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媾和与中国

出版时间:2009-3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作者:王蕾  页数:326  字数:35600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历史研究中,冷战国际史研究不仅着眼于国际间的双边或多边关系,而且还在这一基础上向外扩展,探讨某一地区乃至全球的政治、军事格局的形成和走向;向内延伸,分析在已经形成的世界格局中各国国内政策的变化和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影响。故而,就此意义上说,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于国际关系史范畴的新的研究领域。  冷战史区别于国际关系史的重要特征即在于它的国际性,它是一个国际史。具体言之,这种国际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冷战首先表现为以意识形态、制度为分野的分庭抗礼,不同制度的国家卷入其中,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国际斗争;其二,由此引发美苏集团对各地区、民族或国家事务的卷入,插足各国国内政治,间接支持执政党与共产党的权力之争;其三,除阵营国家外,处于中间地带的各民族国家多分别依附于两人集团的一方,世界民族独立解放运动事实上也基本没有摆脱美苏大国竞争的范式。总之,在冷战期间,各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与两极国际格局的演变已经融为一体,这种历史现象的内伸与外延,无论如何是一般国际关系史所囊括不了的。或许正是考虑到这一点,1990年代初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冷战项目创立伊始便使用了“冷战国际史”(cold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的新概念。  随着1993年冷战对峙的主体国家之一苏联的解体,“冷战”时代作为世界历史上一个只有特定意义的阶段结束了。

内容概要

为了推动中国冷战国际史研究的继续拓展和深入,促进中国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和国际政治学研究的发展,以及为中国参与国际事务、选择对外方针提供政策咨询,我们着手编辑并出版了这套“冷战国际史研究丛书”。此套丛书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既有中国学者的最新专题研究成果,也有国外冷战史研究译著,以及口述历史著作。丛书将持续编辑出版下去,以期集中反映中国学者冷战史研究的面貌,拓宽中国冷战史学者的思路,开掘冷战史研究的新材料。

作者简介

王蕾,200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为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副教授。曾撰写《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众神之乡——追踪古希腊文明》,并参加《中韩关系史》(现代卷·第5-7章)、《日本史演义》(第1-5回)、《东亚的历

书籍目录

绪论引言第1章  缘起:罗斯福“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及其困扰 第一节 “门户开放”原则下的美日纠葛 第二节 罗斯福的东亚蓝图:“使中国成为大国”   第三节 困扰之一:苏联在远东的意图 第四节 困扰之二:调停国共纠纷的失败第2章 对日媾和早期提议的流产 第一节 对日媾和的提起 第二节 美国政府内就对日媾和的分歧与PPS10的出台 第三节 对美国媾和提议的国际回应 第四节 进退维谷的中国政策 第五节 凯南的远东政策观念第3章  “反转”对日占领路线 第一节 压制日本:战时美国对日占领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反转路线”之争 第三节 围绕反垄断法案的较量 第四节 东京会谈 第五节 “反转”占领路线与NSC13/2的出台 第六节 英国的应变第4章  “等待尘埃落定”与对日媾和  第一节 “等待尘埃落定”  第二节 对日媾和的重提  第三节 日本的经济出路与中日贸易问题  第四节 新的变化第5章 杜勒斯的斡旋与旧金山和会的召开 第一节 朝鲜战争与僵局的打破——杜勒斯初访东京 第二节 盟国对“七项原则”的反应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第三节 杜勒斯再访东京 第四节 太平洋安全问题的解决 第五节 英美的分歧与杜勒斯伦敦之行 第六节 旧金山和会的最后准备第6章  旧金山和会、吉田书简与对日和约的生效. 第一节 旧金山和会 第二节 围绕伦敦谅解的分歧 第三节 杜勒斯第四次访问东京与“吉田书简”的出台 第四节 行政协定的谈判 第五节 日台条约的谈判与旧金山和约的通过结论:美国在东亚的历史镜像与美国对日媾和中的中国因素史料文献与参考论著 1.史料文献 2.参考论著

