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汉字随笔

出版时间:2012-2  出版社:群众  作者:姜宗福  页数:255  

前言

  用汉字为我疗伤  我不是一个民族主义者,当有关媒体传出“韩国语言学泰斗陈泰夏宣称汉字是韩国人发明的”,并且提出“要将汉字申报为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报道以后(见2011年4月21日《环球时报》),我一点儿也不生气。窃以为,有人抢注并非坏事,正好说明了汉字的魅力。至于他们能不能够申报成功,也无关紧要,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指纹和胎记,谁也无法改变它的出身。即便认定了汉字属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又能怎样呢?只能说明批准这项申请的机构的无知。我早已过了愤青的年龄,血管里的血液每天都在很理智地流动。一个理智占上风的人,不易冲动,但易受伤。关于汉字,真正伤害我的是“世界汉字学会”的会长居然是韩国人,特别是靠《汉字王国》一书大赚了中国人一把码洋的瑞典汉学家林西莉女士(Cecilia Lindqvist)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我发现,即使一些受过很高教育的中国人对自己的语言的根也知之甚少。”我想反驳她,可对着汉字这面镜子一照,顿时全身重症肌无力,我也是大学文化,的的确确对于自己的语言的根居然一无所知。自此,我更加变得没有脾气,因为我没有办法否认一个事实:其实不是人家有意在伤害我们,而是我们每天都在自残。  中国最早提倡废除汉字、施行“拉丁化”的是清末民初的思想家钱玄同。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左翼作家瞿秋白对汉字恨之入骨,说什么“汉字真正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被伟大领袖毛主席誉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的鲁迅也认为,“汉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劳苦大众身上的结核”,“倘不先除去它,结果只有自己死”。瞿秋白、鲁迅等人的观点得到了苏联人和西方汉学界的支持,他们推波助澜,宣称“汉字是落后的语言文字,是残余的象形文字,而拼音才是科学的、先进的文字”。那些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急先锋们“破旧”太猛,“立新”心切,巴不得一夜之间彻底摧毁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一不小心就中了苏俄“红色殖民”和西方列强“文化演变”的圈套,即从消灭文字入手,进一步毁灭其语言和文化,达到殖民中华民族的目的。中国人没有识破他们的阴谋,就在西方传教士开始加紧编创中文的拼音系统之际,“只争朝夕”地对自己的文字开始残忍地自戕,从赵元任的“国语罗马字”到台湾的“注意字母第二式”,从北洋政府的“注意符号”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大陆全面推行的汉语拼音,世界上出现了不下一百种汉语拼音系统。其中由中共元老林伯渠(前国家副主席)、吴玉章(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务院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于1931年在海参崴草创,瞿秋白1932年在上海制订,1956至1958年在国务院修改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影响最大。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最高指示”,中国走上了一条“先实行汉字简化,并取消异体字,废除繁体字;一旦时机成熟,废除汉字,以拼音取而代之”的“世界共同的拼音化道路”。自钱玄同提出汉字拉丁化至今,掐指算来,我们已经在这条危险的道路上走了一百多年。所以,当韩国·人提出要抢注汉字、“申遗”的时候,我一点儿也不生气——有朝一日,汉字在中国消失了却能在韩国保存下来,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幸事?  由此,我联想到了昔日最早拥有自己文字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里,四种文字已消灭三种,唯汉字传流至今。那三个毁灭了文字的国家并没有如那些主张“文字拉丁化”的人们所鼓吹的那样走上发达国家的道路,有的甚至连国家都消亡了,比如古代巴比伦。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呢?自大,而后自弃,终于导致了文化遗产的坍塌。人家韩国“没文化”,拼命地“抢文化”;我们有文化,却不珍惜自己的文化,甚至沦落到了中国人研究中国汉字出现争议时还要请哈佛的洋汉学家出来发话。心死莫过于大哀,还有什么比这更大哀的呢?  我漫无目的地在思想里行走。书店里很火,《汉字王国》销售正爆,林西莉捞走一堆一堆的雪花银子,多看一眼就让人想起大清帝国“庚子赔款”时的那种屈辱;韩国人很忙,正摩拳擦掌地编撰世界上最大的汉字辞典,发誓要压倒大清的千古一帝康熙;中国人也没闲着,还在为是否进一步简化汉字和应不应该恢复繁体字而争得不可开交,滑稽程度不亚于西方爆发了工业革命,用枪炮到处殖民,靠罗盘发现了新大陆,而我们却还在用祖宗发明的火药放烟花爆竹,用指南针算命……我知道大家都很忙,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忙什么。中西方对传统文化的迥异态度将我伤得很深,我希望找到一种很好的方式疗伤。  突然之间,我萌生了一种研究汉字的冲动。  无奈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一部哲学。它涉及的领域如此宽泛,我该从哪里下手呢?  2004年3月18日,对于别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但对于我,对于中国的汉字却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我开悟了。开悟就在那么一瞬问。