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学理论与实践

出版时间:2008-10-1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美国)(Ann Seidman)安·赛德曼,(美国)(Robert Bob Seidman)罗伯特·鲍勃·赛德曼,(美国)(Nalin Abeyesekere)那林·阿比斯卡  页数:514  译者:刘国福,曹培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创作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鲍勃(Bob)和安(Ann)在40年前,即1962年开始在加纳大学(UniversityofGhana)教书的时候,对发展问题产生了兴趣。从那时起,他们在中国和六个非洲国家共执教12年。鲍勃有意研究能否用法律推动发展进程。作为一位经济学家,安也逐步认识到,除非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改变其继承的效能低下的制度,否则旨在改善资源使用的研究对于解决第三世界贫困问题可能在实际上将收效甚微。最终,他们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如何通过起草法律推动发展和社会变化,也就是说,通过运用法律实现社会的变革。1966年,鲍勃和安在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ofWis-consin)为第-Z世界国家学生举办的法律与发展研讨班上,联合讲授课程。1974年,鲍勃开始在波士顿大学(Bostonuniversitv)讲授法社会学。由于该课程不是律师资格考试的考试科目,很少有学生予以关注和投入时间。通过缜密思考,他提出,从一个法律职业的角度讲,法社会学不是一门“文化课”,而是一门职业课。从事法律社会学和立法工作者必须回答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人们被法律规范时会做出某种行为?

内容概要

在立法研究严重落伍的当代中国,该如何利用法律迅速改变现行制度,同时保持法律规则的稳定性?如何“四两拨千斤”,从小处入手,实现发展所要求的重大制度变革的目标?如何通过社会科学研究收集起草部门所需的数据,探讨问题行为的性质?如何起草法律改变国际制度,促进以人为本的发展模式?     本书可以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有所帮助。本书已经被世界尤其是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认可。本书的核心是制度立法理论、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根据我们中国的国情使用这些工具设计和起草法律解决社会问题。   本书旨在指导立法实践,因此不可避免地,如本书第一篇阐述,书中引用的实例是含蓄而不是明确地折射理论,反之亦然。尽管本书论述了许多理论,但仍然是一本实务指南。虽然,希望所有的实务工作者都认为,本书对其工作是有帮助的,但是,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实务工作者可能会发现,本书对其工作更有帮助。我们认为,没有必要在本书——一本实务指南中——渲染学术色彩。

作者简介

安·赛德曼(Prof.Dr.Ann Seidman)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立法学家,制度经济学家,法律与发展运动奠基人之一,毕业于史密斯学院(BA),美国哥伦比亚大学(MS)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PhD)。她曾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美国麻省州立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北京大学,以及津巴布韦和赞比亚的大学等高校讲授发展经济学、立法学课程。近年来,致力于对通过法律促进发展的研究。著作有:《非洲经济学教程》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设想》等。

