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报应论

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李申 选编  页数:301  
Tag标签:无  

前言

  儒教问题正日益引起学界甚至社会各界的关注。  儒教问题不是一个学术观点问题,即不是可此可彼、可信可否的问题,因为儒教的存在是一个历史事实。而只有认识这个事实,纔有可能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本来面貌,纔能正确继承和运用这笔遗产。  关于儒教问题的争论非一日。最近二三十来就有两次较大的争论,其风波至今未息。虽然提出者和赞成者都尽其所能从各个方面试图向读者解释清楚,虽然经过争论能够接受儒教是教说的学者曰益增多,但是在整理古代资料的过程中,笔者还是发现了以前所未能发现的材料,感觉到有关论著难以充分释脱百多年来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性质认定的新传统所带给人们的种种疑惑。于是也就有了编纂《儒教数据类编》的想法。让资料,也就是让古人自己来向当代的人们说明和解释吧,说明在他们眼里, “儒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而他们又是如何地在信仰着儒教。  就笔者所知,目前在有关宗教和传统文化的许多最基本的问题上,包括专门研究传统文化和宗教问题的学术界,都有一系列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结论,在被人们广泛地以讹传讹。比如儒教之教不是宗教之教,而“宗教”这个概念是从国外输入的“外来语”,上帝信仰是基督教的而中国古代的儒家是不信上帝的。至于“城隍神是道教的”,“‘圣经’指的是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则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识。这些基本问题不清楚,要认清传统文化的性质和本来面貌,是不可能的。而这些问题,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这套书里,都会用历史数据的方式,向人们揭示历史的真象。而认识传统文化的历史真象,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当代新文化的基础。

内容概要

  本丛书设计了30个左右的题目,每个题目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字数控制在30万字左右。采用繁体,进行简略的标点(一般只用句、逗和书名号)。数据一般取自《四库全书》系统,并按《四库全书》顺序编排,某些部分会有些许调整。根据研究情况和实际需要,加或长或短的研究性说明或导言。主要供给学术界和爱好传统文化的人们使用。由于编纂力量有限,每年争取出版二三本或三五本。下面公布的题目(见附录),仅仅是初步设想。随着研究的开展,可能会有变动,但不会有大的本质性的改变。  任何研究实际上都是为回答现实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因而都是一种现实的反映。本丛书所设计的题目,自然也与当前人们对儒教的认识状况相关。

作者简介

  李申,河南省孟津县人,出生于1946年4月6日。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1969年8月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70年4月在抢救山林火灾时受重伤,立二等功。1981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6年于该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均为任继愈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儒教研究室主任。2002年11月,到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
  主要著作有:《中国儒教史》(上下卷)、《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科学》、《宗教论》(第一、二卷)、《敦煌坛经合校》、《易图考》、《隋唐三教哲学》等。曾任《中华大典。哲学典》(已出版)常务副主编兼儒家分典主编。现任《中华大典·宗教典》常务副主编兼儒教分典主编、《中华大藏经续编》副主编。

