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梦华科学散文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知识  作者:位梦华  页数:364  
Tag标签:无  

前言

2005年,我第九次考察北极。回国不久,两位中国早期的文学博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郭银星和李玉莲不耻下问,风尘仆仆地深入到我的办公室,商谈出书的事,因为她们听说,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其事。在写了十几年的科普之后,我愈来愈觉得只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些科学问题,让普通民众也能看得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尽量增加一些文学元素,使读者在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还会受到文学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读者。于是,我试图在科学与文学之间建起一座桥梁,故称之为“科学文学”。并且身体力行,先是写了一些散文,自称为“科学散文”。有人不予认同,改称为“科学杂文”。我却觉得不妥,因为一说到杂文,就会想起鲁迅先生,他是以杂文为刀枪,进行战斗的。而我既没有鲁迅先生那样的才华,也没有那么大的勇气,所以固执己见,还是以“科学散文”自我定义。    人类是一种永远也不会满足的动物,我也是其中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意识到,只是写一些科学散文还不过瘾,有一些深层次的科学问题,特别是对人类未来的忧虑与思考,很难用几篇短文说得清楚。经过考虑再三,终于痛下决心,决定写一部长篇科幻小说,把我的苦难、我的思绪、我的梦幻、我的遗嘱,隐藏在一长串曲折复杂的故事里,希望引起人们的共鸣与兴趣。2002年7月至2003年9月,我和夫人躲在北极的小木屋里,隐居了一年零一个礼拜,在那里写出了小说的初稿,因为美国刚刚遭到了恐怖袭击,便取名《恐怖世界三部曲》。    写书如同十月怀胎。但我怀的是怪胎,持续的时间特别长,而且反应非常强烈,以至于寝食难安。2004年在国内,2005年在北极,经过反复修改和补充,胎儿越长越大,渐趋于成熟。但是,当两位文学博士提出想出这部书时,我却忽然惴惴不安起来,担心孩子有什么缺陷。于是我们商定,先推出两部科学散文,即《从宇宙到生命》和《从自然到人文》。然后再出《恐怖世界三部曲》。    然而,世事多变,难如人愿。两部科学散文于2006年顺利地出版了,《恐怖世界三部曲》却遭遇了重重困难,极为难产。两位博士所在的出版社,由于出版方向调整,不能再出这样的书。她们在遗憾之余尚不甘心,到处奔走呼吁。后经人举荐,书稿被送到了一家中国顶级的文学出版社。但是,我很快就发现,搞科学研究的人与搞文学创作的人:即所谓的文人,思维方式是大不一样的。而受理书稿的编辑,更是凌驾于文人之上的真正的高人,提出了一大堆义正词严、高深莫测的问题,令我这个土包子地质匠人头晕目眩、瞠目结舌。几经交涉之后,我终于幡然醒悟,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能抱怨人家故意刁难,只能责怪自己不自量力,于是知难而退,决定放弃。    痛定思痛,感慨系之,又想起了自己这一辈子,总是进错门,走错路。初中爱好文学,高中却转考理工;本来研究中国的地震,却跑到了南极和北极;搞了几十年科学研究,却又写起了科普。现如今,我这个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的地质工作者,却又舞文弄墨地写出了一部长篇小说。本应该退休回家、安享天伦之乐,却还上蹿下跳、东奔西跑,到处鼓吹科学文学。其结果是四处碰壁、屡遭磨难、九死一生,但仍然执迷不悟。    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几经辗转之后,拙稿又到了人民出版社。经过编委投票,第一次票数不够,第二次勉强通过。这时候,原来的三部曲,已经变成了六胞胎。名字也改了,不再是恐怖世界,因为世界已经够恐怖的了,变成了《科学家探险传奇》系列丛书,前三部为《巨怪追踪》,分别是《北极天书》、《魔鬼奇案》和《孤岛惊梦》,即将在2011年6月面世。后三部为《人性追踪》,分别是《天涯奇遇》,《基因传奇》和《人性探奇》,将在以后推出。    郭银星和李玉莲两位文学博士,出于职业敏感,当然也因为友谊,一直关注着我的书稿。为了配合六胞胎的出生,她们主动提议将《从宇宙到生命》和《从自然到人文》重新包装,再加上我最近的科学散文集《从梦想到现实》一并推出,以便壮大声势。    精诚所至,感激不尽,于是欣然命笔,撰写了以上文字,作为前两部拙著再版的序言。    2011年6月1日于北京的一栋危楼里