当时,我正在苦苦求解一个困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中国人主张废除汉字?因想得出神,一不小心将手上的茶杯摔了个粉碎,瓷片四处飞溅,铺了满地。尽管我被一小片肉眼都难以看清的残渣划伤了脚背,并渗出了带着体温的鲜血,但我并不觉得疼痛。我突然感觉到,那是思想的刀子,禅就藏在鲜血的背后。满地的残渣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它们支离破碎地向四周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扩散,每一片残瓷都随心所欲地尽可能到达了自己想要到达的地方。就好像揭开了汽油盖,汽油会挥发,把瓶装油倒在水里油会发散,水泼在地上会四流,人死后土葬会腐化尸解等现象一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其存在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用一种毁灭的方式去追求最大的自由度。那种毁灭的美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美,一种撼人心魄的美。说到底,汉字的传承也是同样的道理。过去我们一提汉字研究,首先想到的就是训诂。训完了诂就一本本地去编五花八门又厚又重的辞典和字典。久而久之,汉字变成了鸡肋,学者不愿意研究,太枯燥;大众不愿意深究,太深奥。如果我们用瓷杯触底而裂的方式去思考,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以一种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去传承,让汉字文化尽可能渗透到可能的地方,人们才能最大限度地感触其美丽而珍惜它、爱护它。就好像我桌上的一本杂志。它走进了我的书房,我才会阅读它’,进而收藏它。  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照亮了晾晒在封面上的韩少功先生的脸。他的影像在照片中,但“人在江湖”。他在《人在江湖》一文中提到,仔细观察人们走路和站立的姿势,你会发现,要么是双手紧握反背腰后;要么是双手叠加捂住脐部;或者是左手搭右肘、右手搭左肘,紧抱胸前。特别是许多乡下老农,最喜欢负手而行,甚至双手在身后扭结着高抬,高到可以互相摸肘的程度。这是一种什么姿态?韩少功经过研究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是他们被捆绑惯了的缘故。”这让我想起了奴隶的“奴”字!太形象了!它活生生一个被反翦双手的“女奴”。我大呼叫好,原来文字是可以这样来诠释的。可是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奴,古之罪人也”。这种解释并不完全,没有揭示“奴”字的真正来源。我突发奇想,能不能写一部关于汉字的书,从形式到内容来颠覆《说文解字》,即以随笔的形式用汉字解汉字,每篇随笔都包含与这个汉字相关的所有词条,让人们阅读这篇汉字随笔以后,不仅能够纠正许慎在僦文解字》里对汉字的误解,且无需再查字典,就能够对所有与该字相关的词条都有所了解,打破《说文解字》错误多、枯燥、难懂、不易传承的缺点,以全新的汉字工具书形式传承中华汉字文化。一念及此,我很兴奋,尝试着写了几篇,但都很不满意,总觉得深度和厚度不够,缺斤少两。我很苦闷,只得重新回到受伤的状态。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5年。这一年,我被组织派到长江边一个县级市挂职市长助理,后提拔任用为副市长。市长信得过我,让我分管教育。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我和教育局局长张敦义一商量,在全县掀起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市里一位副书记对此非常反感,认为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糟粕,不应该“复古”,竟然当着书记、市长的面骂我误人子弟。我和他发生了激烈的冲撞,结果那一年在调整分工时,本应该由我主管的工作一下子全部变成了协管,等于将我晾了起来。对于一个极有政治理想的热血官员来说,这无异于挨了当头一棒,外表很健康,心里全是伤。  失落中,我重新回到了故纸堆里,开始用汉字为自己疗伤。我发现,汉字的确是一副很好的中药,不但让我听见古人的声音,而且向我开放了历史的B面,不停地用真相为我麻醉心灵的硬伤。通过颠覆性地诠释“楼”字,我发现了滕子京的秘密。在正史里面,滕子京一直是一个近乎完美的清官;在野史里面,他是一个贪挪军饷的贪官;而我所认识的真实的滕子京却是一个不甘被贬,想通过几件诸如维修岳阳楼之类的政绩工程以重新回到皇上身边的政客。证据是,他在岳州每干一件事都要请朝廷命官撰《记》一篇,讴歌一番。如维修岳阳楼就请范仲淹写《岳阳楼记》;重修岳州学宫,就请尹洙撰《岳州学宫记》。没想到马脚会露在堰虹堤上。一生治学严谨的欧阳修受滕子京蒙骗,未曾实地勘察,就轻率地为他撰写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堰虹堤记》。哪承想,直到滕子京离任岳州病逝于苏州,堰虹堤都没有动工。直到今天,仍是子虚乌有。这个重大的发现让我对历史有了新的感悟。从古至今,学者一直将历史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史,即官方记录的历史,史字头上加一横即为官吏的“吏”,便是这个道理;一类是野史,即民间传说的历史。我认为这种分类的方法是不够全面的,正史受意识形态的控制,往往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多有粉饰,甚至篡改;野史受老百姓个人喜恶的影响,对历史人物刻意夸大或贬低,导致历史失真。我认为最科学的分类应该增加一类——“原生态史”,只有抛开意识形态和个人情绪,站在人性的角度原汁原味记录的历史,才是最真实的历史。我突然来了灵感,如果我每写一个汉字都挑选一个最能够代表这个汉字的历史人物,用原生态的方式颠覆传统历史,岂不是有了重量?于是我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创作,在汉字的感悟中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  2010年5月6日,组织找我谈话。我的仕途走到了终点:但我的《中华汉字随笔》的路才刚刚起步。  姜宗福  2011年6月8日

