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出版时间:1991  出版社:外国文学出版社  作者:茨维塔耶娃  译者:苏杭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丛编题名: 小白桦诗库 。
1919年某一天,茨维塔耶娃完成了她有名的诗作《致一百年以后的你》。她在笔记中这样说过,她一整天都在思考一百年后这件事,她自信一百年之后人们将会爱上她;一百年之后的今天,我看见她,那个蓄着短发的茨维塔耶娃手里握着她的诗稿,隔着忘川,看着我们风尘仆仆,寻找她的出生地。是的,正如她所想象到的,我们在大街上迎面见到那么多女子,但我们看见活着的只有她——茨维塔耶娃。(《一百年之后的茨维塔耶娃》汪剑钊)

作者简介

玛丽娜·茨维塔那娃(1892.10~1941.8),苏联诗人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4条)

 
 

  •     玛丽娜
      
      
      玛丽娜 我看到你
      在一万米的高空之上
      阳光下的云层象大海
      但你更爱高山
      山岗里有吉普赛人的歌唱
      
      
      玛丽娜
      一百年前的海是怎样
      是否和你的人生一样
      满载尘世的哀愁
      流离、动乱,却又毫不含糊
      
      
      玛丽娜
      我的王国不是眼前的世界
      灵魂也在爱在云端顽耍
      玛丽娜 你一生追寻太阳
      你为太阳而受难 请让我替你受难
      
      
      玛丽娜
      在没有爱情的日子
      你的名字就是我的爱情 就是我的眼泪
      玛丽娜
      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不为爱情和面包流泪
      
      
      玛丽娜
      暧昧的云层也象雪崩的山峰
      是我最想葬身的地方
      玛丽娜 一百年前的你已经飞翔
      一百年后的我继续追寻太阳
      
      
      (在飞机上用kindle看完这部诗集,翻译的。。。额,真的毫无韵致。%>_<%。)
      (在飞机上用手机写下给马丽娜只言片语的诗句,感受最深的真的是,想起马丽娜的名字就想哭泣,次日早上坐在美高梅酒店阳台上,看着外面起起伏伏的海,在办公纸上写了三遍把思路捋顺。结尾简直是败笔,但是我总是不知道怎么结尾==叹气。)
      (读过的最好的写给马丽娜的,是廖先生写得。)
  •     我真正接触茨维塔耶娃的时间很晚,去年漫漫白雪的冬天里,才算读完了她的传记,恰好也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安娜•萨基扬茨为她写的三大本厚厚的传记。传记介绍了她的一生,她的多灾多难异常坎坷却又异常光辉丰富和热情洋溢的一生。而在我看来,她的一生,与其说是文学与创作的一生,不如说是爱情的一生。
      一个人对爱情的态度就是他/她对待生活的态度。对茨维塔耶娃来说,每一次都是最后一次,而她始终抱有对爱情的幻想。
      如果说茨维塔耶娃爱情的不幸是在爱情中她不能把握分寸,我不能赞同。她在写给塔•克瓦宁娜的信中说“我需要的是别人的爱。我的爱和他的爱。如果能够出现奇迹的话……我对他人的需要,就是他对我的需要……对他来说,就是我能够按照我的尺度,即没有尺度地去爱。”我想,没有尺度的爱才是真正完整的爱。在爱情里把握分寸、精心计算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小心思、小手段都有损爱的完整,当然完整的爱情很多时候会带来伤害,伤害别人的时候更伤害自己,但伤害也是爱情的一部分!包括嫉妒!没有嫉妒的爱情的算什么爱情呢?就像她创作的献给康•罗泽维奇的长诗《山之诗》“山在忧伤:如今既是热血,又是春情/但是将来只会化作绵绵忧戚/山说,它不会放我们登程/不准你同别的女人一起。”
      因此,不够勇敢的人永远不配拥有完整的爱情。如果每一次爱他人,茨维塔耶娃能够掌握所谓的分寸,我敢说,这绝不是她真正的感情流露。要爱,就义无反顾甚至奋不顾身,这才是茨维塔耶娃的爱。
      正是出自此种爱,她创作出很多热情洋溢毫不掩饰的诗歌作品,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见她的感情历程,那些诗歌,无一不是她内心真实情感的写照。她爱他们,她爱每一个人。
      她写给需要慰藉的年轻人施泰格尔的诗,题目就叫《给一个孤儿的诗》,“若是我能够——我就会带你/到洞穴的深处/到龙的洞穴里/到豹子的荒凉山谷”。我简直觉得她要给他的爱,不仅仅是爱情之爱,而且还包含着深深的母亲之爱。后来再看,真的是这样,因为年纪的关系,她对施泰格尔的感情里,自觉不自觉就包含了母亲对儿子的那种深沉又真挚的爱。
      爱情是不分性别的。她爱罗泽维奇,爱施泰格尔,爱帕斯捷尔纳克,她还爱女诗人索菲娅•帕尔诺克,她俩甚至一起弃家出走,前往别处。
      读她的诗歌越多,越觉得这个历尽磨难的女人的可贵,越觉得她的那些献出去的爱情没人能够配得上,即使是她的偶像她像神一样顶礼膜拜的大诗人。那些爱意出自她的痛苦却又光辉的心灵。如果说她的爱情不幸,那不幸就是没人能够配得上这浓烈的爱情。
      她是山一样勇敢的人,她爱山,有时把自己比作山,她说山在“大地之上,天空之下。山在空中。” 就像她写给帕斯捷尔纳克的信中说:“当我们将来会见的时候,是山与山相逢。”
      帕斯捷尔纳克在书信里说:“这是初恋的初恋,比世上一切都更质朴。我如此爱你,似乎在生活中只想着爱,想了很久很久,久得不可思议。”这虽然说是他自己,用来描述茨维塔耶娃的爱也十分恰如其分。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写过的旧句子:“让我们相遇吧,并住在一起,像一个罐头里的两条鱼。”
      哦,还要补上,她曾经说过的:有一天我们的相逢,是山与山相逢。
      
