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王义桅,等 编  页数:264  

内容概要

  中欧学术连线的建立,这是中欧关系研究的一件大事。50余名前驻欧大使、官员、学者、记者参会,可谓层次高、阵容强,与会发言权威性、前瞻性,尤其是欧债危机专场,会后半年一直有媒体引述会上观点。中欧学术连线的建立,瞄准前沿视野,着眼于政策影响力,体现了致力于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对话)、企业顾问“三位一体”的发展定位。

作者简介

辜学武,1957年生,博士,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讲座教授并兼任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德国社会科学领域获得德国最高级别教授(C4/W3)的华裔科学家,兼任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国际关系理论,儒家文化的普世性问题,中国外交与安全政策,亚太地区能源安全和欧亚关系。共发表4部专著,3部合著和近100篇论文,其中《国际关系理论导论》已成为德国许多大学国际关系学专业的推荐教科书。 王义桅,1971年生,博士,同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IIPA)执行院长,“中欧学术连线”(CEAN)主任,兼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曾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驻欧盟使团外交官。重点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理论、公共外交、中国外交、欧洲一体化与中欧关系、美国对外战略与中美关系。出版专著《超越均势:全球治理与大国合作》、《被神话的美国》、《超越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解读》等6部、《大国政治的悲剧》等译著3部。在中、美、英、德、日、韩、印、荷、西、意、印尼、土耳其等国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书籍目录

吴启迪序中欧关系研究大有可为 丛书总序中欧学术连线的时代使命 本书序中欧关系研究“路向何方”——“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第一单元驻欧大使谈欧盟与中欧关系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对欧盟的认识和当前中欧关系 中国前驻欧盟大使丁原洪:如何认识欧盟? 中国前驻法国大使蔡方柏:法国在欧洲一体化及中欧关系中的角色 中国前驻英国大使马振岗:英国在欧洲一体化及中欧关系中的角色 中国前驻奥地利大使杨成绪:影响欧盟内政外交的美俄因素 中国前驻希腊大使唐振琪评论 第二单元中欧关系研究及其超越 刘吉:中欧携手迎接新人文主义时代 周弘:欧洲研究的问题及其超越 周琪:美国研究与欧洲研究之比较:历史的启示与现实的挑战 孙周兴:超越之辩与中西哲学的差异 仇华飞:美欧中国学之比较 郑时龄:从建筑领域的合作看中欧关系的时代内涵 第三单元欧债危机及其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伍贻康:欧债危机与欧洲一体化未来 杨洁勉:欧债危机问题背后的制度因素 丁一凡:欧元区债务危机及发展前景 陈新:从欧债危机看欧盟的经济治理 赵怀普:欧元危机及其对欧盟的影响 马国书:欧元的困境与国际货币体系的未来 王义桅:欧债危机的战略影响 戴炳然:欧债危机与中国 乔依德:欧债危机和中欧经济战略合作 高大伟:塑造欧洲,中国的新角色 徐明棋评论:欧美债务危机之比较 第四单元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反思 冯绍雷:中欧战略关系的全球意义 冯仲平: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 宋新宁: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时代使命 王义桅:中欧关系为何战略性不足? 叶江:中欧战略伙伴关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崔洪建:构建中欧利益共同体的起点 杨烨:中国与中东欧的经济与战略关系 第五单元中欧关系的基础 胡吴: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政治基础——政党外交对推动中欧伙伴关系的贡献 徐明棋: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经济基础:“十二五规划”与“欧洲2020战略”之比较 邱震海: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社会基础:转型期的中欧如何相互适应? 郑春荣: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人文基础:以同济大学与德国的合作为例 连玉如: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别基础:以德国为例 诸大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领域:以可持续发展为例 附录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院士致辞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于洪君致辞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贺信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宋哲大使贺信 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艾德和大使贺信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贺信 中欧学术连线简介 与会者简介 后记:架起中欧人文交流的新桥梁 致谢

