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3-3-1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赵莉,王振锋 页数:212 字数:16000
内容概要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们对世界经济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关心。但世界经济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不成熟,仍处在不断发展中。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也大大加快,这一切都对世界经济学的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丰富内容、更新体系。因此,我们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着手编写了这本教材。 本书不是仅仅补充一些新资料,而是在体系、结构和内容上都有创新。我们沿着世界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脉博,重点探讨了世界经济的运行机制、协调机制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格局。
书籍目录
导 论第一章世界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世界经济的形成 第二节 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节 世界经济的基础——国际分工 第四节 世界经济的动力——科技革命第二章 国际商品流动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国际贸易政策 第四节 国际商品流动的市场机制第三章 国际资本流动 第一节 国际投资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国际直接投资 第三节 国际间接投资 第四节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与内容 第二节 国际金本位制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四节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第五章 世界经济运行的国际协调机制 第一节 国际经济协调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国际贸易领域的协调 第三节 国际投资领域的协调 第四节 国际收支与汇率领域的协调第六章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 第一节 战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二节 世纪之交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特征及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第七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的类型及经济特征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第八章 各类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第三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关系第九章世界经济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第二节 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趋势 第三节 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第四节 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章节摘录
书摘 一、二战前世界经济的发展状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产的集中使主要资本主义大国先后进入了垄断阶段——帝国主义阶段。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是与第二次科技革命同时进行的。电力、内燃机、无线电的发明和使用,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化学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成为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物质基础。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工业进步,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通讯、军事装备甚至作战方式,大大加强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全球扩张的能力。 在20世纪初,全世界已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然而,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帝国主义是“按资本、按实力”来瓜分世界的,而帝国主义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后来居上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只能依靠战争。而战争又激化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矛盾,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基本矛盾空前尖税,生产的发展不断被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长期萧条所打断。整个20世纪上半叶,人类是在战争、革命、危机和社会的剧烈震荡中度过的。 这一时期国际生产关系的特点是: 1.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之间的垂直分工进一步深化和加强。资本主义把工业化的重点转移到发展重化工业,殖民地继续向它们提供农业原料,而且大量开发矿产资源,殖民地成了世界的农村和矿山。 2.殖民体系的存在割裂了世界市场的整体性。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交战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基本中断。苏联的出现和帝国主义对它的封锁与孤立,又从另一方面破坏着世界市场的整体性。 3,垄断资本主义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增长大大超过了居民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帝国主义列强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更使这些地区的市场相对萎缩。20世纪上半叶,经济危机加深,特别是1929年一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社会生产力。在此期间,英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3,8%,平均失业率为22.2%;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生产倒退到世纪初的水平,失业人数达1200万人,占劳动力的l/4。在危机最严重的1932年,美国加工业的开工率仅为42%,谷物价格下降了2/3。危机期间,美国的进出口总值下降了70%,资本输出在1930年还有10.1亿美元,到1932年减为2600万美元,1933年只有10万美元了。生产力的这种灾难性破坏,使国际生产联系陷于瘫痪。 4,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破坏了欧洲、亚洲的社会生产力,交战国双方都成了一片废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尤其严重,差不多整个欧洲(包括德、意、法、英、中东欧、苏联)和中国、日本、东南亚国家、朝鲜的经济都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只有美国因其地理位置远离主战场而得以幸免,反而因向同盟国家出售军火而大发横财。战争期间,未遭受战火殃及的一些殖民地国家,经济也有某些发展。