      书评人:西洲
  •     因为翻译问题到底会错过多少美好的诗篇。
      好的翻译者比好的作者更可遇不可求。
      
      加利福尼亚招待所式的翻译。
      
      P59
      ……我想和您生活在一起
      
      我想和您生活在一起,
      在一座小城市里,
      那里钟声长鸣,
      那里永恒黄昏和煦。
      在乡村的小旅馆里,
      古老的时钟发出尖细的响声,
      仿佛时间的涓滴。
      有的时候,每当夜晚,从某一座顶楼里
      传来长笛乐声。
      而且长笛手就从在窗子里。
      窗子上摆着硕大的郁金香。
      您也许根本就不想把我爱昵。
      房间中央有一座壁炉砌着瓷砖,
      每块瓷砖上都画着一幅画:
      玫瑰-----心儿------帆船-----
      而在惟一一个窗口
      堆积着残雪、残雪、残雪一处。
      您会躺下------我喜欢您这样:慵懒,
      心平气和,无所挂牵。
      偶尔听到火柴发出。
      刺耳的一声。
      香烟熄灭又点燃。
      烟头上的灰烬久久地颤抖,
      仿佛短短的灰柱一般。
      您甚至懒得将它弹掉-------
      索性整支香烟飞入火焰。
      ---------------------------------------------------------------
      加州旅馆式的翻译。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我想和你一起生活
      在某个小镇,
      共享无尽的黄昏
      和绵绵不绝的钟声。
      在这个小镇的旅店里——
      古老时钟敲出的
      微弱响声
      像时间轻轻滴落。
      有时候,在黄昏,自顶楼某个房间传来
      笛声,
      吹笛者倚著窗牖,
      而窗口大朵郁金香。
      此刻你若不爱我,我也不会在意。
      在房间中央,一个磁砖砌成的炉子,
      每一块磁砖上画著一幅画:
      一颗心,一艘帆船,一朵玫瑰。
      而自我们唯一的窗户张望,
      雪,雪,雪。
      你会躺成我喜欢的姿势:慵懒,
      淡然,冷漠。
      一两回点燃火柴的
      刺耳声。
      你香烟的火苗由旺转弱,
      烟的末梢颤抖著,颤抖著
      短小灰白的烟蒂——连灰烬
      你都懒得弹落——
      香烟遂飞舞进火中。
  •     作为一个命定长逝的人,
      我从九泉之下亲笔
      写给在我谢世一百年以后,
      降临到人世间的你——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读过《致一百年以后的你》的人会明白,她离我们其实很近。
      
      茨维塔耶娃生于书香门第,受过良好的教育,然而,这却给她一生带来伤害。在她的性格中,始终有一种高傲、落寞、孤芳自赏的东西,她永远也搞不明白,这为什么会成为别人愤怒的理由。
      
      茨维塔耶娃17岁便以诗歌名世,由于丈夫加入白军,30岁时,她带着孩子流亡西方,由于写诗无法养家糊口,她不得不去写散文。如果说贫困还是可以战胜的话,故国之思的那份孤独,对一个作家而言,则是压倒性的灾难。
      
      17年后,茨维塔耶娃不顾一切回到了苏联,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接踵而来的厄运,女儿被流放,丈夫被逮捕。没有生活来源,她只好靠译诗和帮佣维持,然而,没多久,在希特勒的进逼下,她和儿子被疏散到一座小城,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在想当作协食堂洗碗工的申请被拒绝后,她被逼到了绝路,自缢而亡。一个月后,她的丈夫被枪毙,3年后,她17岁的儿子死在前线,只有她的女儿熬过了17年流放地的苦难,成为茨维塔耶娃遗作的整理者。
      
      俄罗斯文学曾有一个优雅的白银时代,在时代大潮面前,读书人慌了神,他们希望用贵族气质来应付时变,然而,由此招致的仇恨反而彻底吞噬了他们。在旁人看来,茨维塔耶娃坚强而冰冷,但事实上,她的内心脆弱、敏感而恐惧,只是她接受的教养不允许把这一切表现出来,可越如此,就越会激起人们的恶作剧心理,他们一定要看看她窘迫时会如何。
      
      当野蛮战胜文雅之时,它一定要通过折磨来获取快感,因为野蛮是没有天堂梦的,它的全部希望就在当下,就在破坏的瞬间。
      
      茨维塔耶娃唯一能做的,就是坚持,即使在最困窘时,她也不会用译得不好的诗去混饭吃,她宁可做最卑贱的工作,也不肯玷污了内心的圣地。俗人是很难理解她的:诗有什么用呢?吃饭不是最重要的事吗?然而,100年过去后,人们仍会捧起茨维塔耶娃的诗。因为,那是文明的呻吟,是一份柔弱的坚持,是花朵们面对摧折,依然骄傲的盛开。
      
      一个民族的优雅,需要几代人的坚持,而摧毁它,可能只需数年。然而,有信仰的人是不死的,不论如何蹉跎,时光终将澄清一切。
      
      致一百年后的你,一百年后,终将了断。
      
      
  •     “我的诗啊写得那样地早......”
      茨维塔耶娃在 1931 年回答某一家期刊问答表中“关于 您的创作您有何想法?”一项时曾引用过这首诗的最后一行。 1933 年 4 月在回复尤·伊瓦斯科的信时曾写道:“琼浆玉 液”写于 1913 年。这是我的写作的(以及个人的)生涯的公 式——前景。一切我都知道——生来就知道。”
      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为这首诗谱曲。
      
      
      “我这会儿伏卧在床上......”
      这首诗是献给 M. C. 费尔德施泰因(1885-1948)的,他 后来成了茨维塔耶娃的大姑子维·埃夫伦的丈夫。
      
      
      给外祖母
      这首诗是献给诗人的外祖母玛·卢·别尔纳茨卡娅 (1841-1869)的,她的像当年悬挂在茨维塔耶夫家中。1933 年诗人发现,那张像并非是她的外祖母,而是外祖母的母亲。
      
      
      “我喜欢——您不是为我而害相思......”
      这首诗是献给马夫里基·明茨(1886-1917)的,他后来 成为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妹妹阿纳斯塔西娅·茨维塔耶 娃的丈夫。这首诗由苏联作曲家 M·塔里韦尔季耶夫谱曲, 成为一首广泛流传的歌曲。
      
      
      “任谁也没有夺走什么东西......”
      这首诗是写给诗人奥西普·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 的,后者于 1916 年来到了莫斯科。茨维塔耶娃对曼德尔施塔姆的创作评价很高,认为他的诗富有魔力、魅力,虽然有些 思想混乱,但仍肯定他的诗有“杰尔查文的手法”的痕迹。曼 德尔施塔姆在 1916 年也曾写过数首诗献给茨维塔耶娃。
      
      
      “哪里来的这般柔情似水?......”
      这首诗也是献给曼德尔施塔姆的,肖斯塔科维奇曾为之 谱曲(第 143 号组曲)。
      
      
      莫斯科吟
      《莫斯科吟》这组诗共 9 首,是在 1915-1916 年冬彼得 堡之行的灵感之下创作的。茨维塔耶娃希望见到阿赫马托 娃,后者当时却不在。在有叶赛宁、库兹明、曼德尔施塔姆出 席的文学晚会上,茨维塔耶娃“代表莫斯科”朗诵了自己少女 时代的诗作,对此,她在许多年后回忆时写道:“我朗诵着 ——就仿佛阿赫马托娃真的在这房间里,只有阿赫马托娃一 个人......如果说此刻我想将自己比作莫斯科——再好不过 了,那么不是为了战胜彼得堡,而是为了把莫斯科献给彼得 堡......我从彼得堡归来之后写就的关于莫斯科的诗篇,我是 要归功于阿赫马托娃的;我对她的爱以及我的祝愿,要求献 给她比爱更为永恒的东西。”这里选译 4 首。
      1.“夜晚打从钟楼经过......” 这首诗是献给奥·曼德尔施塔姆的。
      4.“一串串花楸果......” 1934 年茨维塔耶娃关于这首诗写道:“这是我最喜爱的,
      我自己本人的诗作之一。”
      