书籍目录

经部 《周易·坤·文言传》 宋李过《西溪易说》卷二 明崔铣《读易余言》卷四 明倪元璐《儿易外仪》卷九 清王心敬《丰川易说·卷首》 《尚书·伊训》 《尚书·汤诰》 宋林之奇《尚书全解》卷一五  又卷一六  又卷二一  又卷二二  又卷二四  宋史浩《尚书讲义》卷——《泰誓下》 宋夏僎《夏氏尚书详解》卷一○  又卷一七 宋黄伦《尚书精义》卷二五《泰誓下》  又卷四○  又卷四九 宋陈经《陈氏尚书详解》卷四七 明王樵《尚书日记》卷七 明梅鸶《尚书考异》卷三《伊训》 《日讲书经解义》卷六 宋李樗、黄标《毛诗集解》卷三二 宋范处义《诗补传》卷二四  又卷二六 宋卫浞《礼记集说》卷一二八《中庸》  又卷一三六  又卷一三七 宋张九成《孟子传》卷五  又卷二○ 清李光地《读孟子札记》卷下史部 《后汉书·杨震传》 《晋书·后妃列传·明穆庾皇后》 《晋书·外戚列传》 《宋书·谢晦传》 《梁书》卷三一《袁昂传》 《旧唐书》卷六○ 《旧唐书·卢藏用传》 《新唐书·魏征传》 《宋史·孙奭传》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四《太子诸王定分》  又卷六  又卷一○ 《唐大诏令集》卷一二○《讨镇州王庭凑德音》 又《削夺李罕之官爵制》 唐杜佑《通典》卷一六二《推人事破灾异》 唐莫休符《桂林风土记.开元寺震井》 宋沈枢《通鉴总类》卷五下 明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九六《灾祥》 明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四九《文定何柏斋先生塘》子、集部 汉孔臧《孔丛子》卷下《鸮赋》 汉刘向《说苑》卷一六 汉王符《潜夫论》卷三《慎微》 汉徐干《中论·夭寿》 魏嵇康《难宅无吉凶摄生论》(《嵇中散集》卷八) 晋戴逵《释疑论》(《广弘明集》卷一八) 陈朱世卿《性法自然论》(《广弘明集>)卷二二)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一六 唐李景伯《上东宫启》(《文苑英华》卷六五一) 唐吕才《禄命篇》 唐陆赞《论叙迁幸之由状》(《翰苑集》卷一二) 唐牛僧孺《善恶无余论》 唐李德裕《阴德论》(《李卫公外集净卷二) 又《冥数有报论》(《李卫公外集》卷四) ……《为善陰騭》书及相关材料附录

章节摘录

  宋欧阳修《欧阳氏谱图序》(《文忠集·外集》二一)  欧阳氏之先,出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允常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鼫与立。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孙,分立于江南海上,受封于楚,为欧阳亭侯。亭侯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灭秦,得无疆七世孙摇,复封为越王,使奉越后,而欧阳亭侯之后,因有仕汉为涿郡太守者。子孙遂居于北。一居冀州之渤海,一居青州之干乘。居千乘者曰和伯,仕于汉最显,世为博士,以经名家,所谓《欧阳尚书》是也。其居渤海者,仕于晋最显,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是也。建遇赵王伦之乱,见杀。兄子质,以其族奔长沙。由是子孙复居于南。仕于陈者曰颁,威名着于南海。颁之孙曰询。询之子通,仕于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为封望。自通三世生琮,为吉州刺史。子孙因家焉。琮八世生万,万为安福县令,生和。和生雅,雅生效楚。效生谟托注。托生皇高祖府君,府君生子八人,于世次为曾祖。今图所列子孙,皆八祖之后。  盖自安福府君以来,遭唐末五代之乱,江南陷于僭伪,欧阳氏遂不显。然世为庐陵大族,而皇祖府君以儒学知名当世,至今名其所居乡曰儒林云。及宋兴,天下一统,八祖之子孙稍复出而仕宦。然自宋三十年,吾先君伯父叔父始以进士登于科者四人。后又三十年,某与丽兄之子干曜又登于科,今又殆将三十年矣。以进士仕者,又纔二人。盖自八祖以来,传今百年。或绝或微,分散扶疏,而其达于仕进者,何迟而又少也。今某获承祖考余休,列官于朝。叨窃荣宠,过其涯分。而才卑能薄,泯然遂将老死于无闻。夫无德而禄,辱也。适足为身之愧,尚敢以为亲之显哉。  呜呼,自通而上,其行事见于史。自安福府君而下,遭世故无所施焉。某不幸幼孤,不得备闻祖考之遗德。然传于家者,以忠事君,以孝事亲,以廉为吏,以学立身。吾先君诸父之所以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弟者,获承其一二矣。某又尝闻长老言,当黄巢攻破江西州县时,吉州尤被其毒。欧阳氏率乡人扦贼,赖保全者千余家。子孙宜有被其阴德者。顾某不肖,何足以当之。传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今八祖欧阳氏之子孙甚众,苟吾先君诸父之行于其躬,教于其子孙者,守而不失,其必有当之者矣。嘉佑四年己亥四月庚午,嗣孙修谨序。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教报应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