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作者:(清)张之洞,王伯祥 页数:258
Tag标签:无
前言
《书目答问补正》包括张之洞所撰《书目答问》及范希曾所撰《补正》两部分。张之洞所撰《书目答问》初刊于清光绪二年(一八七五》,此后重印再刻,流传极广,在近世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遣部书虽然已历一百三十余年,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张之洞字孝达,又字香涛,别号壶公,又号无竞居士,晚年号抱冰老人。直隶河间南皮人。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生于贵州二旦统元年(一九。九》病逝于北京,享年七十三岁,谧号文襄。他十四岁考中秀才,十六岁考中举人,二十七岁考中进士。此后开始漫长的宦海生涯,历经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不过此时正是清王朝衰败之世。早期他是清流派的主要成员,后又受西方文化与时势的影响,逐步转变为洋务派的知名人物。他集儒学与能吏于一身,好学善文,著作宏富;其中稍早于《书目答问》的《辅轩语》,虽是主要讲举业的,但此书;I学」篇都是讲述治学的主张与方法,而且贯穿于《书目答问》之中。参照阅读,颇为有益。《书目答问》编着宗旨,正如其「略例」所说,「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J信张之洞提出「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他又在《辅轩语》学」篇中提出,「读书宜有门径,泛滥无归,终身无得,虽多无用,得门而人,事半功倍号在《书目答问》中,他不单纯追求古本,而是以不缺少误、当时有见实用者为主。「多传本者举善本;未见精本者举通行本;未见近刻者举今日见存明本;近人撰述,成而未刊、刊而未见者尚多,要其最著者。
内容概要
本书是《书目答问补正》的批注本,《书目答问补正》是清末张之洞撰写的目录学名著,后来经范希曾补正,是介绍治学门径的重要工具书。王伯祥是近代著名的出版家和目录学家,极为重视《书目答问补正》,将当代学者的论述和自己的心得一一批注在此书的天头、地角和行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于同治十三年(1874)任四川学政时,因“诸生好学者来问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而“告语生童而设,非是著述”。此书共著录图书两千二百余种,设经、史、子、集、丛书五部,下又分小类、子目若干,突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又于各书下注明卷数、作者、通行易得本等,间有简明按语,指示读书门径。
作者简介
作者:(清代)张之洞
书籍目录
影印《书目答问补正》《批注本》序(朱天俊》 袁行云题记王伯祥题记《二》 王伯祥题记《二》 《书目答问补正》序(柳诰征》《书目答问略例》(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目录》卷一 经部卷二 史部卷三 子部卷四 集部卷五 古今著述合刻丛书目姓名略范希曾跋后记《王浞华》
章节摘录
插图:
后记
家父王公伯祥,一生嗜书如命。在上草桥学堂《苏州市一中的前身》之前,就总将压岁钱、饼饵钱省下来买书;上学后,与同学顾颉刚、叶圣陶课余逛书肆,几乎成为日课。每得二下即谛读把玩,庋架收藏,宛若幸得知己。涉世日深,所储日富。携家由苏迁沪时,数量已相当可观。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十年,就更不用说了,书当然只会越积越多,越储越富。到上海一、二八事变前夕,伯祥先生的藏书量二日定早已逾万,当然也从未统计过。仅据家父口述,单单地图类,就足足藏满了两书柜。一二八的战火,毁了家父的全部藏书与一切家什,总算人一个也没伤着就已万幸。家父自小从就学时开始,即记日记,而从战火中抢出的日记,仅从一九二四年开始,以前的日记也都同赴劫火了。这一创痛是家父终身不忘不磨的,当然也是子孙后代永不该忘的创痛!之后,家父从零开始,又一本一本的购置起来。先从基本工具书开始,什么《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等等,如雀衔泥,用嘴裹省出的钱,一本一本地叼回家,那有多么不容易啊!直到建国后一九五。年举家迁京时,家父的藏书总共打了十八大木箱。不久家父调到北大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选注《史记选》,自然立即又与书肆书友打起交道来。研究工作之需,添置若干常用书,自是十分正常之事。加之国运正兴,出版书籍如雨后春笋,书价又廉,过去难以购置的大部头书,经整理缩印,现在所费无多就可插架供读,所以陆续添置了不少。因此在他身后捐书给文研所时,除了解放后出版的普通书不要之外,捐献了近两万册书。
编辑推荐
《书目答问补正(批注本)》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