      
      失眠
      在茨维塔耶娃早期的诗作中,时常表现失眠的主题,《失 眠》这组诗共 11 首,其中第 3-第 10 首是受到尼·普卢采 尔-萨尔纳(1881-1945)启发创作的,后者从 1915 年春天起便成了茨维塔耶娃的至交,并曾在她生活极端困难时刻给 予她多方面照顾。茨维塔耶娃在 1941 年 5 月 3 日曾在组诗 《致阿赫马托娃》的一首诗下面写过这样的话:“所有这些诗, 从这里起到本诗集〔《里程集》〕结尾,以及后来的许多诗,都 是写给尼科季姆·普卢采尔-萨尔纳的,提到他,过了一辈 子以后,我可以说,他很会爱我,会爱我这个难以交往的东 西。”这里选译 4 首。
      
      
      致阿赫马托娃
      组诗《致阿赫马托娃》共 13 首,其中第 10 首未完成。茨 维塔耶娃于 1912 年开始接触阿赫马托娃的创作,1915 年写 了一首献给后者的诗。1916 年这组诗是茨维塔耶娃 1915- 1916 年冬季彼得堡之行时得到的灵感而写的(参见《莫斯科 吟》题解)。茨维塔耶娃在很长的时期里一直保持着对阿赫马 托娃的深情,这一点从她 1921 年 4 月写给阿赫马托娃的信 里便可说明:“啊,我多么爱您,我多么为您而感到高兴,我多 么为您而痛苦,又多么因为您而感到崇高!”1926 年从国外, 茨维塔耶娃依然表示了对阿赫马托娃的爱。阿赫马托娃怀 着深情厚意接受了这一致意,并且把自己的诗集签赠给茨维 塔耶娃。茨维塔耶娃原本对阿赫马托娃的创作评价很高,但 后来,在 1940 年读了阿赫马托娃的全部作品以后,却改变了 看法。她们两人的唯一一次会见是于 1941 年 8 月 7-8 日 在莫斯科举行的,但却没有得到互相理解。
      阿赫马托娃曾把组诗之一的首句“啊,哀歌的缪斯,缪斯 中最美的女神!......”作为她的诗作《科马罗沃小村素描》 (1916)的题词。这里选译了 1 首。
      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为此诗谱曲(作品 143 号组曲)。
      
      
      “苍白的太阳和低沉的、低沉的乌云......”
      这首诗写于茨维塔耶娃的家乡亚历山德罗夫,当时正是1916 年士兵们上前线打仗,在她居住的房子前边,庭园的那 边有一块场地,士兵们正在练习射击。诗人在一篇文章里谈 到这首诗时写道:“我们向士兵们挥动头巾,而士兵们向我们 挥舞着帽子,当最后一节车厢早已从视线中消失的时候,士 兵们唱歌的号叫声连同火车头的浓烟迎面而来。”
      
      
      唐璜
      唐璜是中世纪西班牙传说中的青年贵族,欧洲许多文学 作品中的主人公。最初以否定宗教的禁欲道德的形象出现, 后来发展为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典型。他被视为仗着自己财 势,以结婚为手段,到处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茨维塔耶娃 1925 年在给一位友人写信时曾说:“......即使唐璜一往情深, 他怎能爱所有的人?这个‘所有的人’是不是逢场作戏的老一 套的结果?简而言之:爱所有的人——悲剧式地,怎么可能? 殊不知,唐璜是可笑的......也许这个所有的人的悲剧性,爱 所有的人的悲剧,乃是女人的特权(我深有体验)?”
      组诗共 6 首,选译 3 首。
      
      
      斯坚卡·拉辛
      斯杰潘(爱称斯坚卡)·拉辛(约 1630-1671)是俄国农 民起义的首领,后被沙皇处死。茨维塔耶娃所感兴趣的,不 是历史上的拉辛,而是他在著名的民歌中的形象。茨维塔耶 娃在谈到与拉辛式的红军战士会见时写道:“......我的拉辛 是(民歌中的)浅色头发的男子,——一头浅棕红毛发的男 子......再说这个词本身:斯杰潘!干草,禾秸,草原。难道有 黑色的斯杰潘吗?而拉——辛!曙光,春汛,——打击,拉辛!” 诗人在“斯杰潘·拉辛”姓名之后列举的词,不仅读音与前者 相近,而且还有相近的意思。
      组诗共 3 首。
      
      
      “我是你笔下的一张纸......”
      茨维塔耶娃在 1939 年手稿附记中说:“这是集子里最优 秀的诗作之一”在《一首献诗的经过》一文中引用这首诗时曾 写道:“当年,1918 年,我是否意识到,在把自己比作最简单的 东西(黑土和白纸)的同时,我指的是最伟大的东西:矿藏(黑 土)和白纸的万能?作为一个虔诚的热爱者,我为什么把自己 只比作一切?我是否意识到了——他是否也意识到了?”
      1918—1931 年。做过一次修正:“这样说只能是对上帝。 须知,这是一种祈祷!对人,是不用祈祷的。十三年前,这一 点我还——不,知道!——坚决不想知道。而且——不可更 改地——我的所有的这类诗,整个是献给上帝的。”
      
      
      “宛若左右两只膀臂......”
      据 1939 年茨维塔耶娃笔记记载,她认为这是她早年优 秀诗作之一。
      
      
      “像星星,像玫瑰,生长出诗......”
      这首诗的第 5 和第 6 两句是由茨维塔耶娃的小女儿阿 利娅记载的一段事引起的:“那是温馨的一天,我同玛丽娜去 散步......顶上是一座大教堂......我突然发现,在我脚下生长 着三叶草。在小台阶前那里平整地铺着古老的石头。每块 石头都由三叶草镶着深色的框框......我......开始......寻觅 四叶草......我突然找到了它......我跑到玛丽娜跟前,把我的 所获献给了她......她对我表示感谢并把它夹在笔记本里变 干。”阿·埃夫伦在她的回忆录中引用这首诗时写道:诗中出 现了“从前在优美的庞然大物‘菲利小镇波科罗夫’的山脚下 寻找到的那株......象征幸福的、四片叶子的三叶草的幼芽”。
      
      
      丑角
      《丑角》这组诗是由 25 首构成的,先后在不同的题名下发表,最后集到一起,因此,诗的次序并不固定。这组诗是茨 维塔耶娃与艺术剧院(后为瓦赫坦戈夫剧院)创作室年轻演 员们的友谊的折射。这段期间虽然不太久,但她的创作是颇 有成效的:为剧院创作了许多部浪漫主义的诗剧,组诗《丑 角》、《献给索涅奇卡的诗》(1919),以及后来写的散文《索涅 奇卡的故事》(1937)等。
      《丑角》是献给演员和导演尤·亚·扎瓦茨基(1894- 1977)的。茨维塔耶娃认为自己与扎瓦茨基的关系就像“中了 魔法”。但是这种“中了魔法”却是与理解的清醒并存的。茨 维塔耶娃在当时的笔记中对扎瓦茨基有这样的记载:“他那 深沉的天真无邪的全部的美和全部的可怕。......那名利的 天真无邪,那自尊的天真无邪,那健忘的天真无邪,那束手无 策的天真无邪......总之,作为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作为生 物却是完美无缺的......对于我来说从他的所有的诱惑中我 可以分出来三点:软弱的诱惑,冷漠的诱惑,陌生人的诱 惑。”由于评价的清醒,诗人便对自己的主人公的态度和对自 己的“中了魔法”的态度报以揶揄。茨维塔耶娃认为扎瓦茨 基“从来就不是我的朋友”,因而整组诗都带有轻蔑的嘲讽。 这里选译 2 首。
      