章节摘录

版权页:   牟宗三大约是把“超越”提升为现当代中国学术讨论的关键词语的第一人,至少是在这方面用力最多者。安乐哲极不满意牟宗三的说法,就此提出了三点批评: 第一,轻率地使用超越的语汇,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之中产生了西方常见的、对中国传统的误解。第二,姑且不论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使用严格超越的语言,鼓励了后来数代中国学者主张,西方和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之间有太多的共同基础存在,这样,也就低估了中国哲学作为真正不同于西方主导感悟方式的传统对世界文化所作的贡献。第三,不应忽视目前我们中西交谈所处的、令人困扰的可笑状态。(赫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中译本,第235页) 第一点批评建立在安乐哲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上,即:中国文化中缺失“超越”之维度。“中国知识文化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在其精神、道德和政治的感悟方式的表达中,缺少对于超越性的真正充分的意识”。然而,安乐哲认为,在这方面,由于西方文化在现代世界的强势特征,无论中外都存在着严重的误解和误释。 第二点说的是上述误解可能带来的后果。牟宗三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一种康德哲学式的解释,为此动用了大量康德哲学的概念和术语。而如前所述,牟宗三在讨论中西哲学之会通和比较时,首先强调了哲学的普遍性,这也就是说,他自始就假定了中西哲学——甚至一般哲学——的共同性,在这个共同性的前提下再来讨论个性。这就引起了安乐哲所讲的不良后果:看似公允之论,或者本意在提高中国思想文化的地位以及它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但实际上却通过把中国思想文化传统纳入到西方哲学的概念框架里面,从而导致了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低估”。 对于中国当代学者引入和使用“超越性”范畴,安乐哲甚至看到一个大危险,那就是:可能使我们丧失掉“中国传统中的那种哲学的谦逊(modesty)和谨慎”。安乐哲的这一批评是富有意义的。问题仍旧关涉到思维特质及以规定着思维特质的语言。安乐哲花了大功夫来揭示汉哲学的“关联性思维”以及相应的“关联性语言”(“过程语言”)。有关这方面的具体内容,限于篇幅,我们这里不能展开讨论了。 就语言(表达)来说,安乐哲指出了由翻译引发的重大问题。他指责西方汉学界在翻译中国古代思想术语时采取的西方化姿态,即采用超越性语言来翻译中国古代思想基本词语的做法,如对儒家的“天”和道家的“道”对神学的释译。“我们总是试图在我们自己的超越语言中寻找方式来描述我们自以为是超越的概念,而‘天’被译作‘Heaven’、‘道’被译作‘God’或‘the Way’便是这种释译方式的结果。我们认为这种方式的翻译及其带来的混乱是最不幸的”。在安乐哲看来,这实际上就是把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中根本不存在的超越概念当做中国思想的属性了。 为什么西方的超越性语言不适合于表达中国传统思想?安乐哲举了“几”的例子给予解说。“几”首先意味着“微小”、“即刻”、“几乎”;又意味着“可能性”、“时刻”;进一步还扩展为“关键时刻”、“转折点”、“枢纽”、“危险”等;然后意味着“推动力”、“原动力”、“扳机”;最后是“机会”等。所有这些构成一系列不确定的、不断转化的意蕴,我们无法给予单义的、明确的把握。所以安乐哲说:“正是中国古典传统所理解的秩序中的这种无所不在的非确定方面,使得西方超越性语言在这里不适用,因而也迫使我们回到中华世界本身中去寻找更方便、更合适的语言”。

编辑推荐

《中欧学术连线丛书: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给供相关人员参考阅读。

名人推荐

我期望并相信中欧学术连线必将为我国的国际环境建设作出杰出的贡献。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 赵启正 2011年9月,中欧学术连线在同济大学成立,这是中欧关系研究的一件大事。50余名前驻欧大使、官员、学者、记者参会,可谓层次高、阵容强,与会发言权威性、前瞻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欧债危机专场,会后半年一直有媒体引述会上观点,确实很难得。 ——全国人大常委、教育部前副部长、中欧学术连线名誉顾问 吴启迪 中欧学术连线的建立,瞄准前沿视野,着眼于政策影响力,体现了致力于学术研究、政策咨询(对话)、企业顾问“三位一体”的发展定位。 ——中联部副部长、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理事会名誉理事长 于洪君 中欧学术连线顾问团人才济济、精英荟萃。希望顾问团高举中欧友好旗帜,秉承互利共赢精神,积极推进中欧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理论界之间的往来与交流,为增进中欧相互理解与信任,打造中欧人文交流支柱,推动中欧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任期2008—2011) 宋哲大使 中欧学术连线及其高级顾问团不仅为我们带来对欧洲进行前沿性研究的期许,并且也将同欧盟资助的欧中研究与咨询网络(ECRAN)携手工作。因此,在中欧学术连线的身上,体现了进一步发展中欧人文交流的精神。 ——欧盟驻中华人民共和国暨蒙古国使团团长(任期2011—) 艾德和大使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