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畔的回忆

出版时间:2010年4月1日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李振中  页数:226  
Tag标签:无  

前言

  有一次我在北京开会,见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朱威烈教授,他对我说:“李老师,你不要等以后由别人替你写传记,最好由你自己来写,真实、具体、准确,不会产生误解。”2006年5月30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50周年。50年前,我在开罗大学留学,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事件的过程,在后来将近六年的留学生涯中,又目睹了中埃两国关系迅速发展和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许多事件,有些正面的事件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有些非正面的个案,也是十分惊心动魄的,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和深刻的印象。我一直想把这一段经历记录下来,但是多年来,总是忙于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始终未能动笔。朱威烈教授一番话之后,我提笔写了一点儿,因为有了新的紧急任务,又不得不停下笔来。后来,河南家乡的马光援先生和古凤英女士约我为他们主编的《伊斯兰文化研究》刊物写稿,我就把写出来的一部分寄给了他们。他们在刊物上连载发表以后,各方面反映还比较好,都鼓励我写下去,尽早完成全稿,更有出版社准备出版单行本。  时间已经过去了许多年,有些事情需要认真思索和仔细追忆,当年的同学和朋友也给我提供了许多线索和资料,来充实回忆录的内容。这本回忆录的中文书名为《尼罗河畔的回忆》,这是借用一部电影的名字。1956年,中埃建交后,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到埃及拍摄的有关埃及的第一部纪录片,名字就叫《尼罗河畔》,其中还有我们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的镜头,也是我们第一次上了电影的镜头。后来这部电影拿到埃及去放映,效果很好。回忆录的阿拉伯文书名,我加了一句“ayanunaalhulwah”(“我们甜蜜的日子”),这也是借用一部电影的名字,是我们到埃及后,观看的第一部埃及故事片的名字,女主角是埃及著名演员法蒂娜·哈玛姆(FatinahHamam)扮演的,男主角是当时埃及著名演员欧麦尔·谢里夫(OmarSharif)扮演的。影片描写埃及农村青年男女真挚纯洁的爱情,描写埃及农民的纯朴性格和艰苦生活,更有大量镜头描写埃及农村美丽迷人的自然景色。影片题材很好,演员的技巧也很高,音乐也很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很美好的印象。如果把阿文书名再译成中文,就成了“我们在尼罗河畔甜蜜的日子”,也许这样更能表达我们对埃及人民和埃及这片土地深怀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内容概要

  作者是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阿语专业人才,是新中国第一批留埃学生。《尼罗河畔的回忆:新中国第一批留埃及学生纪实》中,作者打开了封存50多年的回忆,翔实记录了,这些留学生们在埃及求学的艰苦历程,作者用其惯有的平实、亲切的讲述方式,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那真实、细腻的描述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

作者简介

李振中1937年生,河南人,回族,哈吉,教授。
1956年由国家公派赴埃及留学,1961年毕业于开罗大学文学院。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大学东语系和北京语言大学外语系任教。其问,曾在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外国语学院任客座教授,在也门萨那技校任中国专家组副组长。主要从事阿拉伯语言与伊斯兰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93年获国家颁发的为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获埃及驻华大使馆为庆祝埃中建交50周年、向为埃中友好做出过贡献的人士颁发的荣誉证书。

书籍目录

前言第1章 留苏预备部第2章 往事岁月稀 1.草根 2.大辛庄 3.博爱县西关 4.郑州一高第3章 留学生管理司第4章 周恩来总理接见第5章 开罗之旅 1.从北京到广州 2.从深圳香港 3.从卡拉奇到开罗第6章 尼罗河畔 1.大学城 2.埃及新宪法 3.中埃建交 4.阿语启蒙 5.难忘的1956年 6.驻埃使馆第7章 苏伊士运河战争第8章 开罗大学 1.紧张的学习生活 2.一件意外的事 3.爱国捐献第9章 友好往来 1.中国穆斯林朝觐团 2.中国人民亚非团结会议代表团 3.中国青年代表团 4.《五朵金花》与《冰上姐妹》第10章 政治风云 1.《革命哲学》 2.合与分 3.师生情谊 4.时势造英雄第11章 政治与学术 1.选修课程 2.政治挂帅 3.归程