      
      “我告别了英格兰浓雾弥漫的海岸......”
      献词和诗的头一句引自俄国诗人康·巴丘什科夫 (1787-1855)的悲歌《友人的影子》(1814),诗是为纪念诗人 的一位在莱比锡城下“人民的战斗”中牺牲的友人而创作的。 茨维塔耶娃似乎是将巴丘什科夫的悲歌加以“改写”,纪念为 希腊自由而献身的拜伦之死的。
      
      
      致一百年以后的你
      茨维塔耶娃在 1919 年笔记中曾记载:“昨天一整天都在 思考一百年后这件事,于是为此写了几行诗。这些诗行已经写就——诗将发表。”1924 年在一封信里又说:“而且——主 要的——我深知一百年以后人们将会多么爱我!(阅读—— 什么!)”这首诗还有另一种版本,这里译的是诗人 1940 年的 定稿。
      
      
      “我在青石板上挥毫......”
      这首诗是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献给丈夫谢·埃即谢尔 盖·埃夫伦(1893-1941)的。他早年参加了白军,溃败后流 亡捷克;1922 年茨维塔耶娃携幼女阿利娅离开苏联去投奔丈 夫。后来埃夫伦在国外参加了苏联的一些情报活动并于 1937 年回国,阿利娅已先期归国,1939 年茨维塔耶娃携子穆尔亦 返回苏联。但不久阿利娅与埃夫伦先后被捕,杳无音信。1940 年诗人在编选诗集时曾将“我在青石板上挥毫......”一诗作 为开卷篇收入其中,在个人家庭的悲惨的遭遇下,诗人以这 种隐晦的方式将此选集献给了丈夫,这充分表现了她的良苦 用心和难言之隐。据研究者推断,从技巧的娴熟,风格的洗 练,语言的深邃上来讲,此诗当属 1940 年之作。本诗的第二 节,作者曾有 40 余种不同草稿,可谓精雕细镂。
      
      
      两首歌
      《两首歌》是诗人于 1920 年为诗剧《门生》而写的,尚有 其他数首,剧本已失传。
      
      
      眼睛
      这首诗最初次发表时是献给先为象征派后转向阿克梅 派的诗人米·库兹明(1875-1936)的,1916 年 1 月茨维塔耶 娃在彼得堡见到过他一次。1921 年茨维塔耶娃见到库兹明 的诗集《不是这里的晚上》以后,曾绐库兹明寄去一信并附此 诗。库兹明 1921 午 7 月 8 日日记中记有此事。这首诗是对 那次会面的回忆。茨维塔耶娃在评论文章《不是这里的晚上》中记有这次会面:“这不,从大厅的另一端,遥远的——就 像用望远镜倒过来看似的;一双硕大的——像从望远镜的正 面看似的——充满了所反映的望远镜的整个镜头——眼睛。 在彼得堡的上空呼啸着暴风雪,在暴风雪中像两颗行星呆滞 地停立着两只眼腈......停立着?不,走过来......从大厅的另 一端——像两颗行星呆滞地——向我走过来两只眼睛。眼睛 就在这里。站立在我的面前——库兹明。”
      
      
      青春
      茨维塔耶娃在创作“我的青春啊,我的视同陌路的......” 这首诗时,曾有记载:“一切都早于大家:十三岁即热衷于革 命,十四岁以及现在模仿巴尔蒙特,二十九岁......与青春诀 别了。”
      
      
      黎明时分......
      这首诗是描写史诗《伊戈尔远征记》的形象的。
      
      
      尘世的特征
      这组诗共 8 首,选译 1 首。这首诗表现的是茨维塔耶 娃作品中多次出现的关于两种爱的思想——以维纳斯、夏 娃、荷马的海伦为化身的尘世的爱和以普绪刻为化身的精神 的爱。她在 1923 年的一封信里写道:“......肉体(我们个人 兴趣的癖好)是极残忍的。普绪刻(看不见的)之所以为我们 永恒地爱,是因为爱我们心里缺席的东西的——只有灵魂! 我们以普绪刻来爱普绪刻,我们爱斯巴达王的海伦......却差 不多是用手——我们的眼睛和手从不想让她的眼睛和手丝 毫地偏离开美的理念的线条。普绪刻不会受到审判——清 楚吧?海伦却不断地站在审判官面前。”
      
