度从紧的 宏观财政政策是必要的。值得指出的是,财政政策坚持总量上的从紧,并不 意味着财政支出绝对量的减少,而是相对压缩。在这里,相对压缩有两层含 义:一是指相对于上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1995年至1998年的 财政支出增长速度都低于了1993年和1994年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二是指相 对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下降,例如从1995年到1997 年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都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此外,1994年还实施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 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为中央实施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财 力保证,把与速度和规模直接相联系的消费税和增值税的75%作为中央的固 定收入,把与经济效益水平直接相关的所得税等作为地方的固定收入,以此 限制地方对增长速度的片面追求。 另一方面,吸取了以前经济过热时采取全面紧缩导致经济跌人低谷的教 训,在总量从紧的大前提下,进行适时的结构调整,做到“紧中有活”,避 免“一刀切”。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设施,比 如公路、铁路、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设施、环境保护项目等,对具有市场效 益的企业,适当地加大公共资金投入,进行重点扶持;而对“泡沫经济”部 分,对低水平重复建设部分,对单纯外延型扩张和低效益甚至无效益的部分 则从紧。通过“紧中有活”的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 型的转变,为以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