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6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马玲 页数:29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北京胡同文化犹如一壶浓郁的普洱茶,历久弥香……
《北京胡同》送你一把钥匙,让你开启胡同里的一扇扇大门。每一扇门后面,隐藏着等你搜寻的一段段故事。
《北京胡同》把作者马玲这些年拍摄的图片成册推出,为胡同穿起一串缀着历史与文化标识的珍珠,供胡同爱好者凭吊与欣赏。
作者简介
马玲,北京人,时事评论员。原为香港《大公报》高级记者、专栏作家,现为香港《广角镜》杂志主笔。马玲已出版的书籍有:《红墙内外的独家报道》、《亮点》、《马玲专栏》、《新闻第三只眼》等。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胡同知识
胡同曾经多如牛毛
东四当年是富人区
内城九门之功用
胡同之最
四合院门的等级
砖雕寓意丰富
门当户对由来
门环设置严格
门墩建造讲究
影壁保护私隐
胡同里的叫卖
老屋顶一岁一枯荣
老北京儿谣
老北京图片
四合院别有洞天
旧京殷实人家
大清门遗址建毛泽东纪念堂
北京北平变来变去
残存的王府
僧王府现状
慈禧弟弟的府宅
第二部分 胡同味道
凄:京的屋顶陈列着胡同的世态炎:京
凸凹的台阶展示着胡同的起伏跌宕
大杂院特色
老胡同孩子回忆入厕往事
住胡同的弊端
胡同垃圾处理
电线杆成胡同记忆
胡同里的滑稽乱搭
论“光膀子”
胡同侦缉队
北京“爷文化”
胡同人爱好
胡同串子
自行车王国残影
八旗养鸟遗风仍盛胡同
胡同猫狗十分 忠诚
惬意地享受季节变化
皇史成也成了大杂院
胡同里的“京城四老”
第三部分 凄凉拆迁
二环内的胡同还在大片拆
老会馆消失在拆迁中
大杂院人的无奈
废墟顽强地生活
如此韵味十足的胡同已不复存在
老建筑遗像
高楼大厦为四合院吟唱最后的挽歌
第四部分 人文视角
抱残守缺的辜鸿铭
梅兰芳住过的胡同
鲁迅故居的风雨历程
邵飘萍与《京报》
北京会馆与京剧
段祺瑞执政府
国民党三位抗日将领路名
二十九军小史
《大刀进行曲》
寻访北京名人故居
……
第五部分 胡同别韵
第六部分 文革遗痕
第七部分 老外进驻
第八部分 胡同风情
第九部分 威风八面
第十部分 怀旧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是呀,他发现北京的清真寺建筑基本上看不出穆斯林风格(与世界其它地区的清真寺有很大不同),以北京拥有千年历史的牛街清真寺为例,建造的也是比较典型的北京庭院风格。这很有意思,穆斯林的执拗世人皆知。而穆斯林在北京这种入乡随俗的建筑融合,到底是主动行为还是被动行为?纵观中国历史,汉民族对异民族的融合力相当惊人,即使在世界各地“顽固不化”的犹太人在中国也被同化了。历史上的开封犹太人与汉人通婚,并参加科举入仕,渐入中国主流,还是明朝的传教士利玛窦意外发现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后代现在也基本上都是汉族了。老太太喝过茶,吐过痰,接着说。“告诉您,我不是说过出嫁那年赶上北平沦陷小日本打进北平吗?日本兵进城走的前门大街,解放军进城也走的前门大街,离我们家不远,我这人就喜欢看热闹,所以他们进城我都去看了。”老太太把“日本兵进城”与“解放军进城”顺溜地相提并论,没有丝毫政治的、民族的顾忌,自然流畅到让小伙子再一次感觉意外。他问老太太日本占领时期的生活如何。“北京沦陷时期呀,咳,爱谁谁,咱小老百姓,反正都是过日子呗。军阀来了也好,小日本来了也好,解放军来了也好,甭管谁管着,咱总不能饿死吧。我那老头子说过,只要能活着,有奶就是娘,饿死不值。他祖上一千多年前从阿拉伯来,我祖上三百多年前从东北来,不都是打外面来的吗?北京人见多了,活得明白着哪!胡同里该干嘛干嘛,让挂膏药旗就挂呗,跟他们玩儿什么命呀,不值。”听罢此言,小伙子想起日本人写北京的一本书,其中叙述的北平居民手持太阳旗夹道欢迎日本兵的场面在他眼前掠过。老舍(也是旗人)写的《四世同堂》小说,通过小羊圈胡同一班人的各种表现,可谓立体反映了那个年代的百姓状态。
后记
我没住过胡同,从小生活在部队大院。 但胡同里那斑驳而又斑斓的色彩,令我着迷。 我没事儿爱往胡同里钻,看陋巷,看破院,看老北京的点点滴滴。结果,我成了胡同串子。 我父亲住过胡同和大杂院。1942年日本侵略军在华北地区大扫荡之后,10岁的父亲和家人从河北深州来北京卖香烟,住北京南城磁器口一带的大杂院。上世纪90年代,已是中将司令员的父亲突然心血来潮,带着我们母女去寻那个大杂院。那院变化不大,还是大杂院,院中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竟然认出了父亲,亲切地叫出“马老四”,并畅叙当年的围炉之乐。 那是我对胡同印象最深的一次探访。 20多岁时,我写过一篇名为《镶金的白发》的短篇小说,载于《解放军丈艺》。小说描述生活在胡同里的一个老太太和一个小女孩因孤独相遇,彼此成了忘年交。老太太不幸去世后,小女孩满怀感伤地捡起一根老太太的白发珍藏留念。 30多岁时,宣武区政府的一位“老北京通”,领着我骑自行车遍寻南城老北京的残迹。我曾写一整版文章刊登于香港《大公报》和《北京青年报》。 40多岁的时候,在北京保护胡同的一片热潮中,我发现奥运会之后,菜市口附近又有大片胡同在拆,于是拍了一组图片在香港《广角镜》杂志图文并茂地刊登。 可惜呀,我镜头里的一些胡同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我把这些年拍摄的图片成册推出,也算了却一桩心愿:为胡同穿起一串缀着历史与文化标识的珍珠,供胡同爱好者凭吊与欣赏。 为使自己感受到的胡同意境不走样,所以我亲自披挂上阵,从摄影、撰文、编辑、设计,一路操作下来。在此,还要特别感谢一下王伟,他充当我的键盘操作手。
编辑推荐
《北京胡同》:一书在手,你就成了胡同通。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