      
      电报线
      这组诗共 10 首,是献给苏联著名诗人鲍里斯·帕斯捷 尔纳克(1890-1960)的。帕斯捷尔纳克最初于 1921 年由于 对茨维塔耶娃的诗集《里程集》的强烈感受而开始与她通信。 他对她的创作终生表示赞赏,并曾写过数首诗献给她。此外, 还在自传体散文《人与事》中回忆过她。茨维塔耶娃于 1922 年出国后不久,多年一直与帕斯捷尔纳克保持着通信联系。 有人认为他们的这种炽热的友谊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 茨维塔耶娃认为帕斯捷尔纳克是一位精神上与她最接近的 诗人,是志同道合者,是“一年五季、第六感觉和四维空间的 弟兄”。她又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对我来说是一种最 神圣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整个希望,时而是地平线上的天空, 时而是不存在的东西,时而是将会出现的东西。”茨维塔耶娃 致帕斯捷尔纳克的书简有百余封,据说,战争期间,帕斯捷尔 纳克由于十分珍视这些书简曾委托给一位友人保存,而这位 友人也因为十分珍视,以至于每遇到敌人轰炸便带在身边, 不幸最后竟然遗失了。现在只有少数几封保存下来,但在茨 维塔耶娃的笔记本中存有副本,保存在创作档案中,根据茨 维塔耶娃的女儿阿·埃夫伦的遗嘱,待到 2000 年才能启封。
      组诗《电报线》可说是在他们两人之间书信往来的灵感 之下创作的,也可说是以通信方式为帕斯捷尔纳克送行。茨 维塔耶娃得知帕斯捷尔纳克来德国访问后拟于 1923 年 3 月 18 日由柏林回国,因为她住在捷克,便于 3 月 9 日给他写信 说:“......这实在是荒谬绝伦——您的启程,是从柏林站台 吗,是从我的波希米亚山上呢,我 18 日一整天(因为不知启 程时间)都将站在这座山上为您送行——只要是精神支持得 住。我不打算去〔柏林〕,因为已经晚了,因为我是无能为力 的......因为这是我们的命运——损失。”接下去是:“这并非 夸夸其谈,这是难以抑制的感情——已经不顾分寸的概念的 感情!——而且我所说的还不及实际。现在照直说吧: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我很痛苦。在自己的高处的什么地 方——是寒冰(解脱!),而在深处,在内心——却是痛 苦......”
      组诗开首的题词引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1770-1843) 的书信体小说《许佩里翁,或希腊的隐士》(1797-1799),引 文略有出入,——是“生活的浪涛”。
      1.“专横的乡间!......” 茨维塔耶娃对约定俗成的尺度和标准一向持否定态度,
      这种否定的态度从而转化成对诗律的反动——这首诗中便 蕴含着她的诗歌创作的模式:“这是我的心儿迸发的韵 律——就好像那带有磁性的火星。”
      2.“我不是女魔法师!顿河远方的白书......” 这首诗原稿中有一个注,后来写进了给帕斯捷尔纳克的
      信里:“这些诗是一些脚印,我沿着这些脚印正在走进您的灵 魂。可是您的灵魂却远远地躲开,以至于非常烦恼的我,正 在赶上去,在跳跃,盲目地,企图侥幸,可是后来却茫然若失 地期待着——它是否会到那里?”
      诗中“白书”一词是针对“魔书”而言的,因为俄文“魔书” 字面上的意思是“黑书”,“女魔法师”一词便是由这个词根构 成的。
      4.“当我那心爱的弟兄......” 茨维塔耶娃在那篇描写她在艺术剧院创作室时的女友、
      女演员索涅奇卡·戈利戴(1896-1935)的散文《索涅奇卡的 故事》中说:“不管怎么说,我还是从她(索涅奇卡)那里偷得 了一首小诗,因为她没有写过诗,生平没有写过一行诗,—— 尽管我非常的、无比的诚实,但是我,不错,还是偷了。这是 我一生中唯一一次剽窃。有一次她对我讲起她受过的一次 委屈时说:‘啊,玛丽娜!我当时的泪珠儿是那样的大——比 眼睛还要大!’‘你要当心,索涅奇卡,我将来会把你这句话偷 入诗中的,因为这句话简直太美了——那么精确......’这不, 三年之后(也许,一天天的,谁又会知道呢)的一首诗:‘当我 那心爱的弟兄......’,而那太平洋上空的星星却在我写索涅 奇卡的 Lacanau-Océan 小镇上空燃烧着,昨夜一点钟,我望 着这些星星,一下子想起这些行诗——相反地:太平洋上空 的星星比眼睛还要大!终于完满了。这些行诗写成以后寄给 了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但是诗的作者和呈献者却是索涅 奇卡。”
      
      
      布拉格骑士
      这首诗写的是捷克人民传奇英雄布伦茨维克骑士的雕 像,它耸立在伏尔塔瓦沿岸布拉格查理大桥附近。根据中世 纪的传说,布伦茨维克即指国王普舍美斯二世,他曾为巩固 捷克王国做出很大贡献。在布伦茨维克统治的第三年,他去 漫游世界,弘扬祖国的语言并寻求狮子的徽记。他经历了冒 险,死里逃生,拯救了狮子的性命;狮子成了他的朋友并且帮 助他建立了丰功伟绩。有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岛上的城堡, 在这里他发现了一支宝剑,用它消灭了敌人。之后他回到了 祖国,统治了四十年;他死后,狮子也死在了他的墓地。传说 布伦茨维克的宝剑砌在了他的雕像所在的查理大桥桥墩下。 捷克的国徽的起源便与布伦茨维克的名字联在一起,至今国 徽上仍然有狮子的形象。
      茨维塔耶娃认为“布拉格骑士”的面孔与她相像,多年来 她对他一直念念不忘,对于她来说,他就是布拉格的“中心”, 心脏。20 年代,在法国侨居时,她曾写信给她的捷克女友捷 斯科娃,请她寄来一张“他的像,大一些,清楚一些,比如版 画......如果我有保护天使,那么就要长着他那副面孔,有着 他的狮子和他的宝剑”。1938-1939 年,茨维塔耶娃在创作 《致捷克的诗章》时,曾打算写一部大型作品,描绘布伦茨维 克骑士。
      
      
      两个
      原稿中曾有献词:“给我的一年五季、第六感觉和四维空 间的弟兄——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在题名 《两个》和《一对》上曾经有过犹豫,后来定为前者。组诗共 3 首,选译 2 首。
      
      
      忌妒的尝试
      这首诗,看来最初是献给康·罗泽维奇(1895-1988) 的,但文学家马·斯洛宁(1894-1976)在回忆录中肯定说, 此诗是献给他的。
      
      
      爱情
      在 1924 年 9 月末或 10 月初的稿本中记载:“比较:频繁 得有如母亲经常呼唤亲生的孩子的名字。”本诗中最后三行 即源于此。
      
      
      “鬓角已经银灰......”
      茨维塔耶娃在 1926 年 5 月 26 日致帕斯捷尔纳克的信 里说,“......我有几行诗献给你......差一点没写完,是对你的 呼唤,在我心里,也是在我心里对我的。......因为有几处还 没有填上,整首诗不能寄给你。若是想写——这首诗就会写 完的,这一首,还有别的。”
      
      
      “我向俄罗斯的黑麦致以问候......”
      这首诗是献给鲍·帕斯捷尔纳克的。在诗人 1925 年 3 月 20-22 日的草稿本中记载:“鲍·帕,我们何时能够见面? 我们能够见面吗?把手伸给我吧——但要待到来世,在这里 呀——我的双手腾不出空。”
      
      
      “赞美啊,静一静!......”
      这首诗写于法国。1925 年 11 月 1 日由捷克迁居法国 后,只是第一年冬季茨维塔耶娃全家四口寄居于俄国友人 家,后来住在巴黎郊区,常年处于极端贫困中。在法国生活 的十四年期间,她从未对法国人发生好感,得不到他们以诚 相待。当然同俄国人相处也并不见得好些。
      这首诗写作期间,茨维塔耶娃与丈夫和两个孩子挤在 一间屋子里,总是处于干扰之中,找不到一个角落从事创 作。她在 1925 年写给捷克女友捷斯科娃的信里曾描述过这 种处境:“我的日子过得很糟糕,全家四口人挤在一间屋子 里,我根本无法写作。我痛苦地思忖,一个最平庸的散文作 家,甚至连写的什么都没有重读一遍,却能有一张写字台和 两小时清静。可是我却办不到,连一分钟都没有:总是处于 人们包围之中,处于谈话之中,不断地丢下笔记本。”
      
      
      〈悼念谢尔盖·叶赛宁〉
      这是茨维塔耶娃原拟写的长诗的几行。诗人于 1932 年 以“诗人与时代”为题曾写道:‘叶赛宁死了,因为他把不是 自己的,别人的需求(时代对社会的)当作了自己的——(时 代对诗人的),把需求中的一项当作了整个的需求。叶赛宁 死了,因为他让别人认识了自己而忘了他自己便是引导—— 最直接的引导!......政治的需求对于诗人来讲不是时代的 需求,时代是不用通过中间人提出需求的。不是时代的需 求,而是当务之急的需求。我们因叶赛宁之死对昨日的当 务之急也负有责任。叶赛宁死了,因为他忘记了自己便是 这样的时代的中间人、代言人、领路人——至少他在某个时 候也同那些为了时代和以时代的名义而把自己扼杀和毁灭 了的那些人一样。”
      