内容概要

1982年,《从自然到人文》作者位梦华从美国赴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83年回国后,位梦华率先对南极进行综合研究,先后出版《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等著作并发表大量科普文章。1991~2005年,先后9次进入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5年,位梦华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这一活动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并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8年,位梦华第6次进入北极考察,在北极连续工作8个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从自然到人文》将科普知识寓于作者进行两极考察的经历之中,从而生动有趣地介绍了这些知识,书中还包括作者了的一些考察随感。

作者简介

位梦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美国探险家俱乐部国际成员,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20世纪70年代,位梦华重点研究中国大陆的重力场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对唐山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用重力变化预报地震的可能性,论文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刊物《JGR》上。1981年,位梦华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修,对美国密西西比湾地区的重力变化进行了观测和研究,论文以中英文发表在《科学通报》上。上述研究成果曾经引起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界的关注与重视。
1982年,位梦华从美国赴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1983年回国后,位梦华率先对南极进行综合研究,先后出版《奇异的大陆南极洲》《南极政治与法律》等著作并发表大量科普文章。1991~2005年,先后9次进入北极进行综合性科学考察,成为与爱斯基摩人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1995年,位梦华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胜利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这一活动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首,并为中国加入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创造了条件。1998年,位梦华第6次进入北极考察,在北极连续工作8个月,成为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

书籍目录

再版序
自然物语
大洋礼赞
两极的由来与大陆漂移
无名的大洋
火山与干谷
冰川的启示
植物漫淡
从北极熊想到的
狗史追踪
人与狗
我与狗
谁来救救爱斯基摩狗
蚂蚁的世界
蚂蚁的来龙去脉
蚂蚁的种姓制度
蚂蚁的家庭分工
蚂蚁的婚配
蚂蚁的生育
蚂蚁的社会
回归大自然
人文杂感
上帝的影子
东西方文化之不同
科学家与文学家之异同
道德仿生学
《西游记》里的关系学
在老言老
风语与风语者
撒谎的职业
抽烟、喝酒与打仗
地球制高点
人类的天敌
从大法官的性骚扰到肯尼迪强奸案
两个世界
世外桃源与伊甸园辩
生命的过程与含义
天堂与地狱
千年寄语
乡情、乡思及其他
从齐长城到墙文化
媚外基因
科学漫游
从牛顿和爱因斯坦看科学精神
达尔文和魏格纳的异同及其他
文明透视
马尔萨斯对与错
拉马克与进化论
关于进化论的反思
牛顿的预言
科普杂感
误入歧途谈科普
七步诗与砍头术
科学与科普再思索
英雄也需要引导
在2000年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上的发言
思维的超前与滞后
科学没有权威
天涯风情
查理和他的“第四世界”
爱斯基摩人的性格
爱斯基摩文化与白居易的诗
捕鲸者说
爱斯基摩人的土地
查理斯的故事
皮特的故事
文明的思索
双重文化的压力
道德考古
书者说书
“四维”、“四极”与文化基因
开启科学之门
对《可怕的科学》说不
《成语中的古代科技》述评
“书托”有约
《从北极到夏威夷》前言代序
《从宇宙到生命》前言代序
《从宇宙到生命》引言:眼睛与宇宙
《Newton-科学世界》——获奖之外的收获
《最伟大的猎手——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简介
《最伟大的猎手——阿拉斯加北极爱斯基摩人》后语
《南北极探险史话》前言
桥说代序——写在《两极纪实》的前面
《北极日记》前言
《海儿》,漫画小人书
我的作家之路
老师的回忆
启蒙老师
悬念
地理的回忆
永远的老师——忆马杏垣先生二三事