章节摘录

  第1章 留苏预备部  1955年11月下旬的一天上午,我正在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主楼三层的一间教室里上课,第四节下课的铃声响了,讲课的沈老师说了声“下课”,同时收拾放在讲堂桌上的课本和讲稿。这时,同学们也都站起来,一方面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各自收拾自己的课本、笔记本和书包,准备吃午饭。这时教室的门开了,一位工友手里拿着一张纸条走进来,他一面向站在讲台上的沈老师打招呼,一面向着班上的同学们喊道:“哪位同学叫李振中?”我的座位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工友第一次喊名字的时候,我没有听到,也没有注意。忽然有几个同学转过脸来,同时对我喊:“李振中,有人找你!”我急急忙忙背起书包,走到教室前面,对还站在讲台旁边的工友说了声“我就是”。那位工友把手中的条子交给我,我很快地看了一眼,上面写着:“55届29班李振中同学,下课后到学院人事处来一趟。”我先是怔了一下,然后顺口问了一句:“什么事?”那位工友说:“不知道。”他告诉我人事处的楼层和房间号后,就走了。  学院的作息时间是这样的:师生上课的时间是从早上7点30分到11点30分,办公人员上班的时间是8点到12点。所以从第四节下课到办公室下班还有20多分钟的时间,我脑子里很乱,但什么都来不及想,要抓紧时间赶到人事处办公室。实际上是10多分钟的时间,因为办公室的同志总是要提前几分钟,整理东西准备离开。我急忙赶到了人事处,找到了写条子通知我的那位办事员,他对我说:“你今天下午到教育部留学生管理司去一趟。学校给你的介绍信已开好。”他说着顺手把介绍信交给我。我听了以后,脑子里一片迷惘,便下意识地问了一句:“教育部找我有什么事情?”他淡淡地回答了一句:“到那里以后,你就知道了。”然后转过头去,整理办公桌上的东西。我想如再问下去,反而会自讨没趣,于是便无可奈何地走出了人事处办公室。  从办公楼到我吃饭的回民食堂,有一段距离,但也不算太远。我走得很慢,脚步有些沉重,脑子里想了很多,但都与要去教育部这件事,一时联系不起来。“你到那里后就知道了!”也就是说,他是知道这件事的,那他为什么又不告诉我呢?  我是1955年9月初才来到北京的,在当时的北京俄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学习俄语,准备一年后到苏联留学。我来到北京也就刚刚三个月左右,除了与考入北京其他院校的高中毕业的老同学见过一两次面以外,在北京我什么人也不认得,教育部的人怎么会知道我呢?上个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百业废兴,教育事业也很滞后,但突出政治是当时兴办各种事业的前提,也是那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因此,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是要经过严格审查的,报考的大学专业分“一般、机密、绝密”三类,高中毕业生的政治审查结论也分为“一般、机密、绝密”三类。政治审查是“一般”的同学,只能报考“一般”类的专业,否则就是高考成绩达到了要求的分数线,也不会被“机密”或“绝密”类专业所录取。而政治审查的结果,学生本人并不知道,只是人事和招生部门内部“掌握”。当时的高考招生不仅不透明,还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而选择出国留学生就更为严格,政治审查结论非“绝密”类,是绝对不会被录取的,此外,还要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和高考,任何一项达不到要求的标准,是不会被选拔为出国留学生的。当时中国青年出国只有“公派”这一条途径,其他途径是没有的,也不允许。“到留学生管理司去一趟!”难道是“出国留学”一事,出现了“问题”或“麻烦”?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们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幸被派赴阿拉伯国家的第一批留学生,在中国阿拉伯语教育史上,是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赴埃及学成归来的马坚、纳忠、刘麟瑞等学者之后,新中国培养的新一代阿语专业人才,振中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和振中同在开罗大学学习。在这本书中,他以超强的记忆力,打开了封存50多年的回忆,翔实记录了,我们在埃及求学的艰苦历程,用他惯有的平实、亲切的讲述方式,将那段历史娓娓道来,那真实、细腻的描述仿佛一切就发生在昨天。感谢振中,为我们那个时代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史料。  ——杨福昌(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驻科威特、埃及大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尼罗河畔的回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服务非常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