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9-10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作者:武力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走过50个春秋。在这50年里,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50年里,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所取得的经济成就,再一次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甘落后的伟大民族。50年来,中国彻底告别了l949年以前那种受人欺凌、经济落唇、人民生活困苦的噩梦,不仅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完全解决了人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并且达到了小康生活水平。回顾和研究5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和地域绝大部分的祖国内地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教训,不仅能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加强对国情的认识,加深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而且对于我们解决今天的经济问题和把握明天的发展机遇,对于中国的统一。和经济一体化,也都是很有必要的。50年来,在发展经济方面,我们既有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有挫折的痛苦和反思,但是我们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建设和国家统一的道路。这就是实行一国两制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这个理论只能产生和发展于中国这块土壤,自然它也必须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中汲取营养来孕育自己的果实。
内容概要
在编写此书过程中,我们除了尽量吸取已经出版的有关经济史论著的成果和优点外,还比较注意从以下四个方面研究和思考问题。第一,就是注意将中国置于世界的发展中去考虑,50年代来,无论是中国内地,还是港澳、台的经济发展,都受到国际环境蝗很大影响。舍此,很难对中国各个时期的政策制订、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作出客观、全面、公正的评价。第二,将这50年看作中国努力实现现代化的一个发展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注意考察资源,人口、生产力水平以及政治制度、国际环境对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制药作用。第三,注意经济运行机制的演变。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政府调整和完善其在经济运行中作用的过程。中国在长期历史中形成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和经验,作为一种遗产和资源,必然也会被反映到现代化过程中,这就是“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模式。而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改善,必然让位于市场主导型的经济运行。第四,注意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大国,由地地理、历史等因素,特别是近代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不仅制药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导致经济制试的多样性和优势互补,成为50年代来以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经济的重要特点之一。注重上述四个方面的考察和论述,也可以说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书籍目录
上册:前言绪论:新中国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的回顾与思考 一、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变革历程的简单回顾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特点 三、历史的经济值得注意 四、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一编 1949年-1957年:工业化的起步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章 新中国建立时的经济背景和发展条件 第一节 旧中国的经济遗产 第二节 解放区经济和新中国经济纲领的确立 第三节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困难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一节 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的建立和“统一财经” 第二节 “没收官僚资本”和国营企业管理制度的确立 第三节 农村土地改革 第四节 国家对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和管理办法 第五节 合作社的整顿和发展 第六节 公私合营、中外合营以及外资企业的变革 第七节 统制对外贸易体制的建立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节 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第二节 内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 第三节 财政金融状况的根本好转 第四节 交通运输的恢复和建设 第五节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四章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第一节 工业化的思路和现实条件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第三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及其主要内容 第四节 大规范经济建设的开始 第五节 积极争取外援和对外援助 第六节 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 第五章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 第一节 工业化的的推进和遇到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合作化进程的加快和迅速完成 第三节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第四节 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速完成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改革设想和调整 ……第二编 1958年-1987年:探索自己的道路和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下册:第三编 1979年-1999年: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第四编 港、澳、台地区的经济发展附录主要参考书目后记
章节摘录
(四)“实事求是”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关键回顾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和我国改革开放。2 O年的巨大成就,可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取得成功,避免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结局,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完全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即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总结经验、修正目标,充分考虑改革措旋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不少人通过将中国的改革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比较,认为我国的改革具有渐进的特点,是由体制外改革和增量改革逐渐向体制内改革和存量改革推进的特点,即通过传统体制外成长起来的经济发展和增量改革创造的巨大成效支撑原有经济运行、推动经济增长和起到改革示范作用的。这种概括的确反映了中国改革的特点。但这种概括尚不够全面,实际上,中国的改革从一开始就分为农村和城市两大空间。对于农村改革来说,一开始就是体制内改革和存量改革,表现出快速度、彻底激进的特点。同样,对于吸引外资,特别是直接投资,中国的改革也是起步较早,大胆、迅速推进,在8O年代初期国内尚在探讨私营经济能否存在、怎样完善计划经济时,就建立了经济特区和鼓励“三资"企业发展。
后记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多家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跨单位合作的成果。武力、剧锦文、朱文强、赵学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陈东林来自当代中国研究所;徐棣华来自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齐鹏飞、陈雏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本书作者分工为:武 力:前言、绪论、第一、二、三、四、五、六、九章的撰写,以及全书的纲目设计和修改定稿工作。剧锦文:第七、八章撰写工作;陈东林:第十、十一、十二章的撰写工作;徐棣华: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二十三章的撰写;齐鹏飞: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一、二;陈雏婉:第二十二章第一节二至第三节;朱文强:附录一各表的制作;赵学军:附录二大事记的编写。该书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领导和中国经济出版社领导的大力支持,特别是中国经济出版社王振德同志,对该书的写作和出版给予了热情鼓励和积极支持,他那种为繁荣科学、推进学术而当仁不让的精神在今天的出版界已不多见,令人感动,这也是本书作者能够按期完成该书的主要原因,但愿我们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也希望以后还有机会来弥补本书的缺点和不足。
编辑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套装上下册)》由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