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理论与方法

出版时间:2007-7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作者:孔一  页数:125  

内容概要

  人类对犯罪有着恒久的兴趣和规避的期望,以至于这种关注最后产生了一个学科——犯罪学。但是,当你满怀希望地翻开一本国内版的犯罪学教科书或在国内某所开设犯罪学课的大学选修了犯罪学,你的感觉一定是:犯罪社会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生理学理论或其他犯罪学理论都是有道理的和可接受的;季节气候、工资政策、人口结构、教育年限、家庭出身、父母脾性、气质类型等都和犯罪有某种联系。你一时难以判断哪一种理论更有效,哪些因素在哪种程度上对犯罪起作用。同时,你也只是获得了这些“理论”和“联系”的表象,并不清楚它们是如何建立的。犯罪学长久地处于一种自圆其说的封闭的前科学阶段,它所能提供的只是经验的陈述或理论的片段,没有提出足够的“问题”和学科所必需的独特的研究“方法”。

书籍目录

社会生产关系视野中的犯罪学(代序)第一章 什么是犯罪第二章 如何认识犯罪——描述犯罪的指标与方法第三章 为什么会有犯罪——解释犯罪的指标与方法第四章 实证调查的工具——问卷制定的逻辑与方法第五章 实证研究的纲领第六章 实证研究的方法论反思附表:X2分布表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十二)回归后家庭经济  家庭经济好的重新犯罪比率为2.1%,家庭经济差的为11.6%。贫困是影响传统犯罪的主导因素,青少年的经济状况直接取决于其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经济“极困难”的重新犯罪比率为8.0010,反而低于家庭经济“差”的重犯比例,这是因为,实际上,对犯罪而言贫困感的才是影响犯罪的最重要的因素。①贫困感会产生剥夺感和被害补偿心理。  (十三)回归后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好的重新犯罪比率为2.5%,而关系差的犯罪比率高达38.7%。很多少年犯来自于缺损或破裂家庭,回归后的青少年可能面临更不利的家庭环境。②家庭关系差使家庭的经济功能、情感慰藉功能和社会化功能都不能很好的实现,而来自亲属的歧视和排斥对回归者的影响更为深远。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会削弱当事人对他人和社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特别当这种矛盾的产生和回归者从前的犯罪行为有关时。  (十四)回归后家庭住址  家住农村的回归者重新犯罪比率为5.6%,家住城镇的回归者犯罪比率为15.0%。这与农村和城镇赖以生存的资源差异有关。农村的生活依赖于土地,回归者犯罪后土地大多并没有失去;而城市的生活依赖于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对回归者来说,他们不具备技术和道德优势,因此,缺乏竞争力--很难获得社会声望和经济收入高的职业。而城镇与乡村相比又是一个消费社会,日常生活的运转需要大量的金钱支出来维持。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犯罪学研究的实证主义范式-理论与方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