      
      诗人与沙皇
      《诗人与沙皇》是组诗《致普希金的诗》中的两首,组诗 共 7 首。茨维塔耶娃从童年时代起,一生都崇拜普希金的 天才。1913 年她写了献给他的第一首诗。1936 年茨维塔耶 娃曾将普希金的 18 首诗译成法文。为纪念诗人逝世一百周 年,她曾将组诗《致普希金的诗》寄给《当代纪事》杂志。茨 维塔耶娃 1937 年 1 月 26 日在写给捷斯科娃的信里说:“《致 普希金的诗》,我压根儿没想除我以外有谁敢于阅读。这些 诗非常尖锐,非常自由,与规范化的普希金没有任何共同之 处,而且总是与规范相反的。危险的诗作......它们内在是 革命的......内在是叛逆的,每一行都是挑战......它们是我 当时和现在作为诗人一个人对伪善的挑战......它们是 1931 年夏天在默登写成的——我当时正在阅读晓戈列夫(1877- 1931,苏联文艺学家)的《普希金的决斗和死亡》——由于愤 怒而感到窒息。”除诗作以外,茨维塔耶娃还创作有散文《我 的普希金》(1937)和《普希金与普加乔夫》(1937)。
      1.“沙皇们的彼岸的大厅......” 关于这首诗茨维塔耶娃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它是“一
      个诗人为诗人复仇。因为如果尼古拉一世不把普希金控制 在他的身边——若是能准他出国——允许他到世界各 地——他或许不会为丹台士杀害。内部的凶手便是他”。“彼 岸的大厅”系指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环绕亚历山大二世纪 念像的陈列馆,天顶装饰着亚历山大二世列祖列宗的肖像, 用威尼斯的马赛克镶嵌而成。在他们之中,也有亚历山大 二世的父王尼古拉一世。
      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曾为这首诗以及“不,当我们 为宗师下葬的时候......”两首诗谱曲。
      
      
      接骨木
      茨维塔耶娃在 1931 年给捷斯科娃信中谈到这首诗的写
      作时说:“我在写诗——抒情性的——......现在写的是:接骨 木(你知道那是什么样的树吗?全是很小很小的有毒的红色 果实,长在栅栏旁边)。”
      
      
      给儿子的诗
      组诗共 3 首。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之子格奥尔吉(穆尔)· 谢尔盖耶维奇·埃夫伦于 1925 年 2 月 1 日出生于捷克斯洛 伐克。他少年时代便极力想回苏联,终于在 1939 年 6 月同 母亲一起返回。茨维塔耶娃对儿子百般宠爱,为了他才不 得不疏散到后方。据 1941 年 10 月 6 日格奥尔吉在诗人克 鲁乔内赫的纪念册中记述:“1941 年 8 月 8 日我同玛·伊(即 茨维塔耶娃)一起疏散到叶拉布加。17 日抵达。26 日玛·伊 到契斯托波尔去了两天;后于 28 日返回叶拉布加,8 月 31 日自缢。她被葬在叶拉布加墓地。她给我的最后一封信在 我身边。我于 9 月 8 日去契斯托波尔,9 月 28 日转赴莫斯 科,9 月 30 日抵达。”
      格奥尔吉在母亲死后保存好她的手稿。在塔什干中学 毕业,后就读于莫斯科文学院。与他同龄的孩子相比,格奥 尔吉具有很高的智商,他极富有文学艺术才华,他遗留下来 的日记、书信和素描便是明证。他于 1944 年初应征入伍开 赴前线,1944 年 7 月牺牲于白俄罗斯境内。
      1.“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不值得留恋......” 茨维塔耶娃于 1922 年 5 月携幼女阿里阿德娜(阿利娅)
      离开苏联出国投奔丈夫,先在柏林逗留了些时日,后在布拉 格滞留了三年,1925 年 11 月移居巴黎。在国外十七年当中, 由于生活贫困不得不数度由城市移居乡村,可以说大部分 时间都是在布拉格和巴黎近郊的村庄度过的。
      
      
      书桌
      这组诗共 6 首,选译 3 首。据阿里阿德娜·埃夫伦回忆母亲茨维塔耶娃如何创作时说:“把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刻 不容缓的事记下来,一大早开始,趁着头脑清醒,肚子空空 的、瘪瘪的。倒上一小杯滚热的黑咖啡,放在书桌上,一生 中每一天她都怀着如同工人走到车床前一样的责任感,必 然的、不可能不这样的感情走到书桌前。此时此刻书桌上 一切多余的东西,都推到一边,以一种下意识的动作腾出一 块地方放笔记本和胳膊肘。用手掌支撑着额头,手指插到 头发里,立刻便能打坐入静。除了手稿,一切都充耳不闻, 视而不见,只见她以敏锐的思维和笔锋埋头于手稿中。”
      2.“比爱情更坚贞......” 茨维塔耶娃不止一次回忆说,她从童年时代便开始写
      诗,但是显然最后意识到自己的诗歌的天赋是在 1903- 1904 年,也就是十一到十二岁的时候。
      
      
      “花楸果树......”
      这首诗是与“乡愁啊,这早就已经......”一诗同时写的, 交相辉映。
      
      
      “乡愁啊!这早就已经......”
      这首诗据研究者推断,是对帕斯捷尔纳克 1928 年写的《致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一诗的唱和。又据利·楚可夫斯卡娅 回忆,茨维塔耶娃在 1941 年疏散到叶拉布加时曾为友人朗 诵过这首诗,但是由于难以抑制的内心痛苦,全诗没有朗诵 完她却戛然而止,以至于那最后的意味深长的四行诗直到 50 年代才为苏联国内所知。
      
      
      报纸的读者
      茨维塔耶娃在 1925 年的一封信里写道:“报界使我感到 可怕,除了使我憎恨报纸,憎恨这人的卑鄙的自发势力的一 切以外,——我为它的鬼鬼祟祟,为它的相等的字数的诡诈而憎恨它。”
      
      
      给一个孤儿的诗
      这组诗共 7 首,选译 2 首。组诗是献给诗人阿·施泰 格尔(1907-1944)的。茨维塔耶娃与他通信前并不认识他, 而是通过他的姐姐、女诗人阿拉·戈洛温娜认识的。1936 年 8-9 月间,她在萨瓦的一个小山村逗留时收到了患肺病 而又刚刚遭到不幸的爱情的施泰格尔的来信,信中充满绝 望的求援的“哀号”,——茨维塔耶娃立即热情地复了他的 信——每天一封,鼓励他,安慰他,寄去给他的诗。然而施 泰格尔看来是一个十分平庸而又软弱的人,他经不住潮水 般向他袭来的感情和关怀,而且他又是一个巴黎的名士派 忠实的儿子,因此,便冲出肺结核疗养院而回到那个圈子里 去。9 月他收到茨维塔耶娃的充满愤懑的回答。
      题词引自俄国革命家卡尔·彼得松(1877-1926)的诗 《小孤儿》。
      