内容概要

  中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国首部系统分析考究字形和字源的辞书:《说文解字》中国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康熙字典》中国首部“散文式”现代汉语字典:《中华汉字随笔》姜宗福所著的《中华汉字随笔》充分吸取了中国三部汉字巨典的精华,摒弃了其枯燥、费解的缺点,以史为佐料,用汉字熬汤,颠覆性地采用随笔形式,用最具个性的文笔追“字”溯源,参字悟禅,创立“字禅”。

作者简介

祖籍湖南岳阳。1969年9月出生于湖北石首。曾任湖南省临湘市副市长,因炮轰张艺谋、批评高房价和披露官场潜规则而走红。著有自传体长篇小说《官路(我的官样年华)》。

书籍目录

A阿啊腌哀埃挨癌安氨谙俺按案黯暗岸C蝉吃瓷窗D滴洞F阀G搞阁故瓜H恨J家酱井景K筷L楼M门N年鸟奴怒P跑胖Q妻R日S骚色舌树T塔台亭W瓦我X侠乡想醒轩Y窑也赢雨附录:说文解字讽世态思想之花绚丽开后记

章节摘录

  翻开历史,那些最刻骨铭心的,必然是曾经被颠覆过的。而颠覆的代价是,令国破家亡,令生灵涂炭。我从来就不赞成对活着的历史随意颠覆,那样只会让我们一次又一次愚蠢地落人某些政治家们为追逐政治私利刻意为我们设下的一个个战争或动乱的陷阱。可以这样说,每一次被颠覆的历史,都是一部老百姓的颠沛流离史。而我所要颠覆的,却是那些教科书上业已死去的历史,他们沾满了意识形态的灰尘,蒙蔽了活人的双眼。我所要做的,就是扒开统治者用武力浇筑的厚厚封土,让真相在阳光下晾晒。  然而,颠覆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要颠覆那些早已深人人们骨髓的固有历史人物形象。  比如阿斗。  在绝大多数国人的心目中,“扶不起的阿斗”就是一个懦弱无能、即便有人帮衬也做不了大事的人。在我的家乡,这类人统统属于烂泥一堆,即通常所说的“扶不上墙的人”,说穿了就是“弱智”的代名词。曾经有人试图颠覆(仨国》中这段被罗贯中演义得化骨的历史,认为降魏的阿斗是一位宁可背负千古骂名也不愿意生灵涂炭的爱民皇帝。这样颠覆,并不足取,虽然达到了哗众取宠的目的,也拿到了学术成果的奖状,但历史却被搅得越来越糊涂了。  那么,历史上原生态的阿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了一趟邙山。一路上,我细细地猜度着这阿斗的“阿”字,看能不能够从中破译为历史的疑云层层封盖的密码。  《说文解字》上解释说,“阿,大陵也,一日曲阜也,从阜,可声”,本义为山弯曲的地方。还有一种权威的解释为,金文和篆文皆从阜,左B,形似竖穴侧墙上供人上下时脚蹬的坑窝。可声,可(歌曲)也兼表弯曲,意为像脚窝一样山弯曲的地方。《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更是有些莫名其妙,认为其本身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作为一种方言的前缀用在排行、小名、姓氏或某些亲属名称的前面,有亲昵的意味,仅此而已。对于这种种解释,我是绝不苟同的。望文生义地把“可”字拆开,是人丁的“丁”和“口”,人丁张开嘴,贴着耳根发出轻轻的气流,便发出了“阿”的语气。阿爹、阿妈、阿哥、阿妹……进一步细想,“阿”的确应该与山有关,但它的本义绝不是山弯曲的地方,而应该是人在登山的时候累了发出的喘气声或是解乏的歌声(甲骨文中“可”字表示劳动时发出的歌声)因碰撞山体折返的回声,山越高,回声越大。那些脚蹬的坑窝,分明是人们登山时留下的痕迹……  邙山上,就留下了许多这样的痕迹。老子曾经在这里炼丹,河洛文化在这里发祥,龙马负图、伏羲画卦、八百诸侯会盟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这里发生……文化长年累月地积淀,将思想的海拔垒得很高很高,让汉光武帝刘秀看中了这里的风水,将其视为帝王理想中的埋骨之所。此后,无数的帝王将相、王公贵族跟风,在方圆五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留下了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朝十几个帝王的陵墓,以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造就了“北邙冢墓高嵯峨”这道独特的风景。不过您可千万别小瞧了这些个坟墓,每一丘都有历史,每一丘都是文化。