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世界知识 作者:王家声 编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同舟共进》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树立了不可动摇的言论旗帜,《同舟共进》坚持理想,特立独行,对中国转型期间的诸多重大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论说,特点最为鲜明,立场最为清晰。本书主要向你介绍了梁启超、蔡元培、鲁迅、陈独秀、叶恭绰、闻一多、司徒雷登、张澜、潘光旦、钱学森等民国文人的骨气和底气。
书籍目录
人间已无梁任公
蔡元培:是真虎乃有风
蔡元培为何七辞北大校长职务
陈独秀:龙性岂易驯
熊希龄:“此君一出天下暖”
陈序经最后二十年的浮沉
马寅初:“敢言敢怒见精神”
马寅初与蒋梦麟:同学不“同途”
鲁迅为何拒绝诺奖提名
还记得晏阳初吗?
1925:“歧路”上的胡适
“性博士”张竞生
“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梁漱溟“狂妄”话语的背后
罗翼群与叶恭绰
话说张东荪
“长袍先生”张澜
闻一多、潘光旦、罗隆基轶事
新闻报国:邵飘萍的不归路
浙大:“书傻子”校长竺可桢
一个完整的司徒雷登
有关钱学森的假故事
老圃秋容淡——实话实说的容庚
不该如此寂寞的胡先骕
冰心诤言 一片冰心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罗家伦等多位蔡门弟子都曾忆及一件往事:七七事变前两年,强邻虎视眈眈,战争阴霾日益浓厚。蔡元培到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汪精卫请他共进晚餐,用的是西膳。蔡元培苦口婆心,劝汪改变亲日立场,收敛亲日行为,表明严正态度,将抗战的国策确立不拔。蔡元培说:“关于中日的事情,我们应该坚定,应该以大无畏的精神抵抗,只要我们抵抗,中国一定有出路。”言犹未毕,蔡元培的眼泪脱眶而出,滴到了酒杯中,他旋即端起那杯掺泪的酒,一饮而尽。听其言而观其行,举座动容,无不肃然起敬,汪精卫则如坐针毡,神情尴尬,只好顾左右而言他。汪精卫若能听从蔡先生的忠告,不再一意孤行,日后又何至于堕落成汉奸,身败名裂呢?凡师长、朋友、同事、门生,都众口一词地肯定蔡元培是难得的忠厚长者,与人无忤、与世无争,但也不约而同地认为蔡元培临大节而不可夺,坚持原则、明辨是非,“柔亦不茹,刚亦不吐”,绝对不是那种只知点头如鸡啄米的好好先生,更不是那种八面玲珑的水晶球。蔡元培应小事以圆,处大事以方,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态度极和蔼,使人如沐春风。凡是了解蔡先生的人都清楚,他所讲求的“和”,不是和稀泥的“和”,而是“君子和而不同”的“和”,不可通融的事情他一定不会通融,不该合作的事情他一定不会合作。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为往圣继绝学,为来世开太平,此正是我一生的使命。《人心与人生》等三本书要写成,我乃可以死得,现在则不能死。又今后的中国大局以至建国工作,亦正需要我:我不能死。我若死,天地将为之变色,历史将为之改辙,那是不可想象的,万不会有的事。” ——梁漱溟“狂妄”话语的背后1941年罗斯福曾发表文章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晏阳初却在此基础上补充了“第五种自由”:人民要有“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在给晏阳初的生日贺辞中说:“通过寻求给予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以帮助,而不是施舍,您重申了人的尊严与价值。”晏阳初,这位中国的儿子,早已成为世界公民。1990年,一代“平民教育之父”于纽约寓所辞世。人们将记得他曾这样说:“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更好的世界,但其确切含义是什么?世界最基本的要素是什么?是黄金还是钢铁7都不是,最基本的要素是人民!在谈及一个更好的世界时,我们的确切含义是需要素质更好的人民。” ——还记得晏阳初吗?胡适有意,青年无情。11年后,当周作人致信胡适:“我们平常以为青年是在我们这一边”,始终不肯学时髦的胡适说:“我在这十年中,明白承认青年人多数不站在我这一边……”这其中,有没有一种殊深的感慨? ——1925:歧路上的胡适
编辑推荐
《文人的骨气和底气》是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