      
      “当我瞧着那飞舞的树叶......”
      看来,这首诗内在上与茨维塔耶娃因同施泰格尔书信 关系而感到的失望情绪有关系,参见《给一个孤儿的诗》及 题解。
      
      
      致捷克的诗章
      《致捷克的诗章》由两组诗构成:《九月》和《三月》,总共 15 首,是在捷克斯洛伐克 1938 年 9 月和 1939 年 8 月发生的 事件的日子里创作的。1938 年 9 月德、意、英、法四国在慕 尼黑签订协定,将苏台德省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给希特勒 德国、资产阶级匈牙利和封建领主波兰瓜分。1939 年 3 月, 法西斯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
      这些事件使茨维塔耶娃震惊。她在给友人捷斯科娃的信中写道:“我白天黑夜,白天黑夜思考着捷克。我与她共命运, 生活在她之中并为她而生活,我从她的内部——她的森林和 心脏的内部感受着。整个捷克现在是一颗巨大的人类的心 脏,它只为一件事——如同我的一样的事而跳动......直到最 后一分钟,就是在最后一分钟我都深信——我将深信—— 俄罗斯:她的臂膀是可靠的。俄罗斯不会允许把捷克吞没: 请您记住我的话......”“如今捷克对于我来说——在各个国 家之中——是唯一一个人。所有其他的——都是狼和狐狸, 至于熊,可惜,还谈不上。然而——我们将来会希望,我坚定 地——希望......我无限地热爱捷克,无限地感激她,但是我 不想为她而哭泣(人们不会为健康的人哭泣的,而她在各个 国家中,是唯一的健康的国家,有病的是那些个!)因此,我不 想为她而哭泣,而是想歌颂她。”
      茨维塔耶娃在国外侨居的十七年当中,尽管在捷克斯洛 伐克只逗留三年多,在法国却长达几近十四年,但从离开俄 罗斯以后,她真正怀有好感的只有捷克斯洛伐克,她的人民 和大自然。因此,在法国居住得越久,她就越发怀念捷克斯 洛伐克,这组诗充分表达了她的眷恋之情。
      
      
      九月
      2.“群山是野牛出没的佳境!......”
      1926 年茨维塔耶娃在给友人的信里写道:“我喜爱山,征 服,大自然的题材,形成......”“我在深深的梦中——在所有 的梦中——经历了整个捷克,整个的捷克还有野兔和扁角 鹿,还有野鸡的羽毛,就这样永远成了梦,——顺便提一下, 这些野鸡的羽毛我还保存着,是在我起初带着阿利娅,后 来......抱着穆尔爬树木茂密的山时搜集的。”
      3.“地图上有一个地方......”
      茨维塔耶娃在把这首诗寄给捷斯科娃时,曾对它做过如 下的说明:“各民族的胸膛里有一个创伤——我们的人被杀害!就是说,各族人民犹如为自己的苦难,在为这一苦难而哭 泣,因为没有一个民族会为这一苦难而高兴,只有——一些 个人。而且不仅犹如为自己的苦难(而哭泣)——而且犹如 为自己的未来的苦难,如果没有......然而缺乏结论不仅是各 民族和一个民族的特性,而且也是所谓的‘文明的人们’的特 性。‘何等恐怖啊——又夺走了六十个村庄......’‘对犹太人 是何等恐怖啊!......’‘何等恐怖——原来六十分马克,现在 是九十分!’一切都那么‘恐怖’,可是为什么所有这些恐怖, 而且为什么所有这些加在一起——没有一个人(我的周 围——文化人,写作者——之中)想要弄懂——甚至连疑问 都不想提出——非常害怕听到回答。这一切既是怯懦,又是 因循守旧,也是脑满肠肥(或者是向往如此!),这些东西所做 的,就是已经做了的。我在自己的不满的一贯性、目光敏锐 方面——是非常孤立的。我不想对他们大家表示怜悯,对活 活的、被埋葬的人决不能怜悯,而需要把活人挖掘出来,而把 埋人的人埋葬掉。这样的怜悯可以得到赎罪。‘何等的恐怖 啊!’不,请你告诉我——何等的恐怖,懂得了,就要离开那些 制造恐怖或者对它表示同情的人。否则——‘是的,多么恐 怖啊,可怜的布拉格’,看来是一部描写黑色百人团分子的小 说,他只幻想着拿着别人的刺刀回到自己方面来,或者—— 只是往鼻子上(太太)抹粉,而先生则继续阅读复活并且握着 手——天晓得握着谁的手。往好处说,是痴呆,但是看到他 们把自己的事情都处理得那么好,对于它们分辨得那么清, 我就对这种‘往好处说’不敢相信了。照直说,就是卑鄙—— 就是〔如今的〕世界所助长的。”
      4.一名军官
      1938 年 9 月德国军队入侵捷克苏台德省。捷克边防部队 受政府命令不战而退。在茨维塔耶娃的《致捷克的诗章》草 稿中保存了《一名军官》这首诗的构思:“情节:苏台德——同 处边防线——森林中一名捷克军官和二十名士兵——小树林。德国鬼子经过。一名军官跑到大路上向空中鸣枪。—— 结尾。——只要他站立在森林中,他就会得到谅解。普鲁士人 的脚步声?心儿跳动?NB!在头几行里交待历史年代:
      
      
      三月
      捷克林海—— 最最森然。 话说——九百 三十八年。
      那月份——恰好苹果和枫香树 刚刚泛红,一样挂满露珠!”
      这组诗是写 1939 年三月事件的:3 月 14 日,德国军队 开始入侵捷克,3 月 15 日占领布拉格。
      1939 年 5 月,茨维塔耶娃在给捷斯科娃的信中写道: “诗歌确是源源而来——就像从前小溪一样在我的整个道路 上伴随着我。有些尖锐,有些幽婉——这些诗是自己创作出 来的。有许多是写宝石——地下矿藏的——然而即便是石 头,也是活生生的。”
      8.“啊,泪水充盈着眼窝!......”
      这首诗写作开始于 1939 年 3 月 15 日,亦即捷克斯洛伐 克被占领的那一天。茨维塔耶娃在这一天的笔记中写道: “1939 年 3 月 15 日——进入布拉格。7 时 45 分赫拉德恰尼 古堡〔总统府〕灯火通明,旗帜飘扬。全体布拉格市民集合在 广场上:最后一次国歌,全体群众一边唱着一边哭泣。16 日 连续不断的游行,军乐队演奏,布拉格全城都是军官。人群 向着为捷克独立而牺牲者纪念碑走去:群众找到了自己的道 路......3 月 15 日适逢奥地利维也纳被德国法西斯吞并周年。”
      9.“不是魔鬼——追逐高僧......”
      1939 年 5 月 15 日手稿中记载:“追逐元首的是——孚里埃:NB!有许多追逐者的形象。谁人——追逐什么?......不 是飞快的——追逐兔子......不是......追逐牺牲品。不是乌 云追逐乌云。
      
      
      不是受恐怖折磨的 逃亡者——躲开枪弹。
      NB!乌云追逐乌云——一连串又一连串;最好是:不是 乌云追逐月亮(仿佛在追逐)。总的来说:应当众多追逐一 个。(NB!有些难办。)绝对不能一个追逐众多:而是相反!”
      