尽管是片面、畸形、有限的发展,但毕竟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民族解放运动准备了阶级力量和物质力量。 二、国际经济协调的组织形式 适应国际经济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国际经济领域的协调方式也灵活多样,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 (一)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组织是指活动于经济领域、跨越国界的政府间组织。成员国是国际组织的主体,也是国际组织权力的授予者。成员国为了实现所规定的共同目标,需要在一定范围内约束自身行为,赋予国际组织某些职权,但国际组织不能违反国家主权原则干涉本质上属于各国国内管辖的事项,它是介于国际之间,而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不能超越成员国政府对其地方机构、法人或国民直接行使职权。国际组织明确规定自身的宗旨和职能,并建有常设机构开展活动。因此,它所进行的国际协调具有相对稳定、经常和持续的特征。 国际经济组织按参加国的广泛程度可分为全球性组织和区域性组织;按活动领域可分为综合性组织和专门性组织。 (二)区域化组织 区域化组织是地理上相近的国家(地区),为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以获取区域内国家(地区)间的经济集聚效应和互补效应,增进各国福利,而建立的合作组织。这种组织与国际组织相比,涉及国家相对较少,但协调的力度更强、范围更宽、效果也更明显,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国家权力向区域化组织的让渡。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竞争,的更加激烈,区域化组织的数量和规模均迅速扩大,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协调能力也大大增强。 (三)国际经济条约和协定 国际经济务约和协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为确定它们之间在经济关系方面的权利、义务而缔结的书面协议。国际公约、条约是国际经济法的渊源,是以国际法形式规范、管理、协调国际经济交往,使世界经济运行受法律秩序的约束。国际条约和协定可以通过有效期结束、就有关问题达成新的协定、废除等方式,解除签约国进行国际协调的责任。所以,它不同于具有永久性和不可逆性质的国际经济组织与区域经济集团的协调方式,具有时效性。而且,协定由签约国政府分别组织实施,没有常设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执行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各签约国临时协商予以解决。 国际条约和协定按照所规范行为准则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全球性及地区性多边条约和双边条约。根据所协调的经济领域,可分为综合性条约和专门性条约,前者主要为双边条约,如一些国家缔结的通商航海条约;后者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可分为国际贸易、国际货币、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国际援助、国际运输及通讯等部门。 (四)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是主权国家间的政府代表通过会晤,就相互间经济关系和有关国际经济问题进行协商,进而规定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调形式。国际会议往往没有固定的议题,与会国主要就当前迫切需要处理的经济问题交换意见,协调各自的政策立场。会谈的结果,有时可能导致前述国际协调形式的建立,有时仅就采取某些共同措施达成原则性协议,或仅仅表明进行某方面政策协调的意见。与会国所承担的责任会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自然解除,或持续到下一次国际会议的举行。因此,国际会议所进行的国际协调约束力不强,大多是临时性的,而且很不稳定。 国际会议形式多样,有双边的或多边的,有部长级的或首脑级的,有临时性的或定期的。双边会谈难度小、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因此,发达国家较早就建立了双边政府间定期磋商机制。但是双边会谈的协调范围和影响毕竟有限,各国越来越重视多边国际会议的作用,而且推动它向制度化方向发展。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主要工业国家定期举行的最高级经济会议,自1975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就经济形势、通货膨胀、世界贸易、货币政策、南北关系及东西方关系等问题进行广泛讨论,并就在某些领域采取某些共同行动达成协议,或以其他形式要求与会国分担国际经济协调的责任。首脑会议达成的协议一般为原则性协议,缺少具体规定,所以其实际效力还取决于后续措施和执行情况。发展中国家也广泛建立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东盟政府首脑会议、安第斯集团首脑会议等定期国际会议机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对话,目前主要利用发会议、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进行。 (三)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度发达 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都发生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战后新的科技革命,也主要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科学技术代表着世界最先进的水平。从科学水平看,诺贝尔科学奖的95%以上都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家获得,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绝大多数也发生在发达国家。仅美国发表的科学论文就占世界科学文献的44%,发达国家在初等、中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及高学历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都高于其他类型的国家。从技术水平看,战后世界应用的主要技术革新成果有70%是发达国家取得的。发达国家用于科研开发的费用约占GDP比重的3%,而发展中国家平均不到0.5%,而且发达国家对教育和科研的投入往往实行“优先原则”,发展中国家则普遍实行“剩余原则”。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工业化的起始国,并早已完成工业化。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又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随后的20年发展速度虽然不高,但由于基数很大,绝对量的增长仍很可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数量、人口和国土面积都只占世界的少数,但其国民生产总值却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而占世界人口85%的发展中国家却只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l/3;就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说,1996年基本上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组成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DP为15870美元,世界各国平均为5130美元,而基本上包括了发展中国家低收人国家平均只有490美元,高低收入国家之差为52.8倍。其中最高的瑞士44350美元,最低的莫桑比克仅为80美元,两者相差554倍。就国际贸易来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近3/4,而且其制成品的比重高达70%,高新技术产品占40%左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就国际资本流动来说,发达国际在国际直接投资方面占绝对优势,在间接投资方面更几乎是惟一的贷款人;在黄金和外汇储备方面,发达国家在世界总额中所占比重均达到3/5左右。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