书籍目录

序中译本序第一篇 法律起草、善治与发展过程 第一章 法律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一个大问题:困扰社会变革和善治的障碍  第三节 法律秩序与恶治和低速发展  第四节 核心问题:为什么人们面对法律规则时  会实施某种行为  第五节 本书结构 第二章 起草者在起草转型法律时的作用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法案起草的过程  第三节 起草者是政策的转换者  第四节 为什么起草者起草的法律常常  未能导致善治和发展  第五节 起草者的道德责任  第六节 本书的教学原则:“通过实践学习立法”  第七节 结论 第三章 法案起草的优先顺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针对偶然优先排序的解释  第三节 排序起草项目的机构:谁决定排序  第四节 排序标准  第五节 结论第二篇 论证法案的正当与合理性:研究报告 第四章 研究报告的撰写:让立法理论与  方法论更有操作性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为什么需要研究报告  第三节 指导研究的对策论  第四节 指导研究的立法理论  第五节 设计立法解决方案:法案的细节   第六节 研究报告的“清单”  第七节 结论 第五章 撰写研究报告:确保有效、非随意的实施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施功能  第三节 作为法律制定者的实施机构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获取证据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获取事实  第三节 评估获取可用事实的方法  第四节 类型和需要的证据权重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研究报告的形式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易懂的语言  第三节 研究报告的摘要  第四节 给读者的路标  第五节 研究报告的语言  第六节 研究报告中引用信息的出处  第七节 结论第三篇 起草法案的技术 第八章 法案的结构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法案构建:原理  第三节 法案构建:实践  第四节 技术性章节 的定位:一般原则、  定义性条款、副标题  第五节 法案排序的缺省系统  第六节 结论 第九章 撰写法案语句:何人与何事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法条内容及其构成语句:何人与何事  第三节 确定行为者:明确“何人”的方法  第四节 规定行为:明确“何事”的方法  第五节 仅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行为  第六节 初步检查法案的充分性  第七节 结论 第十章 撰写法案句子:确保清晰及避免模棱两可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多少细节?多么明确?  第三节 词语介绍:语义的含义  第四节 使法案更明确的方法  第五节 结论 第十一章 在宪法和其他限制内进行立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在指示范围内立法  第三节 在宪法内立法  第四节 在内阁备忘录、司法部令和法典范围内立法  第五节 在法律解释法范围内起草  第六节 在法规司法解释规则内起草  第七节 起草行政规章(或者从属法规)  第八节 结论 第十二章 法律解释的内部辅助手段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法律解释指南  第三节 研究报告  第四节 名称  第五节 序言  第六节 法律确认事实  第七节 一般原则  第八节 定义条款  第九节 通过法案注释解释规定  第十节 结论 第十三章 形式问题:法律编撰中的编排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法律编撰的整体结构  第三节 避免法律生效引发混乱的条款  第四节 修正和废止  第五节 转换和保留(或者“祖父”)条款  第六节 结论第四篇 为善治起草 第十四章 为法治和防止腐败起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腐败行为:善治的对立面  第三节 对腐败的解释  第四节 限定官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  第五节 问责制和政务公开  第六节 与“腐败文化”斗争  第七节 结论索引后记

章节摘录

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形式与实质内容,语言与思想密不可分,起草者只能因为教学目的而冒险将它们分开。它们联系得如此紧密,以致改变词语就会改变想法,就像想法改变了,词语要随之改变一样。⑩正如彼得·温奇(17eterWinch)所述,糕饼师傅不是首先想好怎样做一个苹果派,然后去做;而是说做就做。⑩同理,起草者不是首先构思好法规,然后用文字表达,而是直接草拟法案。起草者在撰写法案句子的过程中,展开法案内容的细节。从法案最初想法开始,政策制定者与起草者都必须用文字描述。起初采用普通的词语形式,即大多数人所说的“政策”。起草者接着努力用愈来愈清晰和准确的字词句,表述法规的操作细节。在这过程中,起草者所做的,绝不单单是更准确地阐述实质内容。在起草者写出句子之前,起草者和任何其他人都不知道法案的详情,是句子详细地说明了明确法案实质内容的细节。约翰·杜威(John.Dewey)指出,政策和其具体实施的关系类似一个家庭建新房“政策”和具体建造的关系。

后记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立法研究是严重落伍的,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立法理论。毋庸讳言,立法学中的法律起草学研究更是非常落后。而依法治国势必要求我国的法律起草学有一个大发展。基于此背景,汕头大学法学院组织海内外专家学者翻译了美国著名法学家,法律与发展运动奠基人罗伯特·鲍勃·赛德曼、安·赛德曼和立法学家那林·阿比斯卡的立法学巨著Legislative。DraftingforDemocratic:SocialChange:AManualforDrafters。该书已经被世界尤其是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广泛认可,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该书能够出版,要感谢原著作者的信任、支持和授权,赛德曼夫妇与中国政府和学术界有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希望借此书表达他们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关心。要感谢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教授在该书翻译和审译过程中给予的巨大鼓励和全力支持,曹培教授在引进和启动该书过程中的真诚奉献。要感谢所有译者给予的理解和积极配合。非常感谢李嘉诚基金会、汕头大学法学院给予的出版资金资助,以及中国经济出版社黄艳编辑、刘晨编辑的忘我劳动,可以想像,对法学译著进行校对是多么的辛苦。还要感谢汕头大学法学院梁家全同学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全部翻译稿的脚注、图表、练习和解说进行的文字勘误和格式勘误。

编辑推荐

《立法学理论与实践》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立法学理论与实践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本来不想写评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不想更多人浪费时间!一个自称“海外工作、留学”的导师带着8个学生生硬地翻译出来的,我估计这些译者都不明白这书到底啥意思。
    如果你买了,并且还坚持看完了,我认为你确实有毅力。
  •   美国学者的风格确实务实文字也好懂配合的案例和思考题很有美国案例教学的风范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