章节摘录

你鸟瞰过太平洋吗?那浩瀚的雄姿总是令人敬畏;你嘹望过大西洋吗?那神奇的力量总是使人折服;你飞越过南大洋吗?那环状的水体给地球披上了一条银白色的哈达;你俯视过北冰洋吗?那洁白的冰盖给地球戴上了一顶巨大的冠冕。    是的,我曾横跨过太平洋,从中国飞到美国;我也曾纵穿过太平洋,从阿拉斯加到南极;我曾经眺望过大西洋,不禁想起了百慕大三角的神话;我也曾遥望过南大洋,面对奇丽的景色赞叹不已。现在,我又来到了北冰洋,与之朝夕相处,无论走到哪里,视野总也离不开它那浩渺的身影。有时候,风平浪静,海面如镜,那大洋仿佛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有时候,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那大洋似乎发起了脾气;有时候,波涛滚滚,浪花飞溅,那大洋仿佛正在细声诉说;有时候,冰山如林,银装素裹,那大洋似乎穿上了御寒的冬衣。    我常常独自徘徊在大洋之滨,久久不肯离去。飞鸟忽而从面前一掠而过,在蔚蓝的长空翱翔而去;海豹偶尔从水中伸出圆滑的脑袋,对着苍天喘上一口粗气;伞状的水母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在透明的海水中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倘若幸运,还能看到巨大的鲸群从远处缓缓游过,不时地喷射出高高的水柱。彩霞映红了大海,像一把无名之火,在天边熊熊燃烧;波涛震撼着大地,像是有千军万马,正在向岸边冲锋,搏击;太阳不落,每天绕行一周,周而复始;月亮却有升有降,有圆有缺,走着一条完全不同的轨迹。    也许是触景生情的缘故吧,这样地朝思暮想,久而久之,就对大洋产生了一种敬慕之心,或者也可以叫做“大洋意识”。    我们赞颂大地,称她为人类的母亲,这是对的,因为人类确实是从大地上演化而来,而且是在大地上生存繁衍至今的。但是,据古生物学家说,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形式,如细菌和藻类等,却只能在海相沉积的岩石里才能找到它们的化石。这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首先是在大洋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当然,这种发展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漫长岁月,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无脊椎到鱼类,从水生到两栖,从卵生到哺育,从哺育到人类,才有今天我们这些最高级的生物。    众所周知,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从一个单细胞开始,逐渐发育成熟起来的。所以,这十月怀胎,正好反映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历史。而那包裹着胎儿的羊水,似乎也说明了原始生命是从水里开始的。因此,当人们怀着虔诚之心,对着大地母亲顶礼膜拜的时候,也不应忘记大洋的功劳。事实上,大洋正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母亲。如果没有那些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低级生命,人类就成了无本之木,只能是像《圣经》上所说的那样,是由上帝造出来的。    我们讴歌大地,称她为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也是对的,因为大地确实赐给我们赖以生存的沃土。但是,你可曾想到,如果没有雨水,这沃土只能是不毛之地。而这宝贵的雨水,则是通过大洋水分的蒸发而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来的。大洋就是这样,通过自己无私的奉献,给大地以绿色,万物以生机,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    我们尊崇大地,称她为物质财富的宝库,这是对的,因为大地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你可曾想到,大陆上的许多自然资源都与海洋密切相关。且不说那些可再生的资源,如生物资源,都要靠水分生存,许多矿产资源,例如石油和天然气等,实际上也是首先在大洋里形成的——经过沧海桑田的地壳运动,有一部分在陆地上储存起来,而有一部分仍然存于海底。不仅如此,人类所享用的许多物质财富,都是直接从大洋里攫取的。因此,如果说大陆是资源的宝库,那么大洋则是资源的源泉。    我们热爱大地,称她为人类的家园,这更是对的,因为大地确实为人类提供了角逐的舞台和生存的空间。但是,你可曾想到,若与大洋相比,大陆只不过是一些彼此分离的孤岛,只有大洋才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覆盖在地球表面的完整体系。因此,大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大大拓宽了人类的眼界和思维空间,还以其本身的广阔、深远和包罗万象,为科学的发展开创了许多崭新的领域。    最近几年,人类倾力进行着意义深远的宇宙探测,其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想了解其他星球上是否也有生物。结果发现,即使原先认为最有希望的火星,似乎也不可能有任何生命,其根本的原因,就是那里没有水。由此,人们更加感到了大洋的可贵与神奇。若从太空里望去,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是个蓝色的球体,而这正是因为它披着大洋这层华丽的外衣。P3-5

编辑推荐

他,一进南极,九进北极,置身于尘世之外,搏击于冰雪之中,站在世界边缘,展望天地苍生,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从宇宙的起源,到地球的生成;从大气层的重要。到南北两极的作用;从生命世界的演化,到人性真谛的反思;从自然规律的探索,到人类文明的追踪;上下求索,今古驰骋,在时空隧道里漫游,到科学王国中旅行。    1982年,位梦华从美国赴南极,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从自然到人文》将科普知识寓于作者进行两极考察的经历之中,从而生动有趣地介绍了这些知识,书中还包括作者了的一些考察随感。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位梦华科学散文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位梦华的书写得不错,全家都喜欢,特别是小孩看得入了迷,指定要看他所有的书。。。
  •   我们全家都很喜欢位梦华的作品。
  •   第一次读到这位作者的书,爱不释手,科学与文学的结合,很不错。
  •   其实在大学的时候已经看过了,现在买只是想收藏。内容很好。
  •   青少读物孩子喜欢
  •   虽然是科普类,但是作者从科学推理到自然和社会的演变,对人生,对社会认识,以及到从事的职业,受益匪浅。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