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3 出版社:北京图书馆 作者:张越 页数:37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所论之五四时期史学,在时间上大体是指从《新青年》创刊的 1915年到1927年的十余年间。这一时期,新、旧史学的冲突与承继,中、西史学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史学转型的复杂景象。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莅列其中,史学主流力求融会中西、贯通古今,显示出了崭新气象,带来了中国史学从观念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更新。
作者简介
张越,男,1962年7月出生。现为史学研究所副教授,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史学史,研究重点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在《史学理论研究》、《史学史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史学月刊》、《光明日报》等学术杂志和有关报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中国清代思想史》一部。讲授中国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学、中国历史编纂学等门课程。目前主持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研究项目《五四时期的史学思潮与史学方法》,参加数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研究项目、教育部重大研究项目的研究 。入选“北京市培养新世纪(2001-2005)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
书籍目录
绪论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时期的历史学 一 近代中国探索救亡图强之路与史学近代化 二 新旧中西之间:中国现代史学的初步建立第一章 “新史学”:中国史学转型的宣言 一 “新史学”的理论特点与创新意义 (一)《中国史叙论》的理论创新 (二)《新史学》的“破坏”与“建设” 二 “新史学”思潮的批判意识 (一)“新史学”批判旧史学 (二)“新史学”思潮的继续发展 三 20世纪初期的“新史学”思潮及其学术建树 (一)异中有同:20世纪初期“新史学”思潮的普遍性意义 (二)20世纪初期“新史学”思潮的学术建树第二章 “整理国故”运动与五四时期史学 一 “整理国故”运动对史学的影响 (一)“整理国故”运动对历史学科建立的促进 (二)“整理国故”与“科学方法” 二 国学必读书目之争与文化史观 (一)胡适、梁启超“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之不同 (二)对“文化史”的不同理解第三章 史料观念的变化与史学走出经学的羁绊 一 新史料的发现与史料观念的变化 (一)发现与接受新史料 (二)建立新的史料观 二 走出经学羁绊的五四时期史学 (一)近代以来经史地位的变化 (二)史学独立与经史关系第四章 借鉴西方史学与继承传统史学 一 引进西方史学与中西史学结合的尝试 (一)引进西方史学的热潮 (二)中西史学结合的尝试和经验 二 对传统史学理论的重新认识和初步总结 (一)重视阐发中国古代史学理论 (二)对传统史学理论的认识和评价第五章 历史考证学的兴起与特点 一 五四前后历史考证学之兴起 (一)对传统历史考证学的承继 (二)史学的“独立”、“求真”和“科学方法” 二 五四时期历史考证学的实绩和特点 (一)王国维、陈垣、胡适对历史考证学的贡献 (二)五四时期历史考证学特点分析第六章 五四时期史学思想的多变性与多样化 一 梁启超史学思想的变化与“新史学”思潮的走向 二 李大钊的史学思想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三 学衡派的史学思想 四 何炳松的史学思想 五 东西文化论战与史学第七章 打破旧的古史系统与“古史辨派” 一 五四时期疑古思想的形成与高涨 (一)顾颉刚疑古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顾颉刚“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的提出 (三)对古史论战的评述 二 顾颉刚疑古思想分析 (一)顾颉刚疑古学说的理论特点 (二)“古史辨”、“疑古派”“古史辨派”诸说辨析第八章 五四时期的史学方法 一 对“科学”的史学方法的重视 二 多样化的历史考证方法和对史学方法的总结第九章 现代史学规模的初建 一 新的历史教学建置与课程设置 二 学术期刊与史学发展参考文献后记
编辑推荐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史学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重要时期。本书论述了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因新旧史学间的冲突和继承、中外史学间的碰撞与交融所出现的史学转型期中的诸多问题,展示了五四时期中国史学从观念到方法、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更新的复杂景象。本书以阐述20世纪初“新史学”的理论特点和创新意义为出发点,强调“科学”与“民主”是成为中国史学转型的外在标志和内在动力,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旧、中西之争及相互间的张力,构成了五四时期多种史学思想观点并存的客观局面,讨论其发展路径、变化转承、相互影响等内容。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史学在史料观念上的变化、经史关系、中西史学交汇、对传统史学的借鉴、历史考证学的兴起与特点、五四时期史学思想的变化、疑古思潮、史学方法、现代史学规模的初建等重要问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