章节摘录

  亲西方的,媾和排除了与日本的主要交战国中国的参加,印度、缅甸、南斯拉夫因对美国不满拒绝与会,与会的东方阵营三国: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也没有在《对日和约》上签字。因此,与在太平洋战争结束时所有国家期待并要求的对日“全面媾和”相反,这是一个在美国主导下的“单独”、或日“片面”的媾和;旧金山《对日和约》所反映的,也主要是美国对日本的单独的意愿。  第一,这样的对日媾和方式及其《对日和约》之所以产生,与战后两大事件:美苏冷战和中国内战有着密切的关联。这两大原因导致三导媾和的美国以遏制苏联为目的,在战略上重新重视战时敌人日本的地缘政治价值。  第三,正凶为考虑要利用日本的地缘政治价值,旧金山《对日和约》变成了有史以来几乎是最为宽大的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和约,其内容非常符合美国标榜的人道主义精神,既少限制也无惩罚。按照美国的设汁,赔偿越少越好,甚至町以不需要。  第四,旧金山媾和所导致的结果,是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仅仅6年后,美国便把战争中殊死较量的敌人转变成了自己在东亚最大的盟友和伙伴,通过与旧金山《对日和约》一体的《美日安全条约》和“美日行政协定”等,确立了新的美日同盟关系的基本框架,并以此形成了美日同盟与中苏同盟对峙的东亚冷战国际格局。这一格局主导了东亚20余年,直到1972年尼克松访华才被打破。  第五,作为媾和对象的日本所付出的“代价”,是以重新武装和提供美军驻口基地,让自己“搭上”了美国的便车既有经济的,也有安全的:日本获得了美国大量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也在美国的安全保护伞之下,不显山不露水,安享太平多年,到20世纪60年代末便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这些认识让人感到,对旧金山媾和历史过程的讨论似可告一段落。  但是,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从在东亚的中美日三国关系的角度来看,旧金山媾和却有很多问题还值得反思。  第一,旧金山媾和使中国成为美国的对手,可是,不论是从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美国在东亚的竞争对手都不应该是中国一在太平洋战争结束时,中国仍然只是一个穷国和弱国。中国的实力,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不对美国构成威胁,中国不成其为美国的对手。  第二,进入20世纪后,美国在东亚最大的竞争对手一直是日本,太平洋战争是美日竞争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太平洋战争结束时,美国在东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苏联和日本,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潜在的。  第三,很长一个时期,美国在东亚不仅不打算以中国为对手,而且还一直想借重和支持中国。美国传统的东亚政策是将维护中国的稳定作为东亚稳定的基本要素。美国曾宣称一个强大、统一、民主的中国符合美国的东亚政策,并为此一直宣布要坚持对华“门户开放原则”。  第四,按照二战时期美国对战后东亚的设想,东亚的权力格局应该以中美关系为基础。美国准备“使中国成为大国”,并作为“亚洲警察”,发挥监督潜在敌人日本和制衡现实对手苏联的作用。但是,旧金山媾和却使中日的角色易位,美国与宿敌日本化敌为友,盟友中国却走向了美国的对立面。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推进的旧金山媾和把中国定位成为美国在东亚的头号敌人,中美敌对的调子甚至超过了尖锐冷战中的美苏。  第五,与日本正好相反,对中国而言,旧金山媾和不仅使中国失去了借美国扶植成为亚洲大国、借中美关系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反而导致了对其十分不利的国际环境.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之门因此被封闭20余年,到1970年代才开启,至今日美同盟的存在也对中国是制约。大陆与台湾关系也因此而更扭曲。台海问题至今未能得到解决,中国本身则由于美国敌对的封锁隔离,失去了发展的有利时机,耽误了最迫切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让我把对旧金山媾和问题的思考与美国的东亚政策和中国联系在了一起。显然,在美国的东亚政策考虑中,对日媾和并不是单纯孤立的决策,它与美国对华政策的考虑是相互联结的。于是,我把自己的研究定位于探究美国主导下的旧金山媾和与当时中国所发生的变局:国共内战以致新中国建立、台海两岸政权分立的关系。  在清理先行研究的过程中我感到,尽管旧金山媾和已是学术界研究得相当透彻的一个题目,几乎所有关于旧金山媾和研究的著作都谈到它与中国问题的关联,但是,到目前为止,却并没有对这一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讨论。有关的研究可以说既多也不多。比较详细的相关论述大致只有:wangYusan的博士论文《中日和平谈判与处理》,从二战时中日和平谈判谈到旧金山媾和过程中的国民党政权与日本的相关交涉;霍华德·斯科恩伯格的论文《约翰·福斯特·杜勒斯与对日媾和中的中国问题》,论述杜勒斯在处理对日媾和问题时有关中国问题的斡旋,揭示英、澳、新等美国盟友及日本反对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原因,以及国民党政权及其在美国国会的支持者在美国对日外交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②细谷千博的书《旧金山媾和之路》,谈到旧金山媾和中英美两国关于中国问题的分歧及其解决;以及袁克勤的书《美国与日台媾和:美日台关系的构图》,论述了美国的东亚政策与旧金山媾和、日台条约的关系等。④除了霍华德·斯科恩博格的文章是对这个问题的专门讨论外,其他的著作都是间接涉及。  由于旧金山媾和历来是东亚冷战研究的热点,我想,或许是下述原因导致了这一情形:  首先,由于对旧金山媾和研究最为深入的主要是日本和美国的学者,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多集中在冷战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换,美国国内政治过程与媾和外交政策的关系、媾和所涉及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日本国内政治与对日媾和的关系以及各国对赔偿、安全等媾和具体问题的态度及处理等等方面。  其次,中国没有参加旧金山媾和,中国自身,不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号称代表中国的台湾国民党政权,都被排除在旧金山和会之外,中国与旧金山媾和之间没有直接关联。  再次,某种意义上,本应关心这一问题的中国学者,从真正学术意义出发,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相对不足。  中国学者对这一问题探讨不足或又有其客观原因。探讨这一问题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中国内战、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大陆的政权交接以及台湾海峡两岸分裂的问题,其敏感的政治性足以令人望而却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旧金山媾和与中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