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郑毅 页数:375
内容概要
中国古代书院自唐代以来,发展了一千多年,其办学理念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书院精神具有着持久的影响力。古代书院通过现代转化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教育也只有充分利用和吸收古代书院精神才能得以更好地发展。
书籍目录
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关系的异同——兼论王氏高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者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鉴真对日本佛教事业的贡献长崎贸易中的唐通事论明末清初东亚西学对应与形成特点16~18世纪中国历法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清帝东巡孝祭文化轨迹述论清代科举中的矛盾性现象及其分析中国学者关于清代中朝边界问题的研究 近代中日韩开港研究述评日本“大陆政策”与“甲午战争” 从“亚洲一体”到“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侵略理论的演变研究从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看东北亚民族认同与和谐的实现对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社会经济进程的评价日俄战争后清政府对美外交策略实施的原因20世纪初俄日美三国对中国东北侵掠的考察民国时期中国东北朝鲜移民的生存状态研究浅析伪满政府的《关于辅导及保护工人管理之件》 未来中日关系发展走向分析对建立长期稳定友好中日关系的建议 东亚安全与中日韩合作德川幕府时期日本人的朝鲜观从贺川家的医业传承看日本的养子继承传统平田笃胤与国学神道思想的拓展战后与占领的现代意味战后日本社会思潮的演变轨迹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教训三维棱镜下的美日同盟安倍内阁成立以来的中日关系 日本东京所藏近代中日关系史档案韩国自主国防政策推进及其障碍因素 探索以朝鲜半岛为中心的地区和平与稳定——挑战与机遇琉球古国海洋文化的历史特色述论
章节摘录
二、近代中日韩开港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意义(一)开港研究的内容与重点开港研究的内容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中日韩开港的国际契机:探讨鸦片战争前东北亚地区的国际背景、对外贸易状况、英法美俄荷等国对该地区的冲击以及中日韩三国面临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挑战与机遇。2.中日韩开港的艰难历程:考察在外来压力下中日韩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开港过程与方式,比较各国所签条约对开港内容规定之异同。3.中日韩通商口岸制度:比较中日韩通商口岸制度的异同,侧重探析这种异同产生的原因及历史影响。4.中日韩开港与现代化建设:考察开港给中日韩经济、文化生活带来的变化,研究开港城市早期现代化建设状况。5.中日韩开港的结果与影响:探讨中日韩在开港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分析开港产生的不同结果和对各国前途命运的深远影响。研究的重点应该是:1.分析东北亚地区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后环节的历史、国情、对外方针、地理环境等因素。2.考察列强对华与对日方针的联系和区别;思考英美两国分别打开中国和日本国门,而日本打开朝鲜国门的历史原因。3.探析中日韩不同的开港模式。4.研究开港在中日韩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开港后发展道路的殊途与交错。5.评价有关理论与观点,梳理和辨析历史名词概念(如:开国、开港、开化、近代化、现代化等)。(二)开港研究的方法首先,应该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以实证史学为基本研究方法,对中日韩开港问题加以考察、分析。第一,实证史学强调以史实为依据的学理,有利于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第二,实证史学主张对事实进行验证和确认,有利于探究历史的真相;第三,有助于发展中国的实证史学。“论从史出”,应该成为中国实证史学的基本学术表述方式。其次,近代中日韩开港问题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因此可以考虑用比较史学的方法,对近代东北亚开港与现代化问题进行时间系列上的前后阶段的纵向比较和空间系列上的同一阶段上的横向比较,探讨中日韩三国在面临列强冲击时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和国门打开后走向各自不同发展道路的深层原因。另外,还可以结合全球化与现代化理论,以及马克思有关“殖民主义两重性”的理论来展开论述,以使研究内容更为充实,结论更有说服力,研究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三)开港研究的意义在近代东北亚地区,并非只有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与西洋文明相遇而产生的锁国还包含日本和韩国。在“西力东渐”的冲击下,中日韩三国纷纷开港,但是,开港的时间和方式各有不同。从时间顺序来看,中国最早,日本次之,韩国最后;从方式看,三国均是在外来冲击和压力下被动地打开国门,结束锁国时代。而从冲击对象来看,中国与老牌殖民国家英国发生军事冲突战败后率先开埠,日本则在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冲击下开港,韩国却是在邻国日本的武力逼迫下打开国门。从结果看,中国虽然最先开国,却长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上徘徊;日本通过维新变革后来居上,很快步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韩国则被纳入日本势力范围并最终沦为日本殖民地。中日韩三国是东北亚地区有代表性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相互交往的密切关系。首先,三国同处东北亚地区,文化背景相似,为了应对西方殖民主义和基督教文化的冲击均实行过海禁(锁国)政策,对此课题进行横向的共时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其次,考察三国近代开港的历史契机、社会背景、曲折历程可以管窥东北亚早期现代化的发展端倪。具体而言,通过纵向的历时性研究,能够廓清三国在外来冲击下的对外交涉方针和手段、内外矛盾的演进、开港进程以及对近代东北亚的历史影响等实际状况。另外,通过开港研究来把握中日韩现代化启动期的诸种社会实况和政治斗争的发展脉络,能够达到将转型时期的近代东北亚历史进程具体化、实证化的目的。总之,中日韩三国面对外来挑战时采取何种应对方式(开港方式),外来冲击的力度与对象有何差异,开港有哪些经验教训,开港后的发展道路为何大相径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开港研究或可能为上述问题找到些许答案和提供有益的参考。中日韩三国在近代历史发展的进程上,起步时的处境极为相似,结局却大相径庭,可谓“同途殊归”。开港研究理应通过考察开港的历史契机、曲折历程,以廓清近代中日韩的外交策略、内外矛盾演进、互动与影响等脉络;审视东北亚早期现代化的发展端倪,进而将转型时期的历史进程具体化、实证化。开港研究在东北亚地区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亦可为我国当前的现代化建设和坚持改革开放方针提供某种借鉴和参考。总之,有关中日韩开港研究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近年来在注重对经济、文化生活等实证性考察的同时;也开始从全球化(区域化)的视角探讨近代东北亚的政治经济转型及现代化发展状况。因此,对中日韩开港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编辑推荐
《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第1辑)》内容包括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百济、新罗关系的异同——兼论王氏高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者;古代书院与现代教育;鉴真对日本佛教事业的贡献;长崎贸易中的唐通事;论明末清初东亚西学对应与形成特点;16-18世纪中国历法对朝鲜半岛的影响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