      
      “我老是把头一行诗叨念......”
      据某些研究者推断,茨维塔耶娃归国后,1940-1941 年 间只从事诗歌翻译而不曾写诗,这种看法由于从茨维塔耶娃 的翻译稿中发现写有诗作而被推翻。
      “我老是把头一行诗叨念......”这首诗的题词引自苏联 诗人、翻译家阿·亚·塔尔科夫斯基(1907-1989)的诗作。 茨维塔耶娃归国后曾与塔尔科夫斯基见过面并通过信。
  •     作为一个命定长逝的人,
      我从九泉之下亲笔
      写给在我谢世一百年以后,
       降临到人世间的你——
      
      “朋友!不要把我寻觅!物换星移!
      即便年长者也都早巳把我忘记。
      我够不着亲吻!隔着忘川
       把我的双手伸过去。
      
      “我望着你那宛若两团篝火的明眸,
      它们照耀着我的坟茔——那座地狱,
      注视着手臂不能动弹的伊人——
        她一百年前已经死去。
      
      “我手里握着我的诗作—一
      几乎变成了一环尘埃!我看到你
      风尘仆仆,寻觅我诞生的寓所——
       或许我逝世的府邸。
      
      “你鄙夷地望着迎面而来的欢笑的女子,
      我感到荣幸,同时谛听着你的话语:
      ‘一群招摇撞骗的女子!你们全是死人!
       活着的惟有她自己!’
      
      “‘我曾经心甘情愿地为她效劳! 一切秘密
      我全了解,还有她珍藏的戒指珠光宝气!
      这帮子掠夺死者的女人!——这些指环
       全都是窃自她那里!’
      
      “啊,我那成百枚戒指!我真心疼,
      我还头—次这样地感到惋惜,——
      那么多戒指让我随随便便赠给了人,
       只因为不曾遇到你!
      
      “我还感到悲哀的是,直到今天黄昏——
      我久久地追随西沉的太阳的踪迹,——
      经历了整整的一百年啊,
       我才最终迎来了你!
      
      “我敢打赌,你准会出言不逊——
      冲着我那帮伙伴们的阴森的墓地:
      ‘你们都说得动听!可谁也不曾
       送她一件粉色罗衣!’
      
      “‘有谁比她更无私?!’——不,我可私心很重!
      既然不会杀我——隐讳大可不必——
      我曾经向所有的人乞求书信——
       好在夜晚相亲相爱呢!
      
      “说不说呢? —一我说!无生本是一种假定。
      如今在客人当中你对我最多情多意,
      你拒绝了所有情人中的天姿国色——
       只为伊人那骸骨些许。”
      
      
      
      茨维塔耶娃
  •   写的很好~~
  •   喜欢加州旅馆式的翻译,求此译者是谁?
  •   十分的同意,好好的心情都读堵了。
  •   今天开始看这本书,我简直要哭了——
    这华丽丽的陈腐翻译啊。
  •   幸好没买。。。T_T 求好的译本!
  •   2013-01-19 16:14:12 其实大小姐
    喜欢加州旅馆式的翻译,求此译者是谁?
    -------------
    大概是汪剑钊吧。
  •   查了一下,是汪剑钊没错~可惜那个版本当当缺货,最后买了辛波丝卡的万物静默如谜~她也很灵很棒!
  •   2013-03-27 09:58:18 杨小冬。
    查了一下,是汪剑钊没错~可惜那个版本当当缺货,最后买了辛波丝卡的万物静默如谜~她也很灵很棒!
    ---------
    抱头,那个版本哪里都缺货。
    万物静默如谜最近也在看。
    不过我之所以喜欢茨,其实是因为她身上有种不管不顾的狠劲。
  •   茨维塔耶娃我看得太少了,只是耳熟能详的几篇,但已经足够入迷了~
    上面这首诗曾经抄录在书签上~
    好想多了解她一些!
  •   汪剑钊的翻译也是参差不齐,比如这一首苏杭的翻译就要好一些。
    吉卜赛人是那样地喜欢分离
    苏杭 译
    吉卜赛人是那样地喜欢分离!
    刚一见面——就急如星火般离去。
    我把额头依在手掌上,
    凝视着黑夜,在思虑:
    任谁翻遍了我们的书信,
    也揣摩不透我们的心意,
    我们是如此背信弃义,
    而这恰恰是
    对自己如此的忠贞不渝。
    另一译
    茨冈人热衷于离别!
    翻译:汪剑钊
    相会不久――又匆匆分离,
    我用双手托着前额,
    凝视黑夜,陷入了沉思:
    任凭谁翻遍了我们的信札,
    没有人能明白内中真情,
    我们是那么背信弃义,却意味着――
    我们又是那么忠实于自己。
  •   这个译本整体都差评一记……
  •   着实要讲,大多数现今出版的诗歌译本都是参差不齐的。苏杭也不是一首都拿不出去,汪的译笔看了,大多数很好,也并非首首精彩。
    总的来讲,缺乏大翻译家呀。(何况汪还译过曼德尔斯塔姆的,真是暴殄天物!)
  •   同意楼上说的。所以几乎没有找到一本翻译整体优秀的作品。我还是爱王永年啊,译诗也是一种灵性活。
  •   译诗也是一种灵性活。
    这句说对了,关键是译者和原作者的灵性要契合
  •   译诗是带着镣铐跳舞,不过大多数译者总是索性跳都不跳,只是拖着镣铐抄书。
  •   擦。。。要好译本才行啊。。。
  •   下面翻译得比上面要好很多。。。
  •   下面那个译文是台湾的陈黎,没有整本译过茨,只有零星几首。汪剑钊译本挺差的。
  •   陈黎吗?期待出整本呢。
  •   我为这个译本作呕时,终于找到了同伴
  •   痛心疾首有没有
  •   原来这么多人对这本诗集的翻译感到失望透顶......
  •    在《读者》2013-5三月上,总第538期看到您写的文章,十分喜欢。因为您的文章让我认识了玛丽娜·茨维塔耶娃。
      1、喜欢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纯粹,她的存在让我对纯粹的诗人更加敬仰;
      2、喜欢您本评论中倒数第二段末一句,“有信仰的人是不死的,不论如何蹉跎,时光终将澄清一切”,读起来十分有力量。
  •   之前买过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390090/ 也许是翻译的原因 感觉总是隔了一层东西 魅力大减。。。。
  •   没办法只能读译作啊。
  •   我要从所有的时代,从所有的黑夜那里,
    从所有金色的旗帜下,从所有的宝剑下夺回你
    这句
  •   你好,沫乐章。
  •   写的真美。
    我未曾遇到你,只因为我们相隔了一百年。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