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93-6 出版社:知识出版社 作者:[新西兰] 阿尔伯斯 页数:20 译者:冯洁音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小人国游记》为我最喜欢的经典童话故事精绘本,经典通过全新的诠释,精美绘制。
作者简介
译者序: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世界近代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一位女性作家。她1888年10月出生于新西兰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家进出口公司的股东,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曼斯菲尔德从小生活在一种颇为开放的气氛中,与他们家来往的人各色不等。父亲这一辈的亲戚中有当时较有名气的作家、艺术家,他们都对凯瑟琳选择将来的生活道路起了不小的影响。由于父亲整日忙于事务,母亲只关心丈夫的生活,却不爱自己的孩子,因而凯瑟琳有机会与其他不同阶层的人(如花匠等)打交道,同时也使她养成了爱好读书、思索的习惯。
曼斯菲尔德15岁时进入伦敦皇家学院读书。父母亲的愿望是把她培养成一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以便将来能缔结一桩门当户对的婚姻。在维多丽亚时代,中产阶级妇女除了结婚或当家庭教师外,是没有其他职业可以寻求的。
学校的气氛过于严肃,但也不乏有趣的教师,他们把当时视为异端的易卜生、王尔德、瓦莱里等人的作品介绍给曼斯菲尔德,大大扩展了她的眼界。
曼斯菲尔德的原则是不惜一切代价体验生活。她的第一次恋爱是16岁时在从英国回新西兰的途中,与一位英国板球运动员的邂逅,这位漂亮的英国人“见过那么多世面,能征服他多么了不起。”这次罗曼史也许在曼斯菲尔德看来完全正常健康,但却在她家中引起了不小的恐慌,也是以后家庭与她日益疏远,直至完全断绝来往的开端。
20岁时,凯瑟琳已写了不少精彩的短篇小说,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她用“生命换来了现在的声誉”,因为她已经“体验过该体验的一切了”。
1909年,曼斯菲尔德同一位小提琴手结婚,不是出于爱情,而是因为她需要一个自己的家,以摆脱父母亲对自己的控制。这次婚姻是一个悲剧,婚礼的当天夜晚,她就不辞而别。这以后凯瑟琳以各种不同方式谋生,当过巡回演出剧团的大提琴手,后来做杂志的撰稿人,其间自然少不了接连不断的恋爱事件。
1912年是曼斯菲尔德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她遇见了《韵律》杂志主编,年仅22岁的作家,牛津大学生J.M.默里,从而成为《韵律》杂志的固定撰稿人,她和默里的关系也从友谊发展为爱情。他们的爱情关系维持了9年,最后结为夫妻。遗憾的是婚后不到一年,曼斯菲尔德就因患肺病去世。虽然她十分热爱默里,但这种爱情并不妨碍她与许多其他男人保持与发展亲密关系。
曼斯菲尔德才华横溢,一生交游广泛,D.H.劳伦斯、伯特兰、罗素、维吉尼亚•吴尔夫都是她的朋友,劳伦斯曾把她作为自己小说《恋爱中的妇女》中女主角戈珍的原型。曼斯菲尔德擅长创作短篇小说,她的作品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心理描写取胜,在这方面连心理描写大师维吉尼亚•吴尔夫也自叹不如。她的作品及其创作手法在世界文坛上均产生了较大影响,如获199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南非女作家内丁•戈迪默身上就有她的影子,人们曾誉之为“南非的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引见《参考消息》,1991年10月6日)。
更值一提的是,70年前,我国近代著名诗人徐志摩留学英国时,曾慕名专程拜访了当时还在伦敦的曼斯菲尔德,双方虽只晤谈20分钟,但彼此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当曼斯菲尔德病故的噩耗传至徐志摩耳中时,他内心十分悲痛,为世界文坛失去这样一位才女而惋惜,并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哀思化成了感人的诗句:
我昨夜梦入幽谷,
听子规在百合丛中泣血;
我昨夜梦登高峰,
见一颗光明泪自天堕落。……
我与你虽仅一度相见——
但那二十分不死的时间!
谁能信你那仙姿灵态,
竟已朝雾似的永别人间?……
曼斯菲尔德逝世过早,也许是她所过的那种精神上激动不安、感情上充满狂风骤雨般的生活过早地消耗了她的生命,然而,正是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才使她成为与众不同的女作家,因为她把一生的经历全部编织成了一篇篇精彩的故事。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生》(本书原名)是新西兰作家安东尼•阿尔伯斯为她写的传记,曾获1981年新西兰全国非小说图书大奖。本书真实地记述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一生,以材料翔实、描写生动有趣见长。
此书最初于1980年由乔纳森•开普公司出版,牛津大学出版社1982年再版,美国印刷。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译者在不影响本书主旨的前提下,对原著作了少许技术处理,删去了一些繁琐的考证过程、无谓的议论评述。同时,对原著中出现的不少人物、书刊、事件、团体等,也都作了尽可能的注释。因水平所限,译稿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1991年秋
书籍目录
?
编辑推荐
经典童话全新精美绘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