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号称中国最有文化的巨“阿”之下居然葬了一个传说中最弱智的人,这个人就是阿斗。与他做伴的还有另外两个亡国之君,一个是后蜀后主孟昶,一个是南唐后主李煜。按照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阿斗甚至连与孟昶和李煜为伍的资格都不具备,因为孟昶还能做得一手好联,李煜好歹写得几首好词。他们虽治国无能,但勉强还算得上是文化之人。唯有这位蜀汉后主刘禅,错葬邙山脚下,连真名都快被人遗忘,空有叹息,不见回声。或许是这里葬了太多帝王的缘故吧,每一座陵墓的背后,都藏着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把阿斗的声音掩盖了,剥夺了他为自己辩护的权利。  通往邙山的路上,大多是去问道之人,而我去邙山,却是想扶起那个扶不起的阿斗。我滥竽充数地混杂在问道者的行列中赶往孟津,到平乐镇翟泉村匆匆去会刘禅。心酸的是,当地人只知阿斗不识刘禅,究其原因,凤凰山公墓的工作人员说,人太笨就会很出名。阿斗就是太迂腐了,所以很有名。这话从一个孟津人的嘴里说出来,很自然,也很真实,就像是从历史的嘴里说出来一样。  阿斗果真很笨吗?  史书上记载,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曾请诸葛亮对刘禅做了一番评价。诸葛亮夸其“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思是说“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刘备听后感到宽慰,道:“审能如此,吾复何忧!”诸葛亮还在《与杜微书》中说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晋书·李密传》中,李密甚至评价刘禅可与齐桓公相比……可如此一个聪明之人,为何留下的历史剪影却总是呆头呆脑?历代的画师画他,也都是憨憨的木讷形象?  我想,这应该与他的性格有关,而与智力无关。裴松之注引《三国志》中披露了这样一段引自《魏略》的鲜为人知的史实。史书上说,刘备在小沛大败之时受曹操、吕布的夹攻,仓皇弃家出逃。时年刘禅“窜匿”,“随人西人汉中,为人所卖”。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扶风人刘括避乱汉中,将刘禅买去充做书童,后收为义子……可以想象,在这样一种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刘禅,注定从小就学会了察言观色和隐忍,以求“自保”的本领,否则,难以生存。  实际上,纵观他一生的命运,就是一个“忍”的格局。一是年幼的时候要忍受常人难以想象的战争惊吓。他的父亲刘备做梦都想恢复“汉室”,送给他的童年礼物唯有战争。当他还在襁褓里的时候,他的父亲为躲避曹操的追杀,丢弃妻子,仓皇而逃。母亲甘夫人走失了,糜夫人走投无路,将阿斗交给赵云后,投井而死,让阿斗遭受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惊吓。糜夫人自尽后,赵云把阿斗裹在怀中,用护心镜护住,单枪匹马与曹军大战长坂坡。战场上箭如飞蝗,血肉横飞,让阿斗遭受了第二次惊吓。历史上“败”他,战场上如此激烈的厮杀,阿斗居然睡得安稳。我想他应该是被冤枉的,被吓得昏死过去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紧接着,刘禅遭受到了第三次惊吓。与上两次不同的是,此次完全是人为的。待赵云他们好不容易冲出重围与刘备会合,不料刘备还要作秀,接过阿斗后说:“你这小子真混蛋,为了救你,几乎损我一员大将!”说完,像投篮一般,将阿斗向赵云扔去。赵云飞身扑救,双手接住刘禅,刘禅再次被吓个半死。二是成年的时候要忍受孝道的束缚。父亲临终前嘱咐他,“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君命、父命难违,刘禅忍之,果真“以父事之”。三是继位以后还要忍受“亚父”诸葛亮权力的威慑。刘备在世的时候,太过于依赖诸葛亮和结拜兄弟,结果让诸葛亮控制了整个政局。  ……

编辑推荐

  畅销书《官路(我的官样年华)》作者姜宗福最新力作——《中华汉字随笔》!中国第一部“散文式”现代汉语字典,以史为佐料,用汉字熬汤,读《中华汉字随笔》,聆听汉字从远古传